首页 理论教育 慢性特发性骨髓纤维化

慢性特发性骨髓纤维化

时间:2022-04-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骨髓纤维化指骨髓中纤维组织增生,可见于多种非恶性及恶性疾病。恶性病中以恶性血液病为主如急、慢性白血病等、癌瘤骨髓转移。有病因为继发性,无病因为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慢性特发性骨髓纤维化为CMPD,原因不明BM中巨核系和粒系增生为主伴有反应性BM纤维组织沉积和髓外造血。CIMF为中、老年疾病,确切发病率不清,男性患病稍多于女性。

骨髓纤维化指骨髓中纤维组织增生,可见于多种非恶性及恶性疾病。非恶性病中有感染(结核、组织胞质菌病)、风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肾骨营养不良、维生素D缺乏、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或减退、放射、灰色血小板综合征、Gaucher病、Paget病、苯中毒等。恶性病中以恶性血液病为主如急、慢性白血病等(AML、ALL、CMPD、急性骨髓纤维化、毛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癌瘤(乳腺癌、肺癌、胃癌、前列腺癌)骨髓转移。有病因为继发性,无病因为原发性骨髓纤维化。

慢性特发性骨髓纤维化(chronic idiopathic myelofibrosis,CIMF)为CMPD,原因不明BM中巨核系和粒系增生为主伴有反应性BM纤维组织沉积和髓外造血。同义词有:原因不明髓样化生(agnogenic myeloid metaplasia,AMM)、骨髓纤维化伴髓样化生、骨髓纤维化、骨髓硬化、特发性髓样化生及慢性粒-巨髓细胞增生症。CIMF为中、老年疾病,确切发病率不清,男性患病稍多于女性。

(一)临床表现和血液学变化

起病缓慢,20%~30%可无症状,偶常规体检发现脾大或血常规发现贫血或血小板增多,白细胞增多等。症状可有:低热、疲乏无力、体重减轻、盗汗、或因脾大引起左上腹不适胀满、疼痛或压迫症状。90%有脾大多为巨脾,50%~70%可有肝大。髓外造血主要累及脾肝,很少累及淋巴结或其他部位,故淋巴结常不肿大,仅10%~20%有肿大。临床和血液学改变可分纤维化前期(细胞增生期)和纤维化期。

纤维化前期:就诊时20%~30%患者为此期。临床症状无或轻微,无或轻度肝脾大,常有轻度贫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可正常或轻度增多,无或轻度幼红幼粒血象,无或轻度成熟红细胞大小、形态不一,很少泪滴状红细胞。BM象及活检显示细胞增生,中性粒细胞增多,核左移,以晚幼粒及其以下细胞为主,原粒细胞不多(<10%);红系增生减低;巨核系增生且有异常为纤维化前期特征之一,表现为巨核细胞集簇分布在血窦核骨小梁附近,形态大小不一,核可分叶多,核质比失衡,核染色质聚集。无或轻微网硬蛋白增多,常围绕血管,血管增生,25%还显示淋巴细胞结节。

纤维化期:70%~80%患者就诊时已达此期。均有肝脾大和髓外造血现象,血象以贫血、明显幼红幼粒血象和泪滴状红细胞增多为特征。白细胞数可正常,可有大,异常血小板,PB中可见巨核细胞核、小巨核细胞。如病态造血现象明显或原粒细胞>10%可提示转化。骨髓常硬,穿刺困难和干抽,活检显示细胞增生减低,有的类似再生障碍性贫血,但有明显网硬蛋白和或胶原纤维增多占1/3以上。有幼稚细胞灶,原粒细胞<10%,血窦扩张并有血窦内造血现象。巨核细胞异常较纤维化前期更为显著。重者几乎无造血细胞而为致密弥漫的网硬蛋白和胶原纤维所占据,甚至有新骨形成,致骨硬化。

已确诊CIMF者,PB或BM中原始细胞10%~19%提示加速期,如≥20%则为急变期。CIMF急变时可有剧烈顽固性骨骼疼痛。笔者见到1例男性,41岁,因左上腹肿物4年余,苍白、乏力、发热2个月于2003年4月11日入院。查体:贫血貌,皮肤瘀点,脾左肋缘下10cm。血常规:Hb 49g/L,WBC 1.5× 109/L,有幼红幼粒细胞和泪滴状细胞,PLT 22×109/L,BM穿刺困难,涂片被外周血稀释,BM活检确诊骨髓纤维化。入院后对症及支持治疗无明显好转,常诉腰背部剧烈疼痛,一般止痛药物无效,胸片、上消化道造影等检查无异常。再次复查骨髓示原淋细胞0.515(51.5%),幼淋细胞0.325(32.5%),POX阴性,PAS点块状阳性,符合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L2)考虑CIMF急淋变。患者自动出院。

为此,CIMF和CML一样有慢性期(纤维化前期和纤维化期)、加速期和急变期。

髓外造血为CIMF特征之一。主要发生在脾和肝,脾组织切片显示红髓扩张血窦中有红、粒、巨核三系细胞,红髓也有纤维化,肝血窦也有髓外造血,也可有纤维化。要注意身体其他部位的髓外造血如肺、胃肠道、CNS、泌尿生殖系而引起相应系统表现。肺部髓外造血灶可致咳嗽、胸腔积液,类似肺癌;CNS髓外造血可有头疼、瘫痪,类似脑或脊髓肿瘤;胃肠道髓外造血可引起出血、肠梗阻或难治性腹水。腹水和胸水如为渗出性,无菌性有红、粒、巨核细胞成分应毫不犹豫确定为髓外造血所致,即造血组织植入胸膜或腹膜之故。泌尿系肾盂、输尿管、膀胱和肾实质髓外造血可导致血尿、阻塞性病变、肾衰竭和膀胱功能失调或肿物。皮肤髓外造血灶可表现为痛性、瘙痒红、粉红或紫色斑丘疹或血管瘤样结节,有的以此或Sweet综合征为首发表现。Hirose等报道1例CIMF 16年出现淋巴结肿大其活检原粒细胞组化为POX、PAS、AP,免疫表型为:CD34、CD68、S100、CD3、CD4、CD7、CD8、CD13、CD14、CD20、HLA-DR、血型蛋白、抗Ⅷ、CD41(GPⅡb/Ⅲa),故为巨核系粒细胞肉瘤,与CIMF的髓外造血灶不同,该例不久转化为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

9%~18%可有门静脉高压引起腹水和食管静脉曲张。

特异性细胞遗传学异常,约60%有异常,常见为13q、20q、1q;亦可+8、+9,如用过化疗可有7号与5号染色体异常,如有其他染色体异常出现,应警惕有向更为恶性方向转化。

NAP积分增高者(>100)约53%,正常者(30~100)为22%,减低者(<30)为25%。

15%CIMF患者病程中可有溶血发作,机制复杂可因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及PNH样缺陷。55%患者酸溶血试验(Ham)阳性,糖水溶血试验阳性,10%可有含铁血黄素尿和低结合珠蛋白,提示血管内溶血。如果以CD55和CD59检测,可能发现患者有PNH样缺陷不止此数。

15%可发现DIC实验室变化,如血小板数减少、FDP增高、D-二聚体增高,Ⅴ、Ⅷ因子减低,PT延长等,但CIMF患者多有肝功能损伤,确定DIC应慎重。

CIMF可有免疫学异常,如ANA(抗核抗体)、RF(类风湿因子)、DAT(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LA(狼疮抗凝物质)可阳性,低补体血症、血循免疫复合物及BM出现淋巴细胞聚集灶等,提示CIMF可能系免疫机制引起,也可能继发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血循免疫复合物增高可能反映疾病的活动和进展。

8%~10%患者可有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增高。

我们见到1例于2001年9月5日确诊为CIMF的64岁男性患者。间断输红细胞并用维A酸、骨化三醇、雄激素、干扰素等治疗,病情平稳。于2003年1月第7次住院时发现输注浓缩红细胞后,Hb不升反降。进一步检查发现网织红细胞0.05(5%),直接Coombs试验阳性,红细胞CD55和CD59减低,白细胞CD55和CD59不减低。经输注洗涤红细胞、泼尼松等治疗而好转。网织红细胞降为0.03(3%),直接Coombs试验转阴,红细胞CD55和CD59恢复正常。提示本例不但Coombs试验阳性,且有PNH样缺陷。PNH样缺陷与真性PNH不同在于:①CD55和CD59减低仅见于自身抗体致敏的老红细胞,白细胞CD55和CD59不减低;②缓解后红细胞CD55和CD59表达正常。我们还见到1例52岁女性CIMF Hb 57g/L,WBC 4.9×109/L,PLT 11×109/L,网织红细胞13%,Coombs试验阴性,Ham试验阴性,CD55和CD59正常,经泼尼松治疗而好转,考虑CIMF并发Coombs试验阴性Evans综合征。

自确诊起中数生存3~5年。5%~30%可转化为急性白血病,多为髓系(粒系、巨核系、红系)或混合性白血病,淋系甚至未分化型。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临床上肝脾大,尤其是脾大,血细胞减少,泪滴状红细胞、幼红幼粒细胞血象,骨髓多次干抽,即可考虑有骨髓纤维化,应做骨髓活检以证实。若无其他引起骨髓纤维化的病因即可确诊为CIMF。

2005年以来发现Ph/BCR-ABL的CMPD(MPN):PV、ET、IMF有标志性JAK2V617F突变,约50%IMF(30%~74%)有此突变。其后又发现5%~10%IMF有促血小板生成因子TPO受体MPL突变-MPLW515L/K。同时有此二种突变者占30%,为与继发性MF鉴别提供了有力佐证。WHO据此于2007年修订了IMF的诊断标准。

(1)国内诊断标准:①脾明显肿大;②PB出现幼稚粒细胞和(或)有核红细胞,有数量不一的泪滴状红细胞,病程中可有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的增多或减少;③BM穿刺多次干抽或呈增生低下;④脾肝淋巴结病理检查有造血灶;⑤BM活检病理切片显示纤维组织明显增生。凡具备第⑤项加其他任何两项,排除继发性和急性MF可诊为CIMF。

(2)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研究小组(PVSG)诊断条件为:①脾大;②PB有幼稚红、幼稚粒细胞;③红细胞数正常,Ph染色体阴性;④取材良好的BM活检切片中纤维组织占1/3;⑤除外其他全身性疾病。

(3)WHO根据临床和形态学特点,诊断纤维化前期和纤维化期。

纤维化前期:①临床上无或轻度脾或肝大,轻度贫血、轻至中度白细胞增多和轻至明显血小板增多;②形态学上有无或轻度幼粒幼红细胞血象,无或轻度红细胞形态不一,少许泪滴状红细胞;③BM增生,中性粒细胞增生,巨核细胞增生和不典型(巨核细胞聚集、核异常分叶、裸核),无或极微网硬蛋白纤维化。

纤维化期:①临床上中度至明显脾大和肝大,中度至明显贫血,白细胞低、正常或增高,血小板减少、正常或增多;②形态学上显示幼粒幼红细胞血象,红细胞明显形态学不一和泪滴状红细胞;③BM细胞增生低下,网硬蛋白和(或)胶原纤维化,血窦扩张有窦内造血,巨核细胞增生和异常明显(巨核细胞聚集、核异常分叶核、裸核),以及新骨形成(骨硬化)。

在纤维化前期,三系血细胞可先后增多,我们见到1例CIMF患者,于2年内先后疑为PV、CIMF和ET,均达不到各病的诊断标准,最终经骨髓活检而确诊。为此,对有骨髓增殖状态者均需做骨髓活检。我们还见到全血细胞减少,BM酷似再生障碍性贫血,脾不大,但骨髓活检确诊为骨髓纤维化的病例。

(4)2007年WHO诊断IMF的修订标准

主要标准:①骨髓巨核细胞增生,形态不典型,伴网硬蛋白和(或)胶原纤维化,或无明显网硬蛋白纤维化和巨核细胞变化,必须伴有粒系增生,红系减少(纤维化前期或细胞期);②不符合WHO标准诊断PV、CML、MDS和其他髓系恶性病;③JAK2V617F或其他克隆性标志阳性(MPLW515L/K)。无克隆性标志应无其他引起MF的原因(炎症、毛细胞白血病、其他淋巴增殖性病、自身免疫性病、骨髓转移癌、中毒性慢性骨髓病)。

次要标准:①幼红幼粒血象;②血清乳酸脱氢酶升高;③贫血;④脾大可触及。

有三项主要标准或主要标准①、②加二项次要标准均可诊为IMF。

(5)MF分级:网硬蛋白为嗜银纤维由个别或小束Ⅲ型胶原围绕Ⅰ型胶原核心组成,沉浸于骨髓糖蛋白和葡糖氨聚糖基质中。根据2005年欧洲MF分级为:①0级:线状网硬蛋白纤维(RF)散在无交织,相当于正常骨髓;②1级(+)有RF松散网络,多有交织特别在血管周围;③2级(++):RF弥漫致密,广泛交织,偶有局灶胶原束和(或)局灶性骨硬化;④3级(+++):弥漫致密RF广泛交织,胶原束粗且交织,常有明显骨硬化。正常骨髓网硬蛋白>95%为0级或1级。为此,2级以上可确诊有MF。诊断MF必须有骨髓活检病理资料显示分级≥2级,即使无其他改变,也诊为MF。网硬蛋白纤维化经治疗可减轻或消失,胶原纤维化则不可逆。

2.鉴别诊断 CIMF的临床和血液学特点如脾大、PB血细胞减少,泪滴状红细胞和幼红幼粒血象及骨髓纤维化,多种疾病有类似发现,应予以排除,尤其是其他CMPD、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肿瘤所致引起的继发性MF。

(1)与CML伴MF的鉴别:CML伴MF有两种情况:①30%CML-CP早期可有轻度网硬蛋白MF;②在CML确诊后CP晚期(约3年左右)出现MF常提示CML向AP转化。Ph染色体或BCR-ABL融合基因阳性有利于诊断CML。

(2)与PV鉴别:PV经10年左右的多血期(细胞增殖期)转入PPMM(骨髓衰竭期)。临床上PPMM期与CIMF极难鉴别,但有明确PV病史有助于区别。

(3)与急性骨髓纤维化(AMF)鉴别:AMF临床特点为全血细胞减少,无明显脾大,无或很少泪滴状细胞,出现较多的原始细胞,BM可有纤维化,原始细胞增多,常≥0.30(30%),有的AMF原始细胞为巨核细胞表型(CD41、CD61阳性),病程侵袭性强。AMF有一部分为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AML-M7),与CIMF区别不难。

(4)与骨髓增生异常-骨髓纤维化(MD-MF)综合征鉴别:MD-MF顾名思义应具有MD和MF特征,有急性与慢性两型(详情请参阅MDS/MPD一章,有关节)。一般而言,MD-MF多无脾肝大或很少>肋缘下3cm,泪滴状红细胞不多见,但有明显病态造血现象,巨核细胞增生多为小,少分叶型等特点有助于鉴别。

(5)与毛细胞白血病(HCL)鉴别:HCL为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特点有:全血细胞减少(变异型白细胞可增高),巨脾,骨髓常干抽,活检有纤维化等易与CIMF混淆。但特征性毛细胞可资鉴别(请参阅HCL节)。

(6)与自身免疫性MF鉴别: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约12%可有MF,亦为免疫机制所致,称为自身免疫性MF(AIMF),自身免疫性疾病以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为多。AIMF特点:①女性多;②可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前,同时或其后发生;③ANA阳性,抗DNA抗体可增高;④皮质激素治疗血细胞减少和MF均可明显改善;⑤可无明显脾大。为此,SLE患者出现幼红幼粒细胞性贫血和泪滴状红细胞要考虑AIMF。所有MF患者尤女性均应检测ANA等自身抗体,甚至以皮质激素治疗一个月,对自身免疫性疾病表现不太明显者更是重要。

Dupriez等于1996年提出CIMF预后评估积分系统如下:

以Hb和白细胞数为准,Hb<100g/L为1分,白细胞数<4×109/L或>30×109/L为1分,积分为0者为低危,中数生存93个月;积分为1者为中危,中数生存26个月;积分危2者为高危,中数生存13个月。

1997年Reilly等按有无贫血和细胞遗传学异常提出预后系统如下:

年龄<68岁,Hb≤100g/L,核型正常,生存为54个月;

年龄<68岁,Hb≤100g/L,核型异常,生存为22个月;

年龄<68岁,Hb>100g/L,核型正常,生存为180个月;

年龄<68岁,Hb>100g/L,核型异常,生存为72个月;

年龄>68岁,Hb≤100g/L,核型正常,生存为44个月;

年龄>68岁,Hb≤100g/L,核型异常,生存为16个月;

年龄>68岁,Hb>100g/L,核型正常,生存为70个月;

年龄>68岁,Hb>100g/L,核型异常,生存为78个月。

2006年Ahmed等提出≤55岁MF的预后积分系统:①Hb≤100g/L;②B症状(发热、盗汗、消瘦);③PB原始细胞≥1%,各为1分。0~1分为低危,中位数生存15年;2~3分为高危,中位数生存<3年。

2008年Cervantes等根据国际骨髓纤维化研治工作组的研究提出新的CIMF预后积分系统:①年龄>65岁;②B症状(体重较轻、盗汗);③Hb<100g/L;④WBC>25×109/L;⑤PB原始细胞>1%,各为1分。

低危为0分,中位数生存135月,中危1为1分,中危2为2分,高危≥3分,中位数生存分别为95个月,48个月和27个月。

(三)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治法,多采用综合治疗以改善血象减轻髓外造血和MF。治疗也应个体化,有效者仍需维持治疗。

1.激素 MF可因免疫机制引发,也可有溶血发作,可应用皮质激素,泼尼松1mg/(kg·d),1/4~2/3患者贫血有望改善,甚至MF亦可部分逆转。雄激素能提高Epo加快BM幼红细胞成熟和释放。常用为康力龙4~12mg/d,分次口服。有血小板减少者,用达那唑(炔睾醇)较好,200mg,3/d,有一定疗效。激素治疗疗程不短于3个月。有人主张CIMF,一旦确诊可先用激素治疗1个月。

2.化疗 适用于有白细胞和(或)血小板增多者及明显脾大者。常用有白消安4~8mg/d;羟基脲1~2g/d,或每周3次,可使70%患者好转,脾脏缩小,压迫症状减轻,血象改善。高三尖杉酯碱1~3mg/d,iv,亦有一定疗效。其他化疗药物或联合化疗方案均可酌情使用。

3.IFNα IFNα可抑制刺激成纤维细胞增生的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和生长转化因子(TGFβ),减轻纤维化,对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增多者也适用。一般剂量3MU~5MU,sc,一周3次,至少12周。可单用,也可与其他药物联合。笔者曾用IFNα-2b(1MU,隔日1次)、羟基脲(1g/d,用7d,停7d)和康力龙(2mg,3/d)治疗1例,3个月后脾脏明显缩小,侧位可触及,血红蛋白在100g/L,白细胞和血小板正常,BM活检显示MF明显减少,可惜失访,说明较小剂量IFNα与化疗和激素联合治疗有一定疗效,基本上无毒副作用。亦可选用peg-IFNα-2a。

4.脾切除 下列情况之一可考虑脾切除:①巨脾引起严重压迫症状;②顽固性脾大,对化疗和IFNα治疗无效;③脾功能亢进引起严重贫血和或血小板减少,多次输血,血红蛋白不能维持在60g/L以上,激素治疗也无明显疗效;④造血因子如GCSF、GM-CSF、Epo疗效不好;⑤有门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⑥反复疼痛性脾梗死,保守治疗无效,甚至脾破裂。切脾后97%解决了脾脏引起的并发症,83%门脉高压减轻,70%贫血改善,56%血小板减低者有所上升。但切脾后有不少隐患:①脾切除后,肝脏代偿性髓外造血加快,迅速肝增大,偶可致肝衰竭;②血小板正常者切除脾后血小板增多,增加血栓栓塞危险;③切脾后虽生活质量可改善但总生存期无变化;④切脾后转化白血病的可能性加大。

对切脾后,进行性肝大和症状性血小板增多可选用2氯去氧腺苷(2cdA)0.05~0.1mg/(kg·d),iv,7d为1个疗程,每月1次,共4~5个疗程,可控制血小板增多(78%),肝明显缩小(50%)。

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者切脾禁行。

5.放疗 脾脏放疗常用于:①疼痛性脾大;②老弱患者不能耐受化疗或不适合或不愿行脾切除者;③有DIC,切脾有禁忌;④髓外造血灶引起胸腔积液、腹水及其他髓外造血灶;⑤局部骨痛。宜小量开始0.15~1Gy/d或间隔分次(每周2~3次),至总量2.5~6.5Gy。副作用主要是骨髓抑制,血细胞减少。

对髓外造血引起的胸腔积液和腹水(渗出液中有红系、粒系,特别是巨核系细胞)可放疗0.25Gy/d分次分区轮流,总量5~10Gy有良效。Stahl建议腹腔内注射阿糖胞苷0.77mg/(kg ·d),可增量,最终达13.5mg/(kg·d)(1 000mg/d),治疗髓外造血性腹水。副作用主要为腹痛。

6.异基因BMT 40岁以下CIMF患者可首选异基因BMT。BMT前做脾切除有助于BMT后重建造血,尤其对去T细胞的移植。Guerdiola等12例以此治疗4年无病生存59%,2例于术后完全缓解分别为5年和10年。

7.反应停(酞胺哌啶酮,沙利度胺,thalidomide,Thal)1997年以来,Thal作为抗血管生长药物对难治复发多发性骨髓瘤有一定疗效,其后亦用于治疗其他恶性血液病如MDS、华氏巨球蛋白血症、骨髓纤维化。Canepa等以反应停200mg/d,每2周增100mg/d,直至400mg/d治疗3例CIMF,2例脾脏明显缩小,血象明显改善不再输血,而2例继发性MF治疗4个月无效。目前,多用50~100mg/d。Thal作用机制是多方面的:①抑制血管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 FGF-2)减少骨髓微血管密度和纤维化;②介导游离基氧化损伤DNA,直接损伤恶性细胞;③介导Th1反应,T细胞分泌IL-2和IFNγ杀伤恶性细胞;④增加NK细胞(CD3/CD56)数约3倍,活性也相应增加,进一步杀伤恶性细胞;⑤下调恶性细胞表达CD59,增强补体和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对恶性细胞的溶解。Thal副作用与剂量相关。常有疲乏、无力、困倦、精神萎靡、抑郁、心动过缓、食欲减退、便秘甲状腺功能降低、一过性骨髓增殖样反应[白细胞和(或)血小板增多],也可发热、寒战、皮疹、腹泻、偶致静脉血栓形成,与化疗联合更易发生。可致畸,妊娠期禁用。Thal同类物伦利度胺(Len)活性较Thal高50~200倍,10~25mg/d,每28天用21天。有用Len 10mg/d,泼尼松20mg/d,每28天用21天,血液学改善,MF减轻,如JAK2V617F者V617F可降低甚至检不出。

8.其他 全反式维A酸、维生素D3、骨化三醇[1,25-(OH)2D3]有抗纤维化作用,亦可应用,疗效不定。CIMP有严重骨痛,表示变异向白血病转化,可能原始细胞侵及骨膜所致,可用帕米磷酸钠(博宁)90mg,iv;依替磷酸钠(邦得林、洛迪)0.2g,2/d,可缓解骨痛,如骨痛较局限,可局部放疗。因MF患者CD34细胞增多,高表达组蛋白去乙酰基酶活性,可用其抑制剂丙戊酸钠5~10mg/(kg·d),亦可与全反式维A酸或骨化三醇合用。硼替佐米可抑Tpo介导NF-κB激活,减少TGFβ1、IL-1α等致纤维化作用,且可抑制osteoprotegerin阻碍骨硬化进展,故可用于IMF。剂量1~1.3mg/m2,于第1,4,8,11天应用。出现症状性非肝脾髓外造血肿物,对放疗敏感。对JAK2V617F、MPLW515K和JAK2外显子12突变均有抑制的药物TG101348 50mg/d(30~240mg/d)28天为1个疗程亦可试用。

(四)疗效标准

1.好转 临床无症状,脾缩小达1/2或以上;血细胞数达正常范围,无幼稚粒、幼稚红细胞;骨髓增生程度正常。

2.进步 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脾较治疗前缩小,但未达1/2;血细胞数至少一项达正常范围,幼稚粒、幼稚红细胞较治疗前减少1/2或以上。

3.无效 未达进步标准者。

由于骨髓活检尚不能普及,治疗反应以血象为主:

CR: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109/L,无幼稚细胞,血红蛋白≥100g/L,血小板≥100×109/L,至少持续4周。

PR:至少有以下2项:①血红蛋白增加≥20g/L,或≥90g/L,不需输血;②血小板增加100%,至>50×109/L,不依赖成分输血;③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增加100%和>1×109/L;④脾大缩小50%。

国外采用的国际MF研治工作组(IWG)标准或欧洲MF网络疗效标准过于烦琐,不再列出。如有JAK2V617F突变,治疗后应转阴为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