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智力测验简介

智力测验简介

时间:2022-04-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比内-西蒙量表在现代心理测量和测验的发展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是最早出现的科学智力测验。SB量表在测量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是一种实用的智力测量工具,被广泛用于心理、教育和临床医学领域。测试共10项分测验,测试时间约50分钟。早在1922年,我国著名心理学家陆志伟先生引进了SB量表,并于1924年在南京发表《中国比内西蒙量表》,该量表的使用主要限制在江浙地区。

一、比内量表系列

(一)比内-西蒙量表

比内-西蒙量表在现代心理测量和测验的发展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是最早出现的科学智力测验。1904年,法国教育部委托著名的心理学家比内设计一种测验,用来检出有智力缺陷的儿童,以便把这些儿童送进低能班学习。1905年比内同其助手西蒙(T.Simon)编制出了由30个题目组成的量表,著名的比内-西蒙量表从此诞生。

比内-西蒙量表的题目安排由易到难,每个题目测验一个方面的能力,主要测量儿童判断、理解和推理能力。如第1题:视觉随物体转动情况,以蜡烛在小孩面前移动,看其头部是否随之转动;第11题:三位数字的背诵,如365,518,742。

1905年版的比内-西蒙量表在日后又进行过多次修订。比内-西蒙在1908年的修订,使题目增加到了59项,并引入了智龄的概念,测试对象适用于3~13(15)岁儿童和少年。1911年修订时又增加了成人组题目,题目总数调整为54项。

修订后的比内-西蒙量表能区分正常与低能儿童,还能对普通和优秀儿童进行分类,比内-西蒙量表的出现在世界心理学界影响巨大,它被翻译成多国文字的修订版本。在诸多修订版本中,以“斯坦福-比内量表”的修订影响最大,也最为成功。

(二)斯坦福-比内量表

191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推孟教授,对比内-西蒙量表进行了修订,称为斯坦福-比内量表(SB量表)。该量表共有90个项目,其中39个是新添加的,此外还提供了标准化的施测程序和较科学的记分方法。SB量表引入了智商(IQ)概念,其标准化样本量达到1400人。

1937年,推孟和默瑞(MJ.Merrill)完成了第2版的SB量表的修订。题目增至129项,由L和M两个平行本构成。这是当时最好的两个测验,适用年龄扩大为2岁至成人。1960年发表了第3版SB3量表,L和M两型合并,测验题目为142个,引入离差智商的概念,计算公式是M=100±16×Z。

SB量表在测量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是一种实用的智力测量工具,被广泛用于心理、教育和临床医学领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暴露出许多不足之处。为了解决这些问题,1985年桑代克(RL.Thomdike)、哈根(EP Hagen)和沙特勒(JM.Sattler)等人对SB量表进行了重大修订,即SB4量表。SB4量表具有如下特点。

1.采取了分测验形式 把相同测验集中起来,分为15个分测验,其中的9个分测验来源于SB3量表,另外6个是新添项目。每个分测验的题目由易到难排列。

2.测验编制依据一定的智力结构理论 通过分析,SB4量表的15个分测验是对4个认知区域的评估,它们分别是:①语言推理,包括词汇、理解、谬误和语言关系;②数量推理,包括数量、数字系列、建立等式;③抽象/形象推理,包括图形分析、摹画、矩阵、折纸、剪纸;④短时记忆,包括串珠记忆、数字记忆、句子记忆、物体记忆。这4个区域相当于韦氏量表的语言和操作分量表。因此,SB4量表的智力结构,综合了各种智力理论,可以见到Spearman的智力二因素学说和Cattell-Horn的流体-晶体智力理论。

3.测验的组织与实施方面的变革 SB4量表采用分测验方式,类型广泛,用来评价智力理论模式上的各种不同的认知能力;应用多阶段测验,即适应测验模式。用词汇测验安排施测程序,决定其他分测验的起始水平。

4.智力水平用标准年龄分表示 首先把各分测验的原始分转化为标准年龄化(standardize age score,SAS),SAS以50为均值、8为标准差;每个认知区域所含分测验的标准年龄分相加,分别得到语言推理、抽象/形象、数量推理和短时记忆4个区域分;最后,各认知区域分相加转化为合成标准年龄分(composite SAS),按均值100、标准差为16计算公式计算。

SB4量表的标准化和常模。标准化样本是按1980年美国人口调查结果进行的分层抽样,考虑到了地区、社区规模、民族和性别分布,以及父母职业和教育水平,总样本略超过5000人,年龄范围2~23岁。对5岁和8岁组儿童再测信度分别达到0.91(n=57)和0.90(n=55);因为难以寻找到合适的同类测验,第4版SB量表选择了早期的L-M版斯坦福-比内量表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学龄儿童的L-M版SB3智商与新版合成SAS分相关系数为0.81,与言语推理相关系数为0.76,与抽象/形象推理的相关系数为0.56。

SB4量表较以前各修订版的变动都大,其新意和创新对心理测验技术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许多特点为第5版SB5量表继承。

2003年由G.Roid完成了SB5量表的修订工作。它的理论框架与SB4量表相同,采用层模式,最上层是g因素,第二层范畴因素,再下层由5因子构成,包括流体推理、知识、数量操作、视觉-空间操作和工作记忆。标准化标本4800名,测试对象为2~85岁或以上,样本构成接近美国2000年的人口普查结果,还考虑了性别、种族、文化、宗教、地区和社会经济水平。测试共10项分测验,测试时间约50分钟。适用于临床和神经心理学检查、特殊教育机构的心理教育评估、职业咨询、法院和能力与能力倾向性的研究。第5版SB的主要特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扩大了用途,重视色彩美学设计和易于儿童操作。增加非言语测题,适用于英语能力低、耳聋、或沟通障碍者。能比较言语与非言语操作,用于评估学习无能。增加了诊断与临床方面的内容,如工作记忆的言语与非言语评估。加重了记忆类的项目。

2.指标兼顾了理论与应用。10个分测验都转为均值为10、标准差为3的标准分数,指标还包括各个因子指数、范畴结果、简易量表智商。再次采用了智商概念,包括言语和非言语智商,而全量表智商采用了均值为100、标准差为15标准分数,方便了与其他智力测验结果的比较。

3.扩大了对智力超常和低常两部分人群的评估能力。

4.使用手工记分和计算机评分系统,对于智商在40以下或160以上的个体,需要手工记分。

(三)中国比内测验

早在1922年,我国著名心理学家陆志伟先生引进了SB量表,并于1924年在南京发表《中国比内西蒙量表》,该量表的使用主要限制在江浙地区。1936年,陆志伟与吴天敏对中国比内西蒙量表进行了第二次修订,把适用范围扩大到了北方。这套量表共75个项目,从3~11岁,每一年龄组各有6项,每项代表2个月智龄;12~13岁,每岁各有3项测题,每项代表4个月智龄;14~15岁共有6个项目,每项代表4个月智龄;16~18岁共有9个项目,每项代表4个月智龄。第二次修订本对6~14岁年龄段儿童的测试结果可靠性较高,6岁以下和14岁以上儿童虽能测量,但准确性则欠佳。

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直到1981年,中国比内西蒙量表才由北京大学儿童心理学家吴天敏教授进行了再次修订,出版了《中国比内测验》。在修订过程中,删除了原版中的部分试题,增加了一部分新题,每一岁包括3个项目,这样从2~18岁共51个题目(表49-1)。在评分方面,把原来的比率智商的计算方法改成用个人成绩同其所在年龄里的平均成绩相比较的方法来计算个人的IQ。中国比内测验是对一般能力的测量,适用于2~18岁,最佳适用年龄是6~14岁,使用简便,施测时间为1~2小时,评分易掌握。由于同一类型测验分开施测,很容易诱发儿童产生兴趣,激发测验动机。

吴天敏的《中国比内测验指导书》与斯坦福-比内量表手册一样,详细规定了主试须知、施测必备、旋测方法、记分及各年龄起始测验的项目、终止项目及智商表的查表方法等。考虑到教育、医疗使用部门对智力测验的实际需要,吴天敏教授还编制了《中国比内测验简编》,由8个项目组成,省时简便,虽粗略但尚属可信。

1996年,范存仁完成了第四次修订,项目内容有较大变化,但鲜有应用报道。

表49-1 中国比内测验项目(1981)

二、韦氏量表

韦氏量表是继SB量表之后世界上最通用的一个重要的智力测验。编制者韦克斯勒曾经在RS.Woodworth领导下从事实验心理学研究。他在伦敦大学学习期间(1919),受到斯皮尔曼(Spearman)和皮尔逊(K.Pearson)影响,接受了斯皮尔曼智力结构理论。韦克斯勒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参加过对入伍新兵的心理测试工作,使用过陆军甲种、陆军乙种、斯坦福-比内量表和耶基斯(RM.Yerkes)点分量表等测验。

在实际工作中,韦克斯勒发现SB量表在测验编制、常模取样和智龄概念等方面对成人不适合,因此,从1934年开始,他着手发展标准化的智力测验。1939年在美国纽约的贝勒维(Belluve)精神病院首先发表了韦克斯勒-贝勒维Ⅰ量表(W-BI);1949年,在W-BI的基础上编制出了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Wechsler intelligence scale for children,WISC);1955年,成功发展出了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Wechsler adult intelligence scale,WAIS);1967年,韦克斯勒学龄前期和学龄初期智力量表(又称韦氏幼儿智力量表,Wechsler preschool and primary scale of intelligence,WPPSI)。这样由WISC、WAIS和WPPSI构成了一个完整系列,适用对象年龄为4~74岁,测试内容详见表49-2和表49-3。

以后,韦氏量表又经过了数次修订。WISC-R是WISC1974的修订版,WISC-R在1991年的修订版为WISC-Ⅲ,2003年,WISC-Ⅲ完成了第三次修订,出版了WISC-Ⅳ。1981年,韦克斯勒对WAIS进行了修订,命名为WAIS-R,1997年做了第三次修订,发表WAIS-Ⅲ。WPPSI于1988年的修订版为WPPSI-R,适用对象年龄为3~7岁3个月的儿童。

(一)韦氏量表的内容

韦克斯勒(1939)认为“智力是个体有目的行动、理智思考以及有效应付环境的聚集或全面的才能。所以说是全面,是因为人类行为是以整体为特征的;所以说聚集,是因为由诸要素或诸能力所构成。这些要素或能力虽非完全独立,但彼此之间有质的区别”。因此,韦克斯勒在设计测验结构时,分成一些分测验来测量各种能力。韦氏量表都被设计成言语和操作分量表,各包括若干个分测验。这些测验中的许多内容都是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的,如理解、算术、数字广度、相似性、填图和词汇等分测验参考了比内-西蒙量表;常识、图片排列和数学符号(编码)等分测验来自陆军测验;积木图案和物体拼图则参考了宾特-佩特森测验。

表49-2 早期韦氏各个量表的分测验分布情况

注:*指备用测验

表49-3 早期韦氏量表的分测验主要内容

(续 表)

施测时言语量表和操作量表中的各分测验交替进行。有些分测验按不同年龄,起始项目可以不同;如果连续若干项目作业失败便终止该项测验,记分方法按各量表手册规定评分,每个分测验的各项目得分相加就是该测验的粗分(raw score),每个分测验的粗分数要转化为均值为10、标准差为3的标准分数;言语量表和操作量表的各项分测验的标准分数各自相加,得到言语和操作分量表分;两个分量表分相加得到全量表总分;这3个量表分参照被试所属年龄组转化为均值100、标准差15的离差智商分数,从而获得言语智商、操作智商和总智商。具体施测方法和注意事项可以参考各量表测验指导手册,在手册中都有详细规定,另外还可以从手册中很方便地通过查表获得个体的量表分和智商结果。

韦氏量表是目前世界上最具影响的智力量表,它引入标准分数和离差智商概念,力图能够评估智力的各个侧面,综合后所得分数就是一般智力水平。韦氏量表测量智力的范围广,可知道不同能力状况。总分表明个体差异,各个测验可表明个体内部不同能力差异。在临床诊断中不仅用作智力评估的依据,还可根据各个分测验的分数曲线和相到关系,作为诊断智力操作或其他病理状态的依据。如“休森比率”(H.R.)是Hewson利用各分测验分数构成的10个不同比率,用以鉴别脑外伤后遗症。“退化商数”(D.C.)则是Gonenet由韦氏量表的某些分测验构成,用来诊断脑萎缩。但是,韦氏量表也存在缺陷,三套量表难度衔接不太理想,难以用于追踪测量个体。

(二)韦氏量表在中国内地的修订情况

1.中国修订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WAIS-RC) 1979—1981年,在湖南医科大学龚耀先主持下,经全国56个单位共同协作完成了基于WAIS的修订工作。为了使量表更适合于中国文化背景,测验内容与原版WAIS有所不同,词汇测验内容全部更换,一些分测验更换或修改了部分项目。考虑到城市和农村的现实情况,WAIS-RC分别制定了城市和农村两个版本,两版本的测验项目相同,但顺序不完全一致。常模样本采用分层方法,在全国六大行政区的城市和农村各取了2029例和992例样本。言语、操作、全量表的再测信度分别为0.82、0.84、0.89。

2.中国修订的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WISC-CR) 由林传鼎和张厚粲主持,在全国各单位的支持下,于1985年完成。分测验与项目基本沿用了原版WISC-R,城市和农村儿童共用一个版本。常模样本共2237名。

3.中国韦克斯勒幼儿智力量表(C-WYCSI) 由龚耀先和戴晓阳主持,于1985年完成,原版本是WPPSI,测验内容改动较大,把词汇测验改变为图片测验,类同测验改变为图片概括测验,动物房子测验改变为动物下蛋测验,新增加了视觉分析测验。改动后,C-WYCSI与WPPSI的IQ相关系数在0.79~0.88。两因子结构的因素分析发现言语理解因子和知觉组织因子,分别负荷了言语测验和操作测验。C-WYCSI同WAIS-RC一样为城市和农村各制定了一个版本,两者有些项目不同,即使相同的项目,在顺序排列上也有区别。

4.中国修订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C-WISC) 1993年,由龚耀先和蔡太生主持,完成了基于WISC和WISC-R为蓝本的C-WISC,该修订本与林传鼎和张厚粲修订的WISC-CR相比,增加了农村版。测验项目的改动较大,3412个条目中的9.4%源自原版,修改的数目占12.9%,新增条目达77.7%。详细变动内容可以参考C-WISC手册。常模标准化取样采取了分层抽样的方法,参照了1982年的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考虑到了地区人口、年龄、性别,儿童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职业及经济等因素,城市和农村的最终样本量分别达到4300名和1980名;除数字广度外,城市版各分测验的分半信度在0.72~0.88,农村版各分测验的分半信度在0.66~0.88,言语、操作量表和全量表的分半信度也在0.89以上,城市和农村版的全量表的再测相关系数为0.86和0.77。与林氏版WISC-CR的智商差异不大,两者有很相似的三因素结构:言语理解(负荷常识、分类、词汇和领悟)、知觉组织(负荷填图、图片排列、拼图、木块图案)、记忆/注意(负荷算术、编码和背数)。

另外,李丹和朱月妹也分别制定过WISC-R和WPPSI修订本的上海地区常住人口常模。

(三)韦氏量表的新进展

韦克斯勒于1981年与世长辞,但是美国心理学界仍在不断修订,继承和发展韦氏量表。2003年完成修订的WISC-Ⅳ是最新的成果,它充分吸收了当代智力理论、认知心理学和神经心理学的最新成果。

WISC-Ⅳ的结构由言语理解指数、知觉推理指数、工作记忆指数和加工速度指数组成。新增矩阵推理、图画概念、词语推理、字母一数字排序、划销5个分测验,取代了原来的图片排列、拼图和迷津3个旧测验,增强了对流体推理、工作记忆和加工速度的测量。量表提供了总智商和4个指数,以鉴别儿童在不同认知领域中的认知能力。

WISC-Ⅳ与前面几个版本相比,更加强调测验的临床效用和在特殊教育评估领域的应用,因此该版本在北美公开发行和使用以来,在临床心理学、特殊教育评估等领域都产生了很大的反响。

我国韦氏量表的各个修订版至今已应用了20多年,有些项目内容过时,需要重新进行常模的标准化取样工作。目前,在北京师范大学张厚粲教授的主持下,修订WISC-Ⅳ的工作已经完成。

三、考夫曼成套儿童评估测验

考夫曼成套儿童评估测验(Kaufman assessment battery for children,K-ABC)是考夫曼夫妇编制的个别施测的认知能力测验。它以Luria-Das的神经心理学理论和Cattell-Horn-Carroll理论为编制基础,主要用于心理和临床儿童的评估,特殊儿童的教育诊断及康复效果评估,研究儿童发展水平等。K-ABC推出后深受心理学界欢迎,被认为代表着未来智力测验的发展趋势。

K-ABC的编制始于1978年,于1982年底完成了测验手册的最后编辑工作,它包括同时性加工量表、继时性加工量表和成就量表。2004年考夫曼又推出了第2版,即KABC-Ⅱ。KABC-Ⅱ保留了同时性加工量表和继时性加工量表,将成就量表独立为教育成就测验(KTEA-Ⅱ),另外增加了学习能力量表、规划量表和知识量表。KABC-Ⅱ的分测验由K-ABC的16项增至18项,分为核心测验和替补分测验。测试年龄由原来的2~12.5岁,扩大到3~18岁。各量表包括的分测验内容如下。

1.同时性/视觉加工量表

(1)三角形拼图:三角形塑料板的两面分别是蓝色和黄色,让儿童用这些三角板摆出规定的图形。

(2)概念思维:从4~5张图片中,找出不一样的一张图片。

(3)木块计数:由数个小木块堆成的三维图形中,数出木块数。

(4)面部再认测验:要求被试者从多张照片中认出先前呈现过的照片中的人物。

(5)小狗寻骨头:犹如跳棋游戏,将小狗与骨头置于棋格的不同位置,中间设有一些障碍物,要求儿童以最少步骤,让小狗获得骨头。

(6)完形测验:要求儿童说出由不连贯线条和散点所构成的一些图是什么。此为附加测验。

2.继时性加工/短时记忆量表

(1)手运动模仿:要求被试者模仿主试者做双手运动。

(2)数字回忆:主试者按一定的时间间隔若干数字,要求儿童按相同或相反的顺序重复。

(3)词语排序:主试者先说出2~5个物体的名称,然后给儿童一张画有这5个物体的图片,要求他按主试者刚才所说的顺序依次指出物体。后半部分加大了难度,在呈现图片之前,先给被试者一张与测验无关的干扰图,5秒钟后再让他按刚才主试者所说的顺序依次指出物体。

3.学习能力/长时记忆和提取量表

(1)再认:主试者用一张图片介绍无意义的鱼、贝壳和水草的名字,要求儿童按主试者说出的名字在另一张图片找出答案。

(2)延迟再认:经过10分钟或60分钟后,要求儿童按主试者说出的名字在图片上找出答案。此为附加测验。

(3)译码:教儿童学习图案所代表的字,然后展示出数个图案,要求儿童说出短语或句子。

(4)延迟译码:经过10分钟或60分钟后,要求儿童按显示的图案说出短语或句子。此为附加测验。

4.计划/流体推理量表

(1)图片推理:在由一系列小图片组成的大图中,缺失一块小图片,要求从给出的6个选择图形中选出一个,以使大图完整。

(2)图片排列测验:要求儿童将排列无序的一组图片按照一定的故事情节正确排列。

5.知识/晶体能力量表

(1)谜语测验:根据给出的线索猜出物或抽象概念。

(2)言语理解:说出与图片关联的词汇或回答学识性问题。

(3)表达理解:说出图片是什么或命名一张图片。

总分既可以记为流体-晶体能力指数,也可以记为心理加工指数,分别反映Luria-Das的神经心理学理论和Cattell-Horn-Carroll理论,并能获得儿童的非言语指数,KABC-II的3个总分和5个量表都采用均值100、标准差15的标准分数,分测验采用均值10、标准差3的标准分数。

四、中国幼儿智力表

中国幼儿智力量表(intelligence scale for Chinese young children,ISCYC)由湖南医科大学戴晓阳教授等人于1996年编制。该测验主要适用于3岁至6岁11个月30天的儿童。量表采用了国际上流行的分测验形式,由14个分测验构成,借鉴并重新设计了知识、木块图案、算术、图片词汇、听觉广度、知觉完形6项测验,另外加入了图画匹配、模型旋转、视窗、言语流畅性、图片记忆及延时和划销测验,中国传统的七巧板也被列为分测验。14个分测验中的8个分测验作为基本量表,余下的6个测验为补充测验。测验者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决定只做基本量表或者基本量表加其他附加测验。对于大多数儿童而言,可以在1小时内完成基本量表的测试。常模采用了城市与农村分离的常模形式。城市和农村所用的分测验数目相同,结构一致,但分测验中项目数和操作次序有所不同。

分测验的主要内容是:

1.知识测验 共22项,涉及自身器官、时间、自然、试题等方面的知识,如“什么东西能飞?(飞机等)”主要测量儿童一般知识的水平,同时也能了解口语表达、长时记忆等功能,与晶体能力有关。

2.图片词汇测验 共42张图片,其中的2张图片用作练习。主要测量儿童语词理解能力、概念的形成和对有意义图片刺激的感知,与晶体能力有关。

3.图画广度测验 共22项,主要测量与言语有关的抽象概括能力。

4.听觉广度测验 共2项,内容是从2位到9位的数字系列。主要测量儿童的瞬间听觉记忆和注意广度。

5.七巧板 共18项,主要测试儿童对空间图形的认知和逻辑推理能力,也可测量视觉运动的协调、部分整体关系等功能,与流体推理能力有关。

6.木块图案 共12项,主要测量儿童对空间几何图形的感知、综合能力和关系的逻辑推理能力,也可测量视觉运动的协调性,与流体推理能力关系密切。

7.划销测验 共60张刺激图,主要测量儿童的精神运动速度,也涉及到注意广度、持久性和计划性等。

8.视窗测验 依难度排列为8个等级,每一等级3个条目。主要测量儿童的瞬间视觉记忆和注意力。

9.算术 城市和农村均为24项,1~6项涉及长度和多少等量度概念,7~11项涉及数概念,12~24项为心算项目。主要测量儿童基本的数量概念和心算、问题解决的能力,也与注意短时记忆和推理能力有关。

10.模型旋转 共20项,该测验主要测量儿童对空间结构的知觉和组织能力,以及运用表象对这些结构进行转换的能力。

11.图片记忆测验 共3个条目,主要测量儿童的视觉再认,记忆的瞬时保持等。

12.知觉完形 共22项,此测验只用于4岁半以上儿童。主要测量了儿童视觉组织能力,将抽象激化为具体物体的能力,操作的成功与儿童知识水平有一定的关系。

13.言语流畅性 共3个项目,此测验只用于4岁半以上儿童。主要测验儿童的言语表达快慢,也与注意速度有关。

14.延时图片记忆 测验材料取自图片记忆,在图片记忆测验结束后的15~30分钟让儿童再认一次。主要测量儿童的延时记忆及保持能力。

中国幼儿智力量表的标准化是以1990年国家第四次人口普查10%的抽样资料以及1992年中国儿童情况抽样调查资料为标准,按比例分层取样。总样本为3328人,城市为1728名儿童,农村为1600名儿童,考虑到了年龄、性别、地区、城乡、民族和家庭背景等情况。

中国幼儿智力量表采用年龄常模形式,城市和农村的常模不同。手册提供了粗分转换表和智商转换表,粗分经转换成为量表分,全部8项分测验的量表分之和换算为离差智商,通过手册还可了解到儿童的百分位数和言语流畅性量表分。

量表的分半信度系数,农村和城市分别为0.56~0.96和0.64~0.96;重测信度在0.52~0.82之间。其IQ与中国修订韦氏幼儿智力量表的相关达到0.74。

五、瑞文测验

瑞文测验,又称为瑞文渐进方阵,是由英国心理学家JC.Raven创制的一种非文字智力测验,包括标准型、彩色型和高级型渐进方阵3套测验。其特点为测验内容固定、主要测量g因素、非言语和跨文化而得到广泛使用。Raven曾同C.Spearman工作,并受到Spearman的影响。Spearman认为任何活动都包含一般和特殊两种因素(即“g”和“s”因素),通常个体的智力可以用g因素解释,但是,他认为(1927)笼统地用智力一词还不足以描绘人的多种认知能力,指出存在着两种既对立又存在内在的相关联系的行为,即再生和推断。Raven把智力进一步划分为再生性能力(reproductive ability)和推断性能力(reductive ability)。前者是指个体当前所具备的回忆已获得信息并进行言语交流的能力,表明个体通过教育所达到的水平,与学校的教学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后者是指个体作出理性判断的能力,是智能活动的能量,较少受到本人知识水平或教育程度的影响,对于个体适应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Raven用编制的一套词语量表(the Mill Hill vocabulary scale)评估再生性能力,另外,他还用自己创制的另一套全部由图片组成的非言语测验测量推断性能力,这就是著名的瑞文测验。该测验被人们广泛认为是测量智力g因素的有效工具,测量了“观察力和清晰思维能力”(Raven,1956),它也可以用来测量Cattell的“液态智力”。

标准型瑞文测验是瑞文测验的基本型,于1938年问世,后来在1947年Raven编制出适合于低龄儿童的彩色型(color progressive matrices,CPM),以及适合于智力水平高者的高级型(advanced progressive matrices,APM)。瑞文测验广泛用于教育、医学和人类学等领域。在许多国家都有其修订版。

联合型瑞文测验由6个单元构成,前3个单元都是彩色测图,来自CPM,后3个单元是黑白测图,来自SMP。每个单元含有12幅测图,每一幅测图都由1幅大图和6~8幅小图片构成,在大图的右下角有一处空白,要求被试从小图片中选出一幅符合大图整体结构的图片填补上去,使整个图案形成一个合理、完整的整体。

瑞文测验的每组测量的图形结构依次由简单至复杂,每组测量也逐渐由一个层次变化为多层次。通过测试,能反映出被试思维从直观形象向抽象推理的渐进发展过程。

在我国,北京师范大学张厚粲在1987年完成了标准型渐进方阵(SPM)的修订工作,出版了《瑞文标准推理测验中国城市修订版》;1989年,华东师范大学李丹、陈国鹏和天津医科大学王栋分别完成了彩色型和标准型的合并本联合型瑞文测验(combined raven’s test,CRT)中国修订版的城市、成人和农村三个常模的制定工作。1996年,王栋完成了联合型瑞文测验的第二次修订工作,仍旧包括农村和城市两个常模,测验题目的顺序根据难度分析的结果做了适当的调整。为了满足医学临床和教育的实际需要,把原版瑞文测验的等级常模改为智商常模,另外,新增了城市成人常模,年龄扩大到了65岁。

2006年,王栋对已沿用10年的联合型端文测验(CRT)儿童智商常模进行第三次修订,按2001年全国人口调查数据取样。常模年龄范围改成城市为7~16岁;农村为7~14岁。农村儿童再测信度为0.88,分半信度为0.91,克龙巴赫系数为0.94,测验分数与语文系统相关系数为0.35,低于与数学的相关系数(r=0.40)。

六、其他智力测验

1.中国儿童发展量表(3~6岁)城市版 此表是在中国儿童发展中心(CDCC)的支持和资助下编制的,由张厚粲主编,完成于1992年。主要适用于3~6岁6个月的儿童。量表由智力发展量表与运动发展量表两个部分组成,共16个项目,其中智力发展量表由看图命名、量词使用、看图补缺、语言理解、按例找图、袋中摸物、拼摆图形、数数算算、分析错误、社会常识、人物关系等11个项目组成;运动发展量表包括单脚站立、产定跳远、左跳右跳、蹲蹲站站和快捡小豆等5项测验。共分12个年龄组,常模样本量为2368人。因素分析发现6个主要因子,分别是社会认知能力、观察能力、注意力、综合概括能力、计算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此表的再测信度为0.89,50名4岁儿的中国儿童发展量表(3~6岁)城市版量表总分与中国比内智商相关系数为0.60。

2.贝利婴儿发展量表(Bayley scales of infant development) 此表是贝利(N.Bayley)发表于1969年,1993年再版为Bayley-Ⅱ,2005年发表了Bayley-Ⅲ。贝利婴儿发展量表的前身为《加州1岁婴儿智力量表》(California first year mental scale)。它被认为是最好的婴儿测验,其信度和效度均较高。Bayley-Ⅲ由最初的智能、运动和语言3个量表,发展为认知、运动、语言、社会-情绪和适应行为5个核心量表,前3个量表施测时通过与婴儿交往获得,后2个量表通过对父母问卷获得。它适用于年龄为1月龄至42月龄的儿童。新常模获自1700名婴儿,抽样时参照了2000年美国人口普查数据中的年龄比例。目前,国内没有Bayley-Ⅲ的中文修订版。

3.格塞尔发展量表 此表是由美国耶鲁大学格塞尔于1940年编制,适用于4周至6岁(后修订为3岁)的儿童。格塞尔用发育商数(developmental quotient,DQ)表达婴幼儿智力发展水平。格塞尔发展量表共63个项目,包括四大行为领域。运动:坐、走、跑、平衡动作;适应:手的摆弄、探究、觉醒程度等;语言:面部表情、发音、懂话、说话等;个人-社会交往:生活自理、游戏、大小便、与成人交往等。按格塞尔理论,第4周、16周、28周、40周、52周、18个月、24个月和36个月是儿童发育的关键年龄,儿童在这8个年龄中变化最大,因此格塞尔发展量表按这8个年龄,分为8张分量表。格塞尔发展量表在儿科和儿童保健中应用广,对后来的儿童发展量表的编制有巨大影响,常作为它们的效标。

4.丹佛发展筛选测验(Denver development screening test,DDST) DDST由美国丹佛地区克罗雷多大学医学研究中心的两位小儿科医生WK.Frankenbury和JB.Dodds编制,适用于出生至6岁的婴幼儿的智力筛选。测验中的项目来源于格塞尔发展量表等12种量表中的240项测验,经试测、筛选、压缩,最终保留了104项,分别为应人能、应物能、语言能和运动能。由于测试时间约20分钟,较其他测验节省时间,通过筛选测验,挑选出可疑者,再做诊断性检查,使工作效率显著提高,非常适合于流行病学调查。

DDST自1967年发表后,已经成为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筛选量表。DDST创始人在1981年发表的DDST-R,测验项目呈阶梯式排列,项目的最低年龄水平从量表的左下方开始,随年龄增长向右上方升高,动态化地描述了小儿智力发育。1978年以来,我国不少省市对DDST做了再标准化工作,采取104项目,中文版本称为《小儿智能发育筛选表》。

5.托尼非文字智力测验(test of nonverbal intelligence,TONI) TONI是以非文字的方式评价被试者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智力水平的一个智力测验,由L.Brown、RJ.Sherbenon和SK.Johnsen编制。它较少受被试文化背景和教育水平的影响,是一个可以应用于团体和个别评估的效果较好的智力测验。TONI编制者认为问题解决能力是智力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用简单配合、相似性、分类、交叉、渐进5种解决抽象图形问题的基本策略界定问题解决能力的结构。近年发表的TONI-3适用年龄为6~86岁,提供智力、潜能、抽象推理和问题解决4个常模,以个别施测为主。TONI-3由A和B两个平行测验构成,各自有50项题目,常模样本达到3000。国内只有TONI-2的中文修订版。

(钱 明 王 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