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晤谈的技巧

晤谈的技巧

时间:2022-04-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只要心理医生能倾听咨客的诉说,让他发泄自己的情感,心理医生便能很快了解到咨客的主要心理问题所在,这对病人已起到了一定的心理治疗作用。咨客会谈出他的各种烦恼、各种心理症状及心身方面的感受。这是指心理医生用词句来表达咨客所谈到、所体验到的感受,即有选择地对咨客在晤谈中的情绪内容予以注意和反应。它的作用是澄清事件后隐藏的情绪,推动对感受及相关内容的讨论,也有稳定咨客在谈当时情况时的心情的作用。

作为一位心理医生,我们在晤谈中所做的无非是两个方面的事。一方面是接收、理解咨客或病人的言语信息和非言语信息;一方面是作出反应,即发出言语信息和非言语信息。所谓学会晤谈技巧,无非就是学会这两方面的技巧。

一、注意倾听的技巧

对晤谈技巧进行专门研究并在咨询训练中予以专门训练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事。在这一方面,艾维(Iver)的工作最为著名。他开发出了一套称为精微技巧训练的途径。他把晤谈技巧分为两大类:倾听技巧和影响技巧。

倾听一词有参与、专心、注意之意,它不是指单纯的听,它包含着更多的反应。艾维把倾听区分为6种具体技巧:封闭性询问、开放性询问、鼓励、释意、情感反应和概括。

在提到具体的技巧前,必须先强调倾听的态度和习惯。事实上,这比具体的技巧更为重要。许多人在社会生活中养成了愿意说而不愿意听,习惯于说而不习惯于听的倾向。因此,可以说,人们“听话”的能力比“说话”的能力要差。但事实上,在医学心理咨询的晤谈中,许多时候,听比说更重要。只要心理医生能倾听咨客的诉说,让他发泄自己的情感,心理医生便能很快了解到咨客的主要心理问题所在,这对病人已起到了一定的心理治疗作用。

二、正确询问的技巧

(一)封闭式询问

封闭式询问是可以用“是”“否”等一两个字简短作答的提问。如“你近来情绪很压抑吗?”“你常常失眠吗?”“你的家族中有类似的精神病病人吗?”这类提问不引导咨客提供更多的信息,不扩大话题,而是就征询的问题进行查证。它的作用是获得特定的信息,澄清事实,缩小讨论范围。一般在问题探索阶段,已讨论了大量的事实后,利用这种技巧来补充、证实一些谈及的资料,比较节约时间。或当咨客或病人无边际地谈其情况,偏离了正题时,用此技巧中止其叙述,引导其走入正题。

(二)开放式询问

这是多数心理医生认为较合适的提问方式。开放式提问通常不能用一两个字作答,而是引出一段解释、说明或补充材料。开放式问题常以“什么”“怎样”“为什么”“能不能”“愿不愿意告诉我”等形式发问。根据资料得知,以“什么”发问的提问,往往引出一些事实资料;以“怎样”发问的提问则往往涉及一件事的过程、次序或情绪性事项;以“为什么”发问,则引出一些理由、原因及合理的解释;“能不能”“愿不愿”的发问则引导咨客作自我剖析。

例如,对有心理困境的咨客,我们可以询问他“你有什么问题需要我帮助吗?”咨客会谈出他的各种烦恼、各种心理症状及心身方面的感受。又如,咨客诉说“失眠”,那么心理医生可以问他“失眠”的具体表现如何?有时可用半封闭式询问,如问是“入睡困难”,还是“早醒”,或是“浅睡多梦”呢?此时,咨客可能讲述第一次失眠的时间、事情的经过及失眠的表现形式。如果医生再问,第一次为什么会失眠?那咨客会提供一些原因的线索,如当晚联欢太兴奋,当晚太晚睡,或陪客人喝了浓茶,或被一件什么事吓得紧张得不得了等。

一般说来,心理咨询对咨客的询问内容是紧紧围绕各种心理症状的,特别是情绪、行为、感知症状(如焦虑、抑郁、恐怖等)、强迫思维、强迫行为、疑病观念,以及幻觉、妄想、行为异常、特殊观念等。先询问存在的事实,然后问具体的情况,最后问产生的可能原因。这样,往往就能得到一份较完整、较客观、较全面的病史资料了。

(三)鼓励

鼓励的作用是表达医生对咨客的接受,对所晤谈的事情感兴趣,希望按此内容继续谈下去。所用的技巧不外乎点头、微笑,发出一些示意语或说一些肯定、赞同的话,如“嗯”“好,继续讲!”“我理解”等。举例如下。

病人:“医生,我按你的意见,早上早起慢跑,一周来各方面感觉好多了。”

医生:“你能做到,我很高兴。你看,你胖了一些,面色也好多了。除此以外,感到哪方面又有改善呢?”

这样的鼓励一方面使病人感到高兴,另一方面也指示他继续运动对病情好转大有帮助,而且引起他继续看到各方面的进步,而不只是悲观地看到不好的方面。

(四)释意

释意是指心理医生对咨客或病人讲述的主要内容、思想加以综合、整理,再反馈给咨客。它的作用之一是检查医生是否准确理解咨客所说的话;作用之二是给咨客传递一个信息—“医生正专心听你的讲话”,从而提高咨客的信心;作用之三是给咨客有机会再次审察其心理困扰,并重新加以组织。举例如下。

咨客:“医生,近两个月来我经常失眠,早上3~4点钟醒来就睡不着了,对过去感兴趣的事现在一点不感兴趣,工作能力降低,记忆能力比过去差,感到抑郁、痛苦。”

医生:“为什么会这样呢?”

咨客:“我与男朋友分手了,是我提出来的,我觉得配不上他,不要害了他。”

医生:“你是说两个月前失恋了,心情忧郁,自卑,对一切事情不感兴趣,工作能力下降,常失眠,以早醒为多,是这样吗?”

咨客:“是的,情况正是如此。”

经过医生的释意,把咨客的症状、发生的时间顺序条理化了。很明显,咨客是得了反应性抑郁症。症状得到了咨客的再一次肯定和证实。所以医患双方均得到了共识。

做好释意反应要掌握3个要领:①认真注意咨客的基本信息;②提纲挈领地向咨客复述概括、系统化的信息;③观察咨客的反应,客观地评估咨询的肯定、否定或怀疑的反应。

(五)情感反映

这是指心理医生用词句来表达咨客所谈到、所体验到的感受,即有选择地对咨客在晤谈中的情绪内容予以注意和反应。它的作用是澄清事件后隐藏的情绪,推动对感受及相关内容的讨论,也有稳定咨客在谈当时情况时的心情的作用。举例如下。

咨客:“对我的男朋友,开始时,我觉不大理想,但是在父母劝说下,认为年龄不小了,也就将就了。但是最近他提出来分手,使我感到有被欺骗的感觉,内心很不平静……”

心理医生:“本来你就对他有些不中意,现在反而是他先提出分手,你感到自尊心受到很大伤害,是这样吗?”

咨客:“是的,的确是这样的感受。”

心理医生对咨客的情感要做出准确的反应,关键在于本人要真正进入咨客的内心世界,与咨客的情感产生“共鸣”。这种情感反应有助于加强医患关系或咨询关系。

(六)概述

概述是指心理医生完整地、扼要地叙述咨客已谈过的事实、感受和原因。其作用是使咨客有机会回顾所谈内容,产生咨询的进展感,结束一段或一次晤谈。举例如下。

心理医生:“让我们看看我是否理解你前面谈的一些意思。你对你的女朋友到底是否爱你没有把握。你非常关心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另外,你认为你现在这种糟糕的心情在损害你的学业。我的理解对吗?”

咨客:“正是这种情况。”

三、影响对方的技巧

影响对方的技巧,即是影响性技巧,它的使用使心理医生更积极主动地进入晤谈过程,特别是在治疗行动阶段,多用此技巧。

常用的影响性技巧可有解释、指导、劝告、自我揭示、反馈等几种。

(一)解释

解释指心理医生依据某一理论、某些方面的科学知识或个人经验,对咨客提出的问题、困扰、疑虑作出说明,从而消除咨客或病人的各种顾虑,达到消除各种心理困境,取得咨访合作的目的。

无论是解释咨客提出的什么问题,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对具体情况作出具体解释。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考虑对咨客有积极影响,尽可能消除消极的影响。

解释只有被咨客接受才有效。因此,必须根据咨客的理解水平作出不同层次的解释。说话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尽可能少用医学或心理学方面的术语。举例如下。

咨客:“医生,我得的什么病?”

医生:“你得的是一种神经官能症,具体说是神经性抑郁症。”

咨客:“什么是‘神经性抑郁症’?‘是神经衰弱吗’?”

医生:“是与神经衰弱同一类的病,通俗些说,是‘神经衰弱’的‘弟弟’‘妹妹’。”

咨客:“此病会变成精神病吗?”

医生:“不会的,放心!它与精神病不是‘一家人’。是完全可治好的,不必多虑。”

这里根据咨客对神经衰弱的认识作了通俗易懂的解释,消除咨客不必要的顾虑,也不违背科学原则。

一般说来,对较轻的神经症可做明确的解释。但对预后较差的病,也要做符合科学的但又较为灵活的解释,甚至隐瞒一些真实的解释,避免给咨客加上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例如,有的早期精神分裂症病人,有部分自知力,又不太想服药。医生就可以透露一些真情,但又不必肯定。请看下面一段对话。

病人:“医生,我得了什么病?是不是精神病?”

医生:“你得的是较为严重的精神障碍,要积极治疗,否则,将来很难担保你不会发展为精神病。”

病人:“我一定要服药吗?”

医生:“一定要服药,此药可把你有可能变成精神病的路堵死了。如不服药,将来发展为精神病对你就不利了。”

病人:“我的病能治好吗?”

医生:“只要能坚持服药,同医生合作,按医嘱办,疗效是会较理想的。”

病人:“谢谢医生。”

在这种情况下,医生的诊断可说得含糊些,即“精神障碍”,但又要指出不服药的严重性—将来可发展为精神病,促使他能服药。由于精神分裂症复发率高,说“完全治愈”是不科学的,所以指出,只要坚持服药,按医嘱办,疗效较理想,避开了能否治愈的回答。这样不会加重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心理负担。但随后,医生必须找家人交代清楚,更重要的是给家人指明治疗的前景,以免引起家人的恐惧与失望。

(二)指导

指导是指直截了当地指示咨客做什么?怎样做?想什么?怎样想?可能是一般的建议,也可能是来自某一学派的特殊技术、程序。指导的本质在于直接造成咨客认知、情感、行为,甚至性格的改变。指导可分为一般性指导和作为某一疗法的实用技术的指导。

一般的指导,主要是告诉咨客怎样看待自己的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如何与医生合作共同治疗疾病,用药的数量、方法、副作用及注意事项等。某一种特殊疗法的指导如各种行为疗法、森田疗法、音乐疗法的指导等。

对于指导性晤谈,首先,心理医生的指导方向要正确,避免误导,必要时还要给予解释;二要简单、明了、通俗化、具体化;三要个别化,根据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指导用语。例如,对强迫症病人,我们常推荐“森田疗法”,要求有强迫思维的病人,尽力做到“接受症状,忍受痛苦,为所当为”。如不理解,可以解释为“对症状采取不怕、不理、不对抗,顺其自然的态度”。又如,要求病人做到“大事清楚,小事糊涂”,以改造过分认真的强迫性格。解释“大事”就是原则问题,“小事”就是非原则问题,“糊涂”是指“对是的、非的、好的、坏的、多的、少的事情或事件不去辨别它,评价它”。对理解力较差的人,只要求去做;对理论水平较高的人,可以解释森田的“精神交互理论”。

(三)劝告

劝告指对咨客的问题提出建议,以帮助咨客思考有关他的问题,作出决策。劝告没有指导要求那么严格,咨客是否接受取决于心理医生的权威,取决于建议是否有坚实的事实基础和科学依据,取决于建议是否符合咨客的情况及咨客真诚的合作态度。因此,劝告最好是病人有良好效果时,与医生关系较融洽时或治疗后提出。但是,对关于重大的人生选择的问题,如“我应该离婚吗?”“我应该选择哪一种工作?”“我应该借给朋友一大笔钱吗?”不宜给予直接劝告。

(四)自我揭示

自我揭示又叫做“自我开放”或“自我暴露”。自我揭示是人际关系交往中一种重要而又有趣的现象,在社会心理学、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研究中受到重视。自我开放是指向交往的另一方面表露自己半私人、私人和隐私性质的信息。自我揭示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探索活动,它有助于咨客的自我认识和了解,从而有助于自我接纳。它本身对心理健康也有积极作用。

关于心理医生具有怎样的态度,使用怎样的技巧有助于咨客的自我揭示,已有许多肯定性发现。例如,心理医生显得可信赖、同情、理解及尊重咨客,能灵活应用倾听技巧,都能有效地促进自我揭示。研究表明,如果心理医生能自我揭示,常常能有效地引发咨客相同水平的自我揭示。心理医生如运用得好,能通过对方的自我揭示了解对方深层的认识及情感。举例如下。

病人:“我对他作出了很大的牺牲,但他最终还是抛弃了我,我痛苦万分,无法忍受这种打击,很想彻底解脱……”

心理医生:“你遭受到的心灵创伤的体验我很理解,我也曾经受过几次失恋的打击,那时候忧郁得很,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失眠,看书看不进去,想钻到车底下去……不觉得可怕,反而觉得解脱。”

病人:“我的感受与你的一模一样,想到如果有战争,上战场打死了才好。”

医生:“但是,我那时候还有点良心,认为为一个人而死不值得,也对不起年老的父母及未成年的弟弟、妹妹。而且,还有一点自信,认为个人的品质不错,一定能找到较理想的伴侣。果然,不久就找到现在的爱人,和睦相爱,现在我生活得很愉快。”

病人:“医生,你也有过那么痛苦的经历?我这个人还是善良的,工作也不错,还能找到知心人吗?”

医生:“当然,只要坚强起来,一定可以找到知心人,但千万不能去死,死是很自私的。‘天无绝人之路’,这是我的体会。”

病人:“我听医生的话。”

在这种晤谈中,心理医生通过自我揭示引出咨客有强烈自杀念头;又通过自我揭示,安慰对方不要自杀,要坚强活下去,将来肯定有好的结果。最后病人表示“听医生的”,达到了阻止病人自杀的目的。

应注意的是,心理医生不能滥用自我揭示,不能动不动大谈自己得意的过去,拿自己之长揭示病人之短,这样会损害病人的自信心;而应多揭示自己的缺点、错误、教训,这对病人的启发、帮助更大。

(五)反馈

反馈是指说话者所发出的信息到达听者后,听者通过某种方式又把信息传回。例如,医生适时地答“嗯”“对”,给病人的反馈信息是医生在注意听他的讲述,肯定他的某些看法或意见。举例如下。

咨客:“我今年高三,该考大学了,复习日程紧张得很,想减少一点复习时间,又怕准备不足,不知如何是好?”

医生:“我认为你的问题一是复习计划安排不合理,每天的任务超过你能完成的限度;二是你由于老是认为自己没有完成任务,结果把时间浪费在担心、着急上,实际用来复习的时间反而减少了;三是担心、着急干扰了大脑的积极、灵活活动能力,致使复习效率不高。是这样吗?”

咨客:“情况正是如此。”

这是一种相当有作用的反馈,咨客能对自己的问题获得一些新认识。

四、晤谈中的非言语性技巧

晤谈并非只是说和听。人们不仅用嘴说话,用耳朵去听,也用表情、形体说话,用眼睛去“听”。因此晤谈中的非言语活动是交换信息的另一重要手段。虽然与言语性交换信息相比,非言语活动不那么确切、肯定,但有研究表明,非言语线索比言语线索更可靠。非言语活动给我们提供了认识隐蔽的情感感受的线索。

非言语交流的途径包括:身体姿态、肢体运动、目光接触、嘴部表情、面部表情、皮肤接触及声音等。

对咨客或病人来说,心理医生的有助于交流的非言语性反应包括:用相近的声调讲话,保持善意的目光接触,不时点头表示赞许,表情生动,不时微笑,有时做手势,恰当的语速,偶尔轻拍或抚摸小孩。千万不要作下列非言语反应:眼睛不看咨客,边听边写病历,嘲讽或轻蔑的表情,皱眉、闭眼、拉长了脸,嘴紧闭,心不在焉的姿态,打哈欠,令人不快的声调,语速过快或过慢。作为心理医生,要尽可能用有帮助的非言语反应,而避免作出不利于晤谈的非言语反应。

如果病人一开始就沉默,往往告诉心理医生病人有很难开口的“难言之隐”,医生要耐心等待,并用言语鼓励交谈,表示可以帮助对方。如过病人沉默,还眼睛望在场的其他人,表示其希望单独谈,医生即要示意在场的助手或其家人离开。如果中途在医生说话后病人突然沉默,要考虑是否有“冲突性沉默”,可能由于害怕、愤怒或内疚引起,医生要检查自己讲的是否恰当。如果是自发性沉默,医生要主动找话题把晤谈继续下去。如果医生没准备好,可以反问“好!还有什么要谈的吗?”或“晤,你的意见让我想一下……”用这类反应填补空白。

在临床中除握手,接触主要是针对儿童。对患儿的搂抱、抚摸能够使儿童感到亲切,消除紧张感,也密切了和儿童家人的关系。

总之,心理医生要学会非言语性传递信息的技巧,以帮助了解病人的内心活动,也便于医生给咨客或病人以良好的心理反应。

(黄铎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