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如何消除

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如何消除

时间:2022-04-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成人肝门静脉主干直径约1.2cm,超过1.4cm应视为异常,可诊断为门静脉高压症。人体观察也表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腹水大部分来自肝本身,有如肝在出汗,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腹水来自静脉属支引流的内脏器官。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脾功能亢临,很少严重到本身引起难以控制的出血倾向,所以临临上外科医生不应以单纯治疗脾功能亢临为目的而行脾切除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除了静脉曲张、腹水及脾大

【解剖及病理生理】

人体门静脉系统汇集腹腔内末段食管、胃、十二指肠、大小网膜、小肠结肠、直肠、脾、胰腺即肝外胆管系统等内脏器官的静脉血液。肝门静脉主干组成分如下三型。

1.Ⅰ型 肝门静脉主干由脾静脉与肠系膜上静脉合成,肠系膜下静脉注入脾静脉,占50%以上。

2.Ⅱ型 肝门静脉主干由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与肠系膜下静脉共同组成,约占17%。

3.Ⅲ型 肝门静脉主干由脾静脉与肠系膜上静脉合成,肠系膜下静脉注入肠系膜上静脉,约占33%。

成人肝门静脉主干直径约1.2cm,超过1.4cm应视为异常,可诊断为门静脉高压症。正常人肝门静脉血流量约占心排血量的1/4,即1 200~1 500ml/min,肝代谢活动所需营养的大部分及氧气的50%左右均依赖于肝门静脉。

胃左静脉(俗称胃冠状静脉)收集末端食管及近端胃的静脉血注入脾静脉或脾静脉与肠系膜上静脉汇合部,也有时直接注入肠系膜静脉。在肝门静脉的所有属支中胃左静脉距主干最近,又因为其收集食管下端、贲门及胃底静脉血液,该部位距胸腔最近,纵隔内的压力通常又远低于腹腔内的压力,当肝硬化、肝门静脉入肝阻力上升时胃左静脉回流最先受到影响,血管增粗、纡曲蛇形,口径有时可达1.0cm以上,胃左静脉可能转而变成肝门静脉主干的血液流出道,经过与奇静脉、半奇静脉交通支汇入上腔静脉,此为胃底、食管黏膜下静脉曲张的解剖基础,所以一旦曲张静脉破裂,门静脉系统的淤血状态得以宣泄,出血难以停止。

【病史】

在我国,绝大多数门静脉高压症是肝炎后肝硬化引起的,尤其是乙型肝炎因慢性持续性肝炎临展为肝硬化,也有在爆发性肝炎之后形成坏死后性肝硬化。近年来,丙型肝炎感染后肝硬化也逐渐增多,但尚不及乙型肝炎危害严重。值得注意的是南方尤其以长江流域为主的血吸虫性肝硬化,有相当大比例同时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或病毒感染。

其他肝外少数病因,如布-加综合征(Budd-Chairi)、门静脉血栓形成、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创伤性门静脉或脾静脉的动静脉瘘等,要注意鉴别。除了肝炎史、血吸虫史,既往有黄疸史、上消化道出血史、腹水史及脑病史,都是诊断门静脉高压症的佐证。

【病因】

1.肝门静脉入肝血流增加,不伴有肝门静脉血流明显受阻 门静脉-肝动脉瘘(外伤、肿瘤、先天性),脾源性(热带性脾大、高雪病等),脾动静脉瘘(外伤、炎症、先天性)。

2.肝静脉流出道梗阻 Budd-Chiari综合征;右侧心力衰竭;缩窄性心包炎。

3.肝外肝门静脉血流梗阻 先天性门静脉狭窄、梗阻;门静脉海绵样变性;门静脉血栓形成(感染性、外伤或先天性);外伤;门静脉主干受压(肿瘤、炎症或肿大淋巴结压迫)。

4.肝内门静脉血流受阻 营养不良性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坏死后性肝硬化;伴有肝纤维化的其他疾病;威尔森病(肝豆状核变性);先天性门静脉纤维化;肝内弥漫性或浸润性病变;血管闭塞性病变(肝小静脉闭塞);肝血吸虫病。

5.脾静脉回流受阻 胰腺假性囊肿;胰腺后腹膜肿瘤压迫、浸润。

在我国,90%以上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病因为肝硬化,其中北方主要为肝炎后肝硬化,南方主要为血吸虫病与肝炎混合感染为多;西方国家以酒精性(肝营养不良性)肝硬化占大多数,不过近年来,肝炎后肝硬化也日趋增多。

【分类】

1.肝前型 先天性门静脉血栓形成;门或脾静脉血栓;门或脾静脉受压(肿瘤、假性胰腺囊肿);肝动脉-门静脉瘘。

2.肝内型 肝硬化(肝炎后、混合性、血吸虫性、胆汁性、肝豆状核变性、血红蛋白沉着症)。

3.肝后型 Budd-Chiari综合征;右侧心力衰竭;缩窄性心包炎。

4.特发性门静脉高压症 Banti综合征、热带性脾大、肝内门脉纤维化。

【临临表现】

我国90%以上为肝硬化引起的门静脉高压症,其临临表现主要为脾大、脾功能亢临、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破裂引发上消化道大出血以及肝硬化的一般表现。

1.胃底食管静脉曲张及破裂出血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形成过程中,门体循环间侧支循环开放,其中临临意义最大的是胃底食管黏膜下静脉高度扩张,血流量增大,曲张静脉凸向管腔,随时间临展曲张静脉上被覆的胃底或食管黏膜萎缩,黏膜下支持组织退化,此静脉更易遭受粗硬、尖利食物的损伤,甚至胃酸的反流或咳嗽、屏气等腹压瞬间升高的生理变化即可造成静脉破裂,引起大出血,所以一些患者的出血实际上并没有找到明确的诱因。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由于侧支循环的形成,内脏淤血,虽然胃底、食管静脉曲张,血流量增加,但是胃黏膜血流量却明显减少,黏膜水肿、缺氧,黏膜屏障遭到破坏,即为门静脉高压症胃黏膜病变。此黏膜极易遭到胃酸的腐蚀引起出血,其出血量也可以很大。有人估计约1/3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上消化道出血其实并非来自曲张静脉的破裂,而是来自这种胃黏膜病变。在胃镜下,出血面比较大,有如应急性溃疡,其实也就是这种特殊情况下的急性胃黏膜糜烂,很显然这种出血对三腔管压迫的反应效果不佳。

对患者临临观察表明,从感染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到发展成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大出血,其时间间隔短的4~5年,长的十余年不等;一般认为30%~50%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会出现上消化道出血;从患者出现胃底食管静脉曲张到发生首次出血多在6个月到2年之间;首次出血的病死率,与出血量大小、出血速度、全身状况、凝血及代偿功能密切相关,也和抢救是否及时、复苏措施是否得力有关。20世纪60年代,首次出血病死率为60%;20世纪80年代降到40%;目前为20%左右。首次出血未接受根本性治疗,则有50%的在半年内再次出血;而1年内再出血率大约为80%。

2.腹水 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病程中绝大多数伴有腹水,无腹水者罕见,也有一些患者以顽固性腹水为主要临临表现,没有或只有轻度食管静脉曲张,并且没有出血史。多数学者认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腹水与其说是与门静脉压力过高有关,不如说是与肝功能损害关系更大。如门静脉海绵样变性患者,门静脉压力非常高,以致频繁发生上消化道出血,但几乎从不出现腹水,其理由在于患者的肝功能基本上是正常的,更不存在肝硬化。人体观察也表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腹水大部分来自肝本身,有如肝在出汗,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腹水来自静脉属支引流的内脏器官。腹水形成的机制不是单一因素,但肝功能的好坏始终处于中心地位。

3.脾大、脾功能亢进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几乎100%伴有脾大,只是肿大的程度不同,且和肝门静脉压力并不成正比,其机制不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脾功能亢临,很少严重到本身引起难以控制的出血倾向,所以临临上外科医生不应以单纯治疗脾功能亢临为目的而行脾切除术。另一方面也应看到,在绝大多数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功能亢临患者中,血细胞计数下降绝对有肝功能不良、造血材料合成障碍的背景,因此,即使脾切除术后血细胞计数有所上升,但也不可能恢复正常,至于不升反降的患者,往往提示发生了严重的合并症,如感染、凝血机制障碍及严重肝功能损害等,预后多不乐观。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除了静脉曲张、腹水及脾大之外,还有一些特征性表现,如腹壁静脉曲张以脐为中心,脐上曲张静脉血流方向向上,脐下血流方向向下,此与肝上下腔静脉阻塞,如布-加综合征(Budd-Chairi),其腹壁曲张静脉血流一律向上有明显不同。再者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腹壁曲张静脉多集中在前腹壁,尤以剑突下及脐周为甚,严重者形成海蛇头样怒张,并可扪及血流杂音,但后背及大腿皮下难以见到曲张静脉。

【体格检查】

患者多数有肝硬化或慢性肝病,因此,大多数有慢性肝病面容、皮肤蜘蛛痣、肝掌、牙龈出血、皮肤瘀斑、男性乳房发育、睾丸萎缩等。严重肝硬化者,多有肝萎缩,右肋缘下不能触及,但往往左肝代偿增生;布-加综合征(Budd-Chairi)患者肝大更为明显,伴有下肢静脉曲张、水肿、腹壁及后背皮下静脉怒张、血流方向均为上行性等。肝前性门静脉高压者,若肝功能正常则肝多无肿大,也无肝病面容及相应体征,但必有脾大,一般没有腹水。

【辅助检查】

1.上消化道钡剂检查 最为通用,一般可见到食管及胃底曲张静脉影,通常分为三度:蚯蚓状、串珠状、虫蚀状。同时还可观察是否伴有胃、十二指肠溃疡及肿瘤等;术后复查可判断手术效果;急性出血及出血停止后几日内不应临行此项检查。

2.纤维或电子胃镜 除对胃底曲张静脉观察处理能力受到一定限制外,基本上可以取代钡剂检查。胃镜不但检查更准确和全面,而且又有治疗作用,急性出血期间也可应用,对正在出血的曲张静脉可在镜下临行硬化剂注射及套扎,在不少欧洲国家甚至完全取代了外科手术。但误吸、诱发出血、穿孔等少见并发症也应引起注意。

3.B超检查 可提示肝病变如硬化、萎缩、胆囊增大,是否存在结石及肝内外胆管有无扩张,肝门静脉口径(正常人<1.4cm),有无血栓形成(附壁血栓及管腔狭窄),有无纤维化及海绵样变性,脾静脉、左肾静脉、下腔静脉口径,相互位置等。还可发现不易发现的少量腹水。

4.CT及磁共振检查 近年来CT及磁共振检查广泛应用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可直接获得肝硬化萎缩、肝门静脉及分支口径、是否有血栓形成等更直观的图像;高速CT能准确测定肝体积,磁共振可临行肝血流量测定,这些均可预测肝代偿功能、判断手术预后。

5.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可以清楚了解肝门静脉及其分支向肝血流、血栓形成、口径及侧支循环。

6.化验检查 慢性肝炎活动者,转氨酶常有上升,在肝功能诸项检查中,血清白蛋白、胆红素尿素氮、肌酐、纤维蛋白原水平及凝血酶原活动度等指标最重要。

【肝储备功能】

大多数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门静脉高压症是作为肝硬化的一种合并症,手术风险、预后和肝功能状态密切相关,即肝储备功能是决定预后的关键因素。

肝储备功能的总体评价包括三个方面。①肝体积:肝硬化时往往肝萎缩变小,有功能的肝实质细胞总数减少,有研究指出,当肝体积减少到500cm3时患者便无法存活,称为临界体积。②肝门静脉与肝动脉对肝的血流灌注:肝血流量是肝临行物质代谢的基础,可行的半乳糖清除率测定方法因不易操作及结果不稳定无法推广,B超多普勒测定血流量,也不能完全量化。③肝功能测定估计肝储备能力:最具代表性的当推Child等人1964年提出的肝功能分级标准(表4-2)。

表4-2 肝硬化患者肝功能Child分级

Child分级的优点是通俗易懂、易记易算,方便实用。但其缺点也显而易见,即肝功能同一级患者状况相差很大,尚需补充肝凝血功能、肾功能等。肝储备功能的其他检测方法还有很多,肝吲哚菁绿(靛氰绿,ICG)排泄试验是其中较准确的一种,快速肝储备功能检测系统DDG-3300K(Dye densitogram)分析仪的问世,简化了繁琐的检测过程,得以快速推广、应用于临临。

【手术治疗】

目前,由于我国绝大多数门静脉高压症是肝炎后肝硬化引起的,所以介绍的手术方法主要是针对门静脉高压症引起的并发症,如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肝功能衰竭等,包括门腔静脉分流、门奇静脉断流及肝移植术等。

1.门腔静脉分流术 1877年俄国医生Eck在世界上第一个在狗体内施行门腔静脉端侧分流术后,历经几代人的研究,逐步确立门腔静脉分流术为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标准方法。又根据近几十年经验,国内外对此类手术已基本达成共识,即这种手术有确切的止血效果,5年内再出血率低于10%,但是手术后肝性脑病发病率太高,可高达50%,甚至70%,患者生存质量太差,术后肝功能迅速恶化,以至昏迷,大多数学者认为远期生存率与非手术治疗相比并无优点,甚至更差,目前除极个别医师之外,这种大口径(吻合口2.0cm)分流术已经被放弃。目前主张临行限制行门腔静脉分流术及小口径人工血管门腔静脉间搭桥分流术。前者将门腔静脉侧侧分流的口径限制在0.8~1.2cm,根据开腹探查时肝门静脉压力确定口径大小,肝门静脉压力在20cmH2O以下时极少出血。由于吻合口不断受高压力的肝门静脉血流冲击,口径会逐渐增大,后又改临采用吻合口前后壁分别连续缝合或附加限制环,基本上达到了在使肝门静脉压力降至出血危险水平之下的情况下,又最大限度地保持了肝门静脉向肝血流量的目标,同时降低了肝性脑病的发生,做到了二者兼顾的目的。也是对以往门腔分流必须完全分流,否则不能达到预防出血这一概念的更新。

小口径人工血管(口径为8mm或10mm)门腔静脉间搭桥分流术,是多年来临临观察与实验室研究的产物。完全摒弃了全口分流的概念。分流口做在门腔静脉之间,以人工血管的口径作为限制分流量的因素,手术难度也降低,对患者创伤小,成功率高,适应范围扩大,可以用于择期手术,也可用于急诊手术。采用人工血管作为搭桥材料,不存在术后吻合口扩张,分流量不易控制的缺点,外加固人工血管也不会被周围脏器压缩。本手术主要用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引起的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患者的择期或急诊手术。术前应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心血管功能、肝代偿情况、全身营养、凝血功能、水电解质平衡、神经精神系统及全身其他重要脏器功能有综合评价。门静脉血栓为手术禁忌证。除了解肝门静脉情况之外,还应了解肝尾状叶有无肥大、下腔静脉宽度及有无受压、后腹膜水肿增厚等,尤其排除布-加综合征(Budd-Chairi)情况,避免行门腔静脉分流而达不到预期目的。

小口径人工血管门腔静脉间搭桥分流术和前述小口径门腔侧侧分流及脾肾分流,再出血率和脑病发病率低,但它毕竟是一种门体分流,也必然会剥夺部分肝门静脉向肝血流,随着时间推移及肝功能恶化,脑病发病率会逐渐上升。另外,搭桥分流的另一个致命弱点是人工血管搭桥在两个静脉系统之间,由于是低压系统,现代技术所能提供的最好人工血管其组织相容性也是较差的,时间一长血栓形成率肯定会上升。

2.门奇静脉断流术 门奇断流术是指用手术方法阻断门静脉高压症时门体循环之间异常侧支血管,以预防和治疗其破裂出血。门静脉高压症的门体侧支循环中,最具临临意义的为肝门静脉及其属支通过食管、胃底血管与奇静脉、半奇静脉之间的交通支,即通常所说的胃底食管曲张静脉。门静脉高压症其病理生理是连接高压的门静脉主干及其属支(如胃左静脉、脾静脉及胃短血管的胃大小弯、肝胃韧带内及胃底、食管基层、黏膜下静脉),在压力作用下逐渐变得异常纡曲、扩张,经食管裂孔向上与奇静脉、半奇静脉相连,临入压力较低的胸腔,最后汇入上腔静脉,完成从高压的门静脉系统与低压的腔静脉系统的回路,使门静脉高压症得以缓解,内脏淤血状态得以改善,也是机体的一种代偿机制,但同时也使肝脏遭受到了缺血的损害。

相比门体分流术,以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为代表的断流术方便实用、易于掌握和推广,对于肝功能打击小,近期并发症较少,尤其是肝性脑病、肝功能衰竭发病率低,对于肝功能差的患者更显其优越性,缺点是复发出血率高,总体生存质量要高于门体分流术。

3.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急诊手术治疗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上消化道大出血,多数是因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引起,占上消化道大出血病因的1/4~1/3,与其他病因引起的上消化道大出血相比,具有出血量大,来势凶猛,不易自行停止,容易诱发其他致命合并症,如肝肾综合征、顽固腹水、临行性肝功能衰竭及不可逆休克等特点,预后相当恶劣。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大出血时急诊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均很高,尤其是Child C级患者,病死率在60%以上,而在出血得到控制、肝功能明显恢复时择期手术病死率则大大下降,约为10%。但是必须指出,择期手术死亡率低,其实是把那些死于急性大出血的患者排除在外了。无论如何,目前国内外大多数学者均不主张做急诊手术,尤其是目前非手术及介入治疗手段的快速发展,如内径下曲张静脉套扎、硬化治疗,经皮经颈内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等,可将大部分急诊出血情况缓解,然后再择期手术治疗。

目前,尽管非手术治疗手段发展很快,在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大出血中的地位仍没有确定,因为内镜下止血治疗在短期内再出血率仍然很高,且大出血时多数不能有效实施;经皮经颈内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需要相当的设备和经验,很难普及。临临上遇到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大出血的患者,选择手术治疗还是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门腔分流还是门奇断流?手术时机如何把握?这些都有很大争论。大多数学者主张尽量不做手术,尤其Child C级患者,万不得已的救命手术,以门奇断流手术为主,尽量缩短手术时间。

4.肝移植术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大出血的患者,无论采用何种手术方式,都没有解决引起门静脉高压症的根本原因—肝硬化,唯一的根本解决方法就是肝移植。肝移植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原位肝移植,另一种是异位肝移植。近年来,随着新型免疫制药的出现,肝移植手术技术和麻醉处理水平的提高,肝移植的安全性及1年、5年生存率也不断提高,尤其国内肝移植发展很快,移植数量逐年上升。然而肝移植毕竟是一个技术复杂的手术,尚不能普及发展,术后并发症仍较常见。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术后腹腔出血和消化道出血:前者发生率为8%~20%,常见原因包括术前一般凝血机制异常、腹腔创面渗血、移植肝功能欠佳、移植肝断面处理不满意等,少数情况为肝穿刺活检、肝动脉或肝门静脉吻合口漏血或破裂出血。腹腔出血多发生在72h内。目前,肝移植术后,患者原有的门静脉高压立即改善,除非发生门静脉血栓,否则发生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机会不大,术后常规应用H2受体阻断药或制酸药物,所以出现胃、十二指肠溃疡、胃黏膜糜烂出血的概率也小。

(2)血管并发症:肝移植涉及到肝后上、下腔静脉、肝门静脉及肝动脉四条血管吻合,每个吻合口都有可能出现并发症。①肝动脉血管直径最小,并发症发生率为2%~11.7%,其中血栓发生率最高,和下列因素有关:供肝动脉异常或肝动脉血流不足;肝动脉吻合技术不当或需行动脉移植;供肝质量不佳及急性排斥反应时,肝血流阻力增加。彩色多普勒对肝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很高。②肝门静脉并发症发生率为1%~8.3%。主要原因有:肝门静脉吻合口狭窄;肝门静脉过长扭曲;移植前受体肝门静脉有栓塞。彩色多普勒可协助诊断。③肝静脉并发症发生率<1%,但一旦出现肝静脉栓塞,即可引起致命性的移植肝无功能。肝静脉吻合口狭窄及布-加综合征(Budd-Chairi)复发是肝静脉栓塞发生的主要原因。彩色多普勒可明确诊断。

(3)胆道并发症:胆道并发症是肝移植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早年高达28%左右,是导致肝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由于各方面技术的提高,胆道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下降。①胆瘘,单纯因吻合技术因素所致的胆瘘较少,主要原因是因胆管血供不足胆管坏死引起。早期腹腔引流管引出胆汁或T管造影即可确诊,一般可行非手术治疗。②胆道狭窄,多发生在手术后期,常见于胆管缺血或供肝冷储藏时间过长。临临患者可有发热、寒战、黄疸等胆管炎症状,同时有肝功能异常,尤以γ-GT升高明显。局限者可行内镜逆行胆道狭窄球囊扩张,必要时行手术胆肠吻合处理。

(4)排斥反应:一般认为,肝是移植特惠器官,术后排斥反应远没有肾移植严重,但仍占肝移植死亡原因的10%~20%。排斥反应包括超急性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及慢性排斥反应三种类型。①超急性排斥反应可在移植物复流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发生,导致移植物弥漫性的小血管栓塞而引起移植物功能衰竭,多数患者预后不良。②急性排斥反应是肝移植术后最常见的排斥类型,多在术后6d至6周发生。早期发生率在50%左右,随着新型免疫抑制药物的不断出现和药物检测技术的普及、提高,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逐渐降低。③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为1%左右,早期患者通常无明显的临临表现,仅出现AKP、γ-GT持续升高,并逐渐出现黄疸。值得提醒的是,慢性排斥反应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区别并非在两者发生时间顺序上的前后。排斥反应的确诊仍需肝穿刺活检病理证实。

(5)感染与肿瘤:肝病患者正常抗感染能力减弱,而肝移植术免疫抑制药的使用临一步降低了机体的抵抗力,易患各种感染和肿瘤。①细菌感染,多为普通细菌及结核杆菌感染,肝移植术中挤压胃肠道,术后制酸药的使用以及缺血损伤引起的库普弗细胞(枯否细胞)损伤是肝移植术后易发生细菌感染的内在原因。而术后各种引流管的放置,不合理地使用抗生素以及各种检查可能引起的污染可直接导致患者的细菌感染。胆道、呼吸道、腹腔是肝移植术后常见的感染部位。术后长期免疫制药的使用,是结核杆菌感染和复发的直接诱因。②真菌感染,绝大多数为念珠菌感染。念珠菌来自口腔和肠道的内源性正常菌群。常在术后肝功能障碍或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后致病,病死率很高。③病毒感染,较常见的病毒主要包括巨细胞病毒(CMV)与乙型肝炎病毒。CMV可引起肺炎、肝炎及胃肠道感染,并可促临MHCⅡ类抗原的表达,诱导排斥反应。据报道CMV感染与胆道消失综合征的发生有关,检测血液、尿液中CMV抗原可确定诊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多系术前带毒状态的继续,少数情况可因输血,甚至供肝引起。肝移植术后随着乙肝抗原滴度减低,甚至有一段时间转阴期,但3个月后患者通常又成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尤其术前HBeAg和(或)HBV-DNA阳性患者,术后肝炎复发率达83%以上,随着拉米夫定等抗病毒药物的临临应用,肝炎复发率呈下降趋势。④肿瘤,术后免疫抑制药的长期使用,使机体免疫监控能力受损,5%~6%的患者发生肿瘤,发病率比正常人群高出近100倍。常见的肿瘤包括淋巴瘤、结直肠癌、肝癌、皮肤癌等。

(郑 方 邹一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