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血小板功能和结构异常

血小板功能和结构异常

时间:2022-04-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功能增强,能促进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微循环障碍和微血栓形成,在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糖尿病患者血小板黏附活性增强,内皮细胞合成、贮存和释放ⅧR.V因子增加,糖尿病血管内皮增厚,基底膜代谢异常等,均造成糖尿病血小板黏附性增高。糖尿病患者血小板特异性的β-血小板球蛋白增高,提示血小板释放功能增强,患者可能发生持续性的亚临床血栓。

血小板是血液中最小的一种有形成分,具有黏附、聚集、释放和收缩四种基本功能,参与止血反应、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肿瘤细胞增殖及转移、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等生理和病理过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功能增强,能促进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微循环障碍和微血栓形成,在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一)血小板黏附功能

血小板黏附反应是当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内皮下组分(胶原、基底膜等)和血浆ⅧR.V因子结合,ⅧR.V因子的另一端与血小板膜上糖蛋白结合而完成。糖尿病患者血小板黏附活性增强,内皮细胞合成、贮存和释放ⅧR.V因子增加,糖尿病血管内皮增厚,基底膜代谢异常等,均造成糖尿病血小板黏附性增高。

(二)血小板聚集功能

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聚集活性增强,表现在对各种诱聚剂的敏感性增强和自发聚集性增强。基确切机制尚不清楚,可能是:①糖尿病代谢紊乱,使红细胞和血小板ADP含量和释放量增多,而ADP是强烈的血小板诱聚物质,ADP增多导致血小板聚集活性的增强。②生理状态下血小板生成具有强烈促聚作用的TXA2和血管内皮细胞生成的抑制物质PGI2保持平衡,防止血小板聚集。糖尿病患者TXA2的生成增多、活性增强,PGI2合成减少,且血小板对PGI2的敏感性下降,糖尿病患者TXA2/PGI2失去平衡,可能造成血小板聚集增强的主要原因。③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可造成毛细血管基底膜成分的改变,从而提高血小板的活性。④糖尿病患者25%~29%血清中免疫复合物阳性,这种复合物能促进血小板的聚集与释放反应。

(三)血小板释放功能

血小板释放反应过程包括血小板形态改变、血小板聚集、α颗粒和致密颗粒的释放。α颗粒内含纤维蛋白原、血小板Ⅳ因子,β-血小板球蛋白及各种溶酶体酶,致密颗粒含5-羟色胺,ADP、肾上腺素和钙离子等。致密颗粒和α颗粒内含物在血小板活化时释放到细胞外,参与止血、凝血、炎症及组织修复过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特异性的β-血小板球蛋白增高,提示血小板释放功能增强,患者可能发生持续性的亚临床血栓。血小板释放通过一些因子促进凝血活性增高,加速血栓形成。血小板亦可释放强有力的促有丝分裂因子,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诱导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四)血小板结构的变化

正常状态下,血小板形态各异,大小不等,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大体积血小板多为年幼的血小板,含各类细胞器丰富,具有较高的功能活性。许多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平均体积增大,并认为血小板平均体积增大是由于大体积血小板增多所致,此种血小板是造成糖尿病血小板功能活跃的主要原因。我们采用形态计量学方法研究糖尿病血小板超微结构变化,发现糖尿病血小板平均体积、平均直径和平均表面积增大,大体积血小板增多。大体积血小板α颗粒、致密体和线粒体增多,并观察到血小板激活的早期结构变化,这种变化出现在微血管病变前,并发微血管病变后改变更为显著。进一步观察发现大体积血小板存在膜分界障碍,提示糖尿病大体积血小板增多是由于骨髓巨核细胞膜分化异常所致,推测糖尿病代谢异常是造成这些改变的主要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