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影响胰岛素剂量和作用的因素

影响胰岛素剂量和作用的因素

时间:2022-04-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型糖尿病常存在胰岛素抵抗,特别是肥胖患者,其胰岛素受体数目减少或亲和力下降,对胰岛素不敏感,即使用较大剂量的胰岛素仍不易使血糖下降,并且很少诱发低血糖反应。当经控制饮食、运动等,使体重下降,胰岛素受体数目和敏感性可增加,对胰岛素需要量下降,甚至可停用胰岛素治疗。妇女行经前胰岛素需要量亦增多。

1.病情轻重与类型 1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细胞破坏可达90%以上,基础和餐后胰岛素分泌严重不足,理论上补充生理需要量的胰岛素即可满足需要,但个体差异较大,一般对胰岛素较敏感。发病初期,经一段时间治疗,胰岛功能可获改善,胰岛素用量明显减少,甚至停用,即所谓的“蜜月期”现象,但最终胰岛素用量仍需增加。

2型糖尿病常存在胰岛素抵抗,特别是肥胖患者,其胰岛素受体数目减少或亲和力下降,对胰岛素不敏感,即使用较大剂量的胰岛素仍不易使血糖下降,并且很少诱发低血糖反应。当经控制饮食、运动等,使体重下降,胰岛素受体数目和敏感性可增加,对胰岛素需要量下降,甚至可停用胰岛素治疗。

糖尿病患者初治期血糖较高,需较大剂量胰岛素才能控制血糖,经一段时间治疗,葡萄糖毒性作用消除,胰岛素用量减少,甚至停用胰岛素治疗。当糖尿病患者并发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感染、外伤、手术等应激状态时,胰岛素用量明显增多,并发症得到纠正后,胰岛素需要量可相应减少。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患者,胰岛素的降解速度减慢,因此,胰岛素的需要量减少。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血管通透性增加,加速中效和长效胰岛素的吸收,使其作用时间缩短而接近短效,影响其作用高峰。

2.胰岛素抗体 糖尿病患者使用纯度低的牛或猪胰岛素,由于其杂质中含较多的胰岛素原及其分解产物,具有一定的抗原性,牛和猪胰岛素结构与人胰岛素有差别,亦可刺激机体产生胰岛素抗体,使数周内胰岛素用量超过200U,形成胰岛素抵抗,一般调换一种制剂或改用高纯度胰岛素或人胰岛素后,胰岛素用量可在数日或1周内逐渐减少。

3.拮抗胰岛素激素 包括胰高血糖素、糖皮质激素生长激素、儿茶酚胺、ACTH、TSH、甲状腺激素、雌激素泌乳素、胰多肽等,体内过多时可使血糖增高,胰岛素用量增多,病情不易控制。相反,这些激素体内不足时,胰岛素需要量减少。

4.生理因素 生长发育期儿童胰岛素需要量增加,妊娠末3个月,由于胎盘中生长泌乳激素、雌激素、ACTH等分泌增多,使胰岛素用量增加。妇女行经前胰岛素需要量亦增多。

5.黎明现象 体内激素的分泌存在昼夜节律,许多升血糖激素(如生长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在每天清晨5:00~8:00始升高,使空腹血糖升高,称黎明现象。对胰岛素需要量增加。

6.其他疾病 肝硬化、肾衰竭者,由于胰岛素灭活速度减慢,胰岛素需要量减少。

7.注射部位和途径 不同的注射部位,胰岛素的吸收速度不等,一般腹部最快,其次是臂部、大腿和臀部。肌肉活动可促进吸收,局部温度升高亦可加快吸收速度。反复多次同一部位注射可造成局部反应,影响吸收。胰岛素的剂量、剂型不同也影响吸收速度,浓度越高,吸收速度越快,短效胰岛素剂量越大吸收越快,中效胰岛素则相反。注射途径亦影响吸收速度,肌内注射较皮下注射吸收快,静脉注射吸收更快,静脉滴注时有20%左右胰岛素被黏附在输注瓶和皮管上,使其作用减弱。

8.精神、体力及饮食 情绪波动较大时,肝糖原输出增加,使胰岛素需要量增加,适当运动促进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促进胰岛素吸收,使胰岛素用量减少。过于剧烈运动可刺激交感神经和儿茶酚胺释放,促进肝糖原输出,使胰岛素需要量增加。胰岛素治疗而不控制饮食,使患者进食过多而肥胖,且不易控制血糖,因此必须强调以控制饮食为基础。外源胰岛素治疗,胰岛素的吸收不受血糖调整,因此必须灵活掌握胰岛素注射时间和进餐时间,使之相互配合,才能有效地控制血糖,避免诱发低血糖反应。

9.药物的影响 有些药物与胰岛素有协同作用,有些药物则有拮抗作用,从而影响胰岛素的需要量,使血糖升高的药物有:口服避孕药、呋塞米(速尿)、依他尼酸(利尿酸)、噻嗪类利尿药、普萘洛尔(心得安)、苯妥英钠、氯丙嗪碳酸锂、烟酸、尼古丁、咖啡因、吲哚美辛(消炎痛)、异烟肼、可乐定等;使血糖下降的药物有:水杨酸盐、磺胺类药物、甲巯咪唑、氯贝丁酯、胍乙啶、丙磺舒、呋喃唑酮(痢特灵)、土霉素、保泰松、柳酸盐、乙醇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