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运动肌肉会产生炎症吗

运动肌肉会产生炎症吗

时间:2022-04-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肌张力低下见于运动神经元疾病、小脑病变、脑卒中弛缓期、脊髓病损的休克期等。肌张力障碍可由中枢神经系统缺陷所致,也可由遗传因素所致。④具有完成抗肢体重力及外界阻力的运动能力。肌力评定在神经系统,尤其是周围神经系统的病变中尤为重要。等速肌力测试已被认为是肌肉功能评价及肌肉力学特性研究的最佳方法。

(一)肌张力评定

1.定义 肌张力(muscle tone)是指肌肉组织在静息状态下的一种不随意的、持续的、微小的收缩。肌张力是维持身体各种姿势和正常活动的基础,根据身体所处的不同状态,正常肌张力可分为以下3类。

(1)静力性肌张力:是指肌肉处于不活动状态下肌肉具有的张力。

(2)姿势性肌张力:是指人体变换各种姿势时肌肉所产生的张力。

(3)运动性肌张力:是指肌肉在运动过程中的张力。

2.异常肌张力

(1)肌张力增高:是指肌张力高于正常静息水平。肌张力增高的状态有痉挛和强直。痉挛性肌力增高见于锥体束病变,检查在做被动活动时,起始感觉阻力较大,但在运动过程中突然感到阻力减小,此现象称折刀现象。强直,是指做关节被动活动时各个方向的阻力是均匀一致的,也就是主动肌和拮抗肌肌张力同时增加,称为铅管样强直。如伴有震颤则出现规律而断续的停顿,称齿轮样现象,常为锥体外系的损害所致。

(2)肌张力低下:是指肌张力低于正常静息水平,对关节进行被动运动时感觉阻力消失的状态。肌张力低下见于运动神经元疾病、小脑病变、脑卒中弛缓期、脊髓病损的休克期等。

(3)肌张力障碍:是一种以张力损害,持续的和扭曲的不自主运动为特征的运动功能亢进性障碍。肌张力障碍可由中枢神经系统缺陷所致,也可由遗传因素所致。

3.肌张力的检查方法

(1)病史:如痉挛发生的频率,受累的肌肉及数目,痉挛的利弊,引发痉挛的原因,痉挛的严重程度等。

(2)视诊:评定者应注意观察患者肢体或躯体异常的姿态,有无刻板样运动模式、自发性运动有无缺失等。

(3)触诊:以触摸肌肉的硬度来判断肌张力。

(4)反射:应特别注意检查患者是否存在腱反射亢进等现象。

(5)被动运动:最常见的检查方法,它能从一个方面反映肌张力的情况。

(6)摆动检查:是以一个关节为中心,主动肌和拮抗肌交互快速收缩,快速摆动,观察其摆动振幅的大小。

(7)其他检查方法:包括生物力学评定方法、电生理评定方法等。

4.评定的注意事项 由于痉挛的神经性因素,所以临床上同一痉挛患者每天的严重程度是高变异的;痉挛量化评定的信度还受患者努力的程度,情感、环境温度、评定同时并存的问题(如尿路结石、感染、膀胱充盈、便秘、压疮、疼痛等可使肌张力增高),药物等的影响。因此,进行痉挛量化评定时,必须使评定的程度严格标准;重复评定时还应注意选择尽可能相同的时间段和其他评定条件。

5.肌张力的评价标准

(1)正常的肌张力评价标准:①肌肉外观应具有特定的形态。②肌肉应具有中等硬度和一定的弹性。③近端关节可以进行有效的主动肌与拮抗肌的同时收缩使关节固定。④具有完成抗肢体重力及外界阻力的运动能力。⑤将肢体被动地放在空间某一位置上,突然松手时,肢体有保持肢位不变的能力。⑥可以维持主动肌与拮抗肌的平衡。⑦具有随意使肢体由固定到运动和在运动过程中变为固定姿势的能力。⑧在需要的情况下,具有可以完成某肌群的协同动作,也可以完成某块肌肉的独立的运动功能的能力。⑨被动运动时具有一定的弹性和轻度的抵抗。

(2)痉挛的评定标准:痉挛的量化评定困难,现临床上常用的方法是修订的Ashworth痉挛评定。

0级:无肌张力的增加。

Ⅰ级:肌张力轻微增加。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ROM之末出现突然的卡住然后释放出现最小的阻力。

级:肌张力轻度增加。被动屈伸时,在ROM后50%范围内突然出现卡住,当继续把ROM检查进行到底时,始终较小的阻力。

Ⅱ级:肌张力较明显增加。通过ROM的大部分时,阻力均较明显地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较容易的移动。

Ⅲ级:肌张力严重增高。进行PROM检查有困难。

Ⅳ级:僵直,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呈现僵直状态,不能活动。

(3)肌张力迟缓的评定标准

轻度:肌张力降低,肌力下降,肢体放在可下垂的位置并放下,肢体仅有短暂抗重力能力,随即落下。能完成功能性动作。

中度到重度:肌张力显著降低或消失,肌力零级或Ⅰ级(徒手肌力检查),把肢体放在抗重力肢位,肢体迅速落下,不能维持规定肢位。不能完成功能性动作。

(二)肌力评定

肌力(muscle strength)是指机体随意运动时肌肉收缩的力量。肌力评定在神经系统,尤其是周围神经系统的病变中尤为重要。

常用的肌力评定方法有徒手肌力评定(MMT),等速肌力评定等。

1.徒手肌力评定

(1)定义:MMT是通过被检查者自身重力和检查者用于施加阻力而产生的主动运动来评定肌肉或肌群力量的方法。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所致的偏瘫及脑性瘫痪,由于受到原始反射的影响而导致痉挛和出现异常的运动模式,不能完成分离运动,故不在检查之列。

(2)分级标准:通常采用6级分极法,各种肌力的具本标准见下表(表5-1)。

表5-1 6级分级法

(3)主要肌肉的检查(表5-2、5-3、5-4、5-5)。

表5-2 四肢主要肌肉检查

(续 表)

表5-3 躯干主要肌肉的徒手肌力检查(1)

(续 表)

表5-4 躯干主要肌肉的徒手肌力检查(2)

(续 表)

表5-5 下肢肌肉的徒手肌力检查

(续 表)

(续 表)

(4)肌力评定的适用范围和慎用情况

①适用范围:下运动神经元病损(如吉兰-巴雷综合征),原发性肌病等。

②慎用情况:严重疼痛、关节活动度受限。

(5)检查注意事项

①如为单侧肢体病变,先检查健侧肢体同名肌的肌力,以便患侧与其比较。

②当主动肌肌力减弱时,协同肌可能取代被检的主动肌而引起代偿运动。避免代偿动作的方法是被检肌肉或肌群应摆放在正确的位置,检查者的固定方法要得当。

③重复检查同一块肌肉的最大收缩力时,前后检查以间隔2min为宜。

④正常肌力受年龄、性别、身体形态及职业的影响而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在进行3级以上肌力检时,给予阻力的大小要根据被检查者个体情况来决定。

⑤检查不同肌肉时需采取相应的检查体位。但为了方便患者,检查者应完成一种体位时的所有肌力检查内容后,再令患者变换体位,即应根据体位来安排检查顺序。

⑥检查者的位置,以尽量靠近被检者,便于固定、实施手法,但以不妨碍运动为宜。

⑦施加阻力时,要注意阻力的方向与肌肉或肌群牵拉力方向相反;施加的阻力点应在肌肉附着段的远端部位。对肌力达4级以上时,所作抗阻须连续施加,并保持与运动相反的方向。

⑧选择适合的测试时要,疲劳时,运动后或饱餐后不定进行。

2.等速肌力测试 等速运动是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运动速度(角速度)保持不变的一种肌肉收缩方式。等速肌力测试需要借助特定的等速测试仪来测试,如cybex、Biodex、Ariel等多种型号供选择。等速肌力测试已被认为是肌肉功能评价及肌肉力学特性研究的最佳方法。

(三)关节活动范围评定

关节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亦称关节活动度,是指关节运动时所通过的运动弧,常以度数表示。它包括: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和被动关节活动度(PROM)。

关节活动度异常度在神经科常见原因有:制动,长期保护性痉挛,肌力不平衡及慢性不良姿势(如中风后)等所致的软组织缩短与挛缩;各种病损所致肌肉瘫痪或无力;运动控制障碍等。

关节活动度测定的主要目的:发现ROM障碍的程度;根据整体的临床表现,大致分析可能的原因;为选择治疗方法提供依据;作为治疗过程中评定效果的手段。

1.测量方法 见表5-6、5-7。

(1)测量工具:测量工具有多种,如通用量角器、电子量角器、皮尺等。

(2)体位:确定ROM的方法为关节运动委员会推荐的中立位法,即解剖学立位时肢位定为“零”起始点。

(3)固定:为了防止代偿动作发生,应在构成关节的远端骨运动时充分固定近端骨。固定方法可以借助体重、体位及测量者所施加的压力

2.主要关节活动度的具体测量 见表5-6、5-7。

表5-6 上肢ROM测量法

(续 表)

表5-7 下肢ROM测量法

(续 表)

3.评定分析及测量的注意事项

(1)熟悉关节的解剖位、中立位和关节的运动方向。

(2)测量前要对患者说明方法,取得合作,防止出现错误的姿势和代偿运动。

(3)根据测量部位选择适当的关节角度测量工具。

(4)读取量角器刻度盘上的刻度时,刻度应与视线同高。

(5)关节测量尺的轴心、固定臂和移动臂要严格按规定方法实施。最好由专人进行,以提高检查的精确性。

(6)被动运动关节时手法要柔和,速度要缓慢、均匀,尤其对伴有疼痛和痉挛的患者不能做快速运动。

(7)通常应先测量关节的主动活动范围,后查被动活动范围,关节的主动与被动活动范围明显不一致时,提示运动系统存在问题,肌肉瘫痪、肌腱粘连等,应分别记录。评价关节本身活动范围应以被动活动度为准。

(8)应与健侧相应关节测量进行比较,亦应测量与之相邻的上下关节的活动范围。

(9)关节活动度测定方法尚缺乏统一规范。但在同一单位内必须统一。对测定时所观察到的内容要记录在备注中,如关节变形、肿胀、疼痛、痉挛及测定时患者的反应等。

(四)步态分析

步态分析是研究步行规律的检查方法,旨在通过生物力学和运动学手段,揭示步态异常的关键环节和影响因素,从而指导康复评定和治疗,也有助于临床诊断、疗效评定、机制研究等。

1.外因神经损伤导致的异常步态

(1)臀大肌步态:表现出支撑相躯干前后摆动显著增加。

(2)臀中肌步态:表现为支撑躯干左右摆动显著增加,类似鸭行,又称鸭步。

(3)屈髋肌无力步态。

(4)股四头肌无力步态。

(5)踝背屈无力步态:表现为足下垂,见于腓总神经受损。

2.中枢神经疾病常见的异常步态

(1)偏瘫:偏瘫患者常见股四头肌痉挛导致膝关节屈曲困难,小腿三头肌痉挛导致足下垂,胫后肌痉挛导致足内翻,多数患者摆动相对骨盆代偿性提高,髋关节外展外旋,患侧下肢向外侧划弧线迈步的姿态,称为划圈步态。

(2)截瘫:截瘫病人如果损伤平面在L5以下,有可能独立步行,但是由于小腿三头肌和胫前肌瘫痪,摆动相患者有显著的足下垂,只有增加屈髋跨步来克服地面的障碍,称之为跨槛步态。

(3)脑性瘫痪:根据神经损害的特点,分为痉挛型和共济失调型。

(4)帕金森病:以普遍性肌肉张力异常增高为特征,因此表现为步行启动困难,下肢摆动幅度减小,髋膝关节轻度屈曲,重心前移,步频加快以保持平衡,表现为慌张步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