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朗格罕斯组织细胞增生症

朗格罕斯组织细胞增生症

时间:2022-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即组织细胞增生症X。现以骨嗜酸性肉芽肿为例,介绍朗格罕斯组织细胞增生症的影像学表现。2.影像学检查方案 发生于长骨时检查一般能作出诊断。如X线平片不能诊断,或发生的部位复杂如脊椎、肩胛骨、颅骨等,则需进一步行CT或MRI检查。而修复期骨髓及软组织水肿较轻或无水肿。青少年期发生的骨嗜酸性肉芽肿有自限性并能自愈,但病变持续时间可能很长。成人多系统嗜酸性肉芽肿经化疗后疗效多比较满意。

即组织细胞增生症X。多见于婴幼儿青少年,根据其发病年龄和临床特点,可分为3型,即Ⅰ型:Letterer-Siwe病,多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起病急,多系统受累,预后最差;Ⅱ型:Hand-Schuller-Christian病,又称为黄色瘤病,多见于6岁以下儿童,病程缓慢,以颅骨受损为最常见的影像表现;Ⅲ型:为嗜酸性肉芽肿,是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中最轻的类型,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肿瘤样病变。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5~10岁最常见。可单发或多发,男女比例约2.5∶1,预后较好。现以骨嗜酸性肉芽肿为例,介绍朗格罕斯组织细胞增生症的影像学表现。

【影像学检查目的和方案】

1.影像学检查目的 明确诊断,了解病灶的范围、数目,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2.影像学检查方案 发生于长骨时检查一般能作出诊断。如X线平片不能诊断,或发生的部位复杂如脊椎、肩胛骨、颅骨等,则需进一步行CT或MRI检查。

【影像诊断】

1.诊断依据 多发于颅骨、肋骨、下颌骨、脊柱、骨盆、长骨等的骨髓腔内,发生在颅骨由板障开始,病灶较小时不累及内、外板,当病灶扩大时可逐渐累及内、外板,并可越过骨缝,内、外板变薄或形成穿凿状缺损,边界清楚。长骨者发生于骨干或干骺端的骨髓腔内,呈中心性溶骨性破坏,沿骨髓腔纵向发展,骨干膨胀变粗,骨皮质变薄或穿破,可形成软组织肿块。骨膜新生骨常见,以层状骨膜新生骨为主,后期骨膜新生骨可完整包绕病灶(图4-41)。嗜酸性肉芽肿在CT上呈中等密度,在MRI的T1WI上呈低至中等信号,在T2WI上呈较高信号,信号均匀或不均匀,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发生于椎体的病变极易合并压缩性骨折,椎体明显变扁呈“平板椎”(图4-42),密度增高,椎体前后径及横径均大于正常椎体,椎间隙正常或增大。CT、MRI上可见软组织肿块形成,明显强化。MRI上,邻近椎间盘未见异常。绝大多数进展期(包括初发期和中期)嗜酸性肉芽肿边界不清楚,有明显的骨髓水肿及邻近软组织水肿,MRI可清楚地显示。而修复期骨髓及软组织水肿较轻或无水肿。

图4-41 左胫骨嗜酸性肉芽肿

5岁男孩,左小腿疼痛2个月。左侧胫腓骨正(图A)、侧(图B)位X线平片显示左胫骨近段髓腔内中心性溶骨性破坏区,略膨胀,见明显骨膜反应,完全包绕病灶

图4-42 胸椎嗜酸性肉芽肿

8岁男孩,诉背痛1个月,胸椎正位X线平片显示第8胸椎压缩变扁伴明显椎旁软组织肿块影

2.鉴别诊断

(1)转移瘤:亦可多发及溶骨破坏,但转移瘤一般发病年龄较大,发生于颅骨时膨胀性破坏不明显,边缘模糊、无硬化。转移瘤即使发生于长骨时,其骨膜新生骨也较少见。发生于椎体的转移瘤极少见出现“平板椎”,软组织肿块常偏一侧。

(2)脊柱结核:结核常累及相邻椎体,椎体附件不易受累,而椎间盘常破坏、椎间隙变窄。CT、MRI可清晰显示结核脓肿的特点,可资鉴别。

【治疗原则】

缓解症状,消除病灶,防止复发。

【治疗方案】

1.对于单发或局限性病灶的治疗 儿童的扁平椎经卧硬板床及用矫形支具多可自愈,只有病变侵犯椎弓、引起神经症状时才需手术治疗。成人患者理想的治疗方法是病灶内注射缓慢吸收的泼尼松,通常只需注射1~3次,每次间隔1个月,6~12个月病变首先停止发展,然后骨缺失逐渐修复,重新塑形。病变若不适宜或不便进行穿刺注射泼尼松制剂时,也可选择刮除植骨术。在反应性成骨坚强时,也可单行刮除术。在儿童需要植骨时,可用人造骨替代。

2.对于多系统病灶的治疗 多采用全身化疗。泼尼松龙和长春新碱联合是传统的一线用药。

【预后和随访】

3岁之前急性发病者预后较差,多导致死亡。青少年期发生的骨嗜酸性肉芽肿有自限性并能自愈,但病变持续时间可能很长。成人多系统嗜酸性肉芽肿经化疗后疗效多比较满意。

采取非手术治疗的患者应隔月行X线平片复查,了解肿瘤发展情况,术后每1~2个月行X平片线复查1次,直至愈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