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骨缺血性坏死是各种原因导致月骨血供受损而发生的无菌性坏死,往往继发于反复的轻度外伤,在腕骨无菌性坏死中最为常见。好发于青年手工业者,男性多于女性,右手多于左手。症状主要是月骨处压痛、活动受限、腕部僵硬、乏力等。临床上分4期,以Lichtman分类法最常用,治疗方法的选择和治疗方案的制定常以ⅢA和ⅢB为界,故此分类法有重要作用。
【影像学检查目的和方案】
1.影像学检查目的 ①支持或否定临床诊断;②明确病变的分期,确定治疗方案;③治疗后随访。
2.影像学检查方案 早期病变首选MRI检查,以腕部的矢状位、冠状位扫描最佳,X线平片多无异常发现。中晚期病变首选腕部的X线平片(正、侧位),辅以MRI检查,以明确有无合并韧带的撕裂或腕管综合征。CT能很好的显示骨折情况。
【影像诊断】
1.诊断依据
(1)Ⅰ期:X线平片多无异常发现,偶可发现线性压缩性骨折线;CT能清楚显示骨折线;MRI T1WI可显示月骨内局灶性或弥漫性低信号区,T2WI可显示腕关节腔的少量积液。
(2)Ⅱ期:X线平片可见月骨密度增高,但月骨形态多保持正常(图3-6);CT所见同于X线平片,此外,CT还可发现增高硬化的骨小梁中的微小囊变区;MRI T1WI上月骨呈低信号、脂肪抑制T2WI上呈高信号,Gd-DTPA增强扫描显示有强化,说明有新生血管存在,预后较好。
(3)Ⅲ期:分为A、B两型,X线平片上A型为Ⅱ期所有表现加舟骨可复性半脱位,B型为Ⅱ期所有表现加舟骨不可复性半脱位,及由于头状骨向近侧移位造成的腕高度减低,此期月骨变形、塌陷,CT所见同于X线平片。MRI表现为月骨变形,周围间隙加大,冠状位可见月骨近、远端间距缩小,矢状位上可见月骨前后间距拉长,ⅢB期还可见因舟月韧带撕裂造成的舟月关节间隙增大和舟骨旋转性半脱位。
(4)Ⅳ期:X线与CT均表现为月骨周围的退行性骨关节炎,关节间隙狭窄,骨质硬化及骨赘形成,月骨明显塌陷,甚至完全碎裂;MRI T1WI及脂肪抑制T2WI上月骨均呈低信号,矢状位可见月骨拉长而造成的指屈肌腱向掌侧突出导致腕管综合征。
2.鉴别诊断
(1)月骨骨折:常有明确的外伤史,且骨折的裂隙光滑锐利,而月骨缺血性坏死则表现为月骨不规则的节裂且密度增高。
图3-6 右月骨缺血坏死
女,40岁,右腕关节肿痛2年余。A、B分别为右腕关节正、侧位片,示右腕关节变形,右侧月骨变形(箭),骨质密度增高,骨质结构欠清;右侧桡腕关节间隙变窄,部分关节面边缘见骨质缺损,周围软组织稍肿胀
(2)月骨结核:以骨质破坏为主要表现,常累及其他腕骨及腕关节,伴有骨质疏松、周围肌肉萎缩及明显的滑膜增厚,并可伴有冷脓肿形成。
【治疗原则】
减轻疼痛症状,消除坏死病灶。
【治疗方案】
月骨缺血性坏死目前有多种治疗方法,但各家报道不同,并没有一种方法成为标准。
1.非手术治疗 主要采用局部制动、封闭和物理治疗等。
2.手术治疗 主要根据坏死发展的阶段、尺骨变异的类型、患者的年龄与功能状态以及有无骨性关节炎来选择具体手术方案。①对于尺骨中立位或尺骨阴性变异的第Ⅰ~Ⅲ阶段月骨坏死,可选择关节面的矫平手术,特别是桡骨缩短术。②对于尺骨阳性变异的月骨坏死,采用通过腕中关节手术的方法,如头状骨-钩骨融合术、舟状骨大多角骨-小多角骨融合术或头状骨缩短术等。以上各方法都可以结合应用带血管骨瓣移植使月骨再血管化。③对于第Ⅳ阶段月骨坏死,则考虑腕关节融合和近排腕骨切除等方法。
【预后与随访】
在治疗前后、治疗后3个月、6个月常规行X线平片检查,必要时结合MRI检查,显示月骨病灶及周围骨质情况,并观察疼痛、握力和腕关节活动范围,了解月骨坏死的动态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