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循环系统疾病的介入治疗进展

循环系统疾病的介入治疗进展

时间:2022-04-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心律失常包括快速型心律失常和缓慢型心律失常两种,前者的介入性治疗措施主要包括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后者的介入性治疗主要是置入起搏器。随着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技术的提高及器械的不断改进,使先心病的治疗方法不断拓宽。国内的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性治疗始于1983年。

介入心脏病学是通过经皮导管技术进行心脏病诊断和治疗的学科,近20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和普及,目前已成为与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术并驾齐驱的治疗手段,被誉为20世纪医学发展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介入心脏病学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空前,特别是在过去的10多年里,不仅数量有极大发展,而且质量也有相当提高,在一些介入技术的临床应用方面已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近甚至相当。

(一)冠心病介入性治疗

冠心病介入性治疗是指通过心导管解除或缓解冠状动脉狭窄,开通闭塞冠状动脉的一种介入技术,迄今已有20余年的历史。近10余年来,随着技术和器械的日臻完善、循证医学对其临床应用价值的评价,冠心病的介入性治疗已经非常成熟,而且安全性也得到了显著提高,在发达国家目前已成为治疗冠心病的最主要手段之一。在具体的治疗技术上,从早期单一的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扩展至现在包括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和冠状动脉内消斑术在内的多种方法。

从病变的复杂程度来讲,早期的患者多为单支冠状动脉病变,而今对于有经验的术者,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介入治疗、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甚至无保护的左主干病变的介入治疗亦可顺利施行,而且成功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当。这些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冠心病介入性治疗的进展。

在冠心病介入性治疗各项新技术的应用方面,目前已有高频旋磨术、定向旋切术、血管内超声、血管内近距放射治疗等多项新技术应用于国内临床,但只是在少数中心开展。这些新的技术对于特定的病变类型、PTCA或支架术后效果的判断、介入治疗前决策的确定以及减少介入治疗后的再狭窄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二)心律失常的介入性治疗

心律失常包括快速型心律失常和缓慢型心律失常两种,前者的介入性治疗措施主要包括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后者的介入性治疗主要是置入起搏器

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因在很大程度上改写了心内科难以“治愈”心脏病的历史,这项治疗是经外周血管将心导管插入心腔,通过对心腔内多个部位进行标测及进行一系列心内程序电刺激(通称电生理检查)确定心动过速的起源部位或关键部位(如慢传导区或房室旁道),然后通过射频电流对这些部位进行消融的一种治疗方法,目前已成为多种快速型心律失常的首选治疗。

我国射频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在一些项目上还基本保持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同步发展,如局灶性房颤和左室流出道室速的射频消融治疗等。

我国置入埋藏式心脏起搏器的临床应用情况自1980年开始进行统计,每年增幅在15%以上。估计2000年全国起搏器的置入数量将超过8 000台。在置入起搏器的类型方面,VVI起搏器一统天下的局面已被打破,生理性起搏器所占的比重逐年增加,目前已超过20%,在某些经济发达地区甚至已接近60%。

近年心脏起搏治疗的一项重要进展使适应证明显扩大。通过纠正房间传导阻滞治疗阵发性房颤和恢复心室同步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当前国际上最为热门的非常规起搏适应证,此外,起搏治疗还被用于缓解颈动脉窦过敏、肥厚梗阻型心肌病、血管神经性晕厥以及长Q-T间期综合征患者的症状。随着设计的不断完善,功能的日益复杂,工艺的渐臻精湛以及置入方法的日趋安全简单,置入式体内除颤器(ICD)在发达国家已被广泛用于恶性室性快速心律失常的处理。我国在上述领域的工作已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始。

(三)心脏瓣膜疾病的介入治疗

风湿性心脏病是我国的常见病,据估计,我国目前约有300万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作为风湿性心脏瓣膜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经皮穿刺瓣膜球囊成形术在我国已问世10多年,成功地治疗了为数众多的瓣膜狭窄患者。

经皮穿刺二尖瓣球囊成形术(PBMV)是目前在我国开展例数最多、经验最为丰富的一项心脏瓣膜病介入治疗技术。该项技术通过依次经皮穿刺股静脉和房间隔穿刺等途径将球囊导管送抵狭窄的二尖瓣口,然后通过球囊扩张将粘连融合的二尖瓣交界部分离,从而缓解二尖瓣口的狭窄。

(四)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性治疗

我国是世界上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发病率较高的国家之一,每年有15万~17万先心病新生儿患者,约10万患者需要手术治疗。近年来。随着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技术的提高及器械的不断改进,使先心病的治疗方法不断拓宽。有不少以往需要开胸手书治疗的先心病患者,目前可由非开胸介入治疗替代,目前能通过介入治疗方法得到根治的先心病主要有:肺动脉瓣关闭不全(PDA)、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肺动静脉漏、冠状动静脉漏、心脏瓣膜病(包括肺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二尖瓣狭窄、三尖瓣狭窄)及先天性主动脉缩窄等。国内的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性治疗始于1983年。其中PDA、ASD及VSD等常见先心病的介入治疗已经进入成熟阶段,我国也有了自己的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介入治疗指南,对先心病的治疗应始终以患者为中心,必要时应由心内科及心外科医师共同讨论,为患者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而未来先心病介入治疗的发展趋势为:①适应证由单一心脏畸形扩展为复合心脏畸形,如PDA伴ASD,PDA伴VSD,ASD伴VSD及ASD合并肺动脉瓣狭窄等;②接受介入治疗的年龄趋于低龄化;③介入治疗与外科手术相配合,使一些既往不能治疗或难治的复杂心脏畸形得到根治;④使一些年老、体弱患者,经导管瓣膜置入术将取代心脏瓣膜置换术;⑤多学科联合研究开发新技术、新器材,将使先心病介入治疗的适应证更加宽广。

(五)周围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

周围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是近年心脏病介入性治疗研究的一项重要进展,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心脏病介入治疗专家开展了此项工作。国内这方面的工作也已开始起步,并在主动脉瘤的介入治疗、肾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方面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