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辨证施治中医治疗冠心病

辨证施治中医治疗冠心病

时间:2022-04-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辨证论治是中医学治疗疾病的特点,也是中医学自身的优势。中医对冠心病的辨证首当分清虚实、标本。冠心病在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治疗时,标急的可单治其标,不甚急的可重在治标,兼顾其本。中医将本病分为血瘀气滞、阴寒内结、痰浊闭阻、痰瘀交阻、心肾阴虚、气血两虚、阳气虚弱、心阳欲脱、气虚血瘀等几种类型。方中有瓜蒌、薤白,通阳行气,开胸散结;白酒,助药上行,调畅气血。

辨证论治中医学治疗疾病的特点,也是中医学自身的优势。中医对冠心病的辨证首当分清虚实、标本。冠心病在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标实常见有阴寒内结、痰浊闭阴、血瘀气滞、痰瘀气阻。本虚常见有心气不足、气阴两虚、心(脾)肾阳虚、肝肾和心肾阴虚、气虚阳脱。本虚标实常见有气虚血瘀、阳虚痰浊等。其治疗必须权衡标本虚实的轻重缓急,以决定是治本为主,还是治标为主,同时要注意到,发作期虽表现为标实证,往往潜藏着本虚;缓解期表现为本虚为主,但常常兼见实邪。治疗时,标急的可单治其标,不甚急的可重在治标,兼顾其本。本虚的,可根据气血阴阳亏虚之不同,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一般情况下,本虚证实质上是以虚证为主,虚实夹杂,或多或少存在着气血瘀滞、痰瘀交阻、痰火上扰、水饮等邪实,故治本仍当不忘祛邪。

中医将本病分为血瘀气滞、阴寒内结、痰浊闭阻、痰瘀交阻、心肾阴虚、气血两虚、阳气虚弱、心阳欲脱、气虚血瘀等几种类型。

1.血瘀气滞型

临床表现为胸痛如刺或绞痛阵作,痛有定处,甚则胸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胸闷如窒,手足青至节,舌质紫暗或有紫斑,苔薄白,脉弦或有遏止。治法以活血化瘀、行气通络为主,方药选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方剂中有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活血祛瘀;柴胡、枳壳、桔梗,升降气机,气行则血行,并可宽胸散结;生地黄、牛膝、甘草,顾本之品。

2.阴寒内结型

临床表现为胸闷、气短、心悸或胸痛彻背,受寒更甚,形寒肢冷,舌苔白滑或白腻,脉沉迟。治法以辛温通阳、开痹散结为主,方药选用瓜蒌薤白白酒汤加味。方中有瓜蒌、薤白,通阳行气,开胸散结;白酒,助药上行,调畅气血。阴寒甚者,可加附子、蜀椒以温阳祛寒。痛剧者,可加细辛。

3.痰浊闭阻型

临床表现为胸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背部,气短喘促,咳嗽,痰多黏腻色白,舌苔浊腻,脉濡缓。治法以通阳泄浊、豁痰降逆为主,方选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方中瓜蒌、半夏,化痰开结;薤白,辛温通阳。

4.痰瘀交阻型

临床表现为胸闷如堵,心胸隐痛,甚或绞痛阵作,苔白腻、舌紫暗或有瘀斑,脉濡滑或弦滑。治法以通阳豁痰、活血通络为主。方选瓜蒌薤白半夏汤、桃红四物汤加减。方中瓜蒌、薤白、半夏,化痰散结;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当归、川芎、赤芍、地黄,养血和血,以通络脉。

5.心肾阴虚型

临床表现为头晕、耳鸣、口干、烦热、心悸不宁、腰酸、心痛或胸闷,舌红或紫暗,或有紫斑,脉细弦。治法以滋阴益肾、活血通络为主,方选左归饮加减。方中熟地黄、枸杞子、山茱萸,滋补肝肾之阴;茯苓、山药、炙甘草,养脾胃之阴,使土润可以充肾阴,益心血。

6.气阴两虚型

临床表现为心悸、气短、头晕乏力、失眠、面色少华、胸闷或心痛阵作,舌偏红,或有齿痕,或有紫斑,脉细或结代,治法以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为主,方选生脉散合归脾汤加减。方中党参、黄芪、白术、炙甘草,益气扶正;麦冬、五味子、当归,养阴血;茯神、远志、枣仁、龙眼肉,养心安神;木香调畅气机,以使补而不滞。

7.阳气虚弱型

临床表现为心悸、怔忡、气短或气促,胸闷或心痛时作,腰酸畏寒肢冷,面色苍白,唇甲淡白,舌青紫或紫暗或舌淡苔白,脉沉细或结代。治法以益气温阳、活血通络为主。方选参附汤合桂枝去芍药汤。方中人参、附子,益气温阳;桂枝、甘草、生姜,温通心阳。

8.心阳欲脱型

临床表现为四肢厥冷,出冷汗,心悸气喘加重,神志淡漠或模糊不清,面色唇甲青紫,脉沉微欲绝。治法以回阳救逆、益气复脉为主。方选四逆汤、参附汤、生脉散合方。方中人参、附子、干姜、甘草,益气固脱,回阳救逆;麦冬、五味子,敛阴。

9.气虚血瘀型

临床表现为心痛、心悸、胸闷、自汗、疲乏、气短,脉细缓或结代。治法以益气活血为主。方选人参营养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方中党参、黄芪、当归、地黄,益气养血,以助血行;桃仁、红花、川芎、赤芍,活血化瘀;白术、陈皮、茯苓、甘草、生姜、大枣,健脾益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