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视觉调节反射与瞳孔对光反射

视觉调节反射与瞳孔对光反射

时间:2022-04-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睫状神经节发出的节后纤维同时还支配瞳孔括约肌,瞳孔括约肌收缩使瞳孔缩小。2.瞳孔对光反射机制 此反射的感受器为视网膜,传入纤维为视神经,光照的信息到达中脑的顶盖前区,换神经元然后到同侧和对侧的动眼神经副核,节前纤维到睫状神经节,节后纤维支配瞳孔括约肌,使瞳孔缩小。

【实验目的】

1.观察人眼视近物时晶状体曲率变化的规律。

2.观察视觉调节反射与瞳孔对光反射。

【实验原理】

1.人眼由远视近或由近视远时会发生调节反射 当由远视近时,其调节包括三个方面:晶状体前缘曲度的增大、瞳孔缩小和两眼视轴向鼻侧会聚(辐辏),其神经反射通路为:当模糊的视觉形象到达视区皮质后,由此引起下行冲动到达中脑动眼神经核,由动眼神经副交感核发出节前纤维,再经睫状神经节换神经元,节后纤维支配睫状肌,使其中环形肌收缩,使睫状小带松弛,晶状体由于自身的弹性而向前凸出,使眼的折光能力增大,物像前移,光线便聚焦在视网膜上。由睫状神经节发出的节后纤维同时还支配瞳孔括约肌,瞳孔括约肌收缩使瞳孔缩小。动眼神经核发出的纤维支配眼的内直肌,两眼内直肌同步收缩,使两眼视轴向鼻侧会聚(图2-25)。

2.瞳孔对光反射机制 此反射的感受器为视网膜,传入纤维为视神经,光照的信息到达中脑的顶盖前区,换神经元然后到同侧和对侧的动眼神经副核,节前纤维到睫状神经节,节后纤维支配瞳孔括约肌,使瞳孔缩小。

本实验应用球面镜成像规律,证明在视近物时眼折光系统的调节主要是晶状体前表面凸度的增加,并观察视近物时和光刺激时瞳孔缩小的现象。

【实验对象】

人。

图2-25 眼调节前后睫状体位置和晶状体形状的改变

注:实线为安静时的情况,虚线为视近物经过调节后的情况

【实验用品】

蜡烛、火柴、手电筒。

【实验步骤】

1.在暗室内进行实验。点燃的蜡烛放于受试者眼的前外方,让受试者注视数米外的某一目标。实验者可以观察到蜡烛在受试者眼内的三个烛像。其中最亮的中等大小的正像是由角膜前表面反射而成;通过瞳孔可见到一个较暗而大的正立像,系由晶状体前表面反射而成;另一个较亮而最小的倒立像,则是晶状体后表面的反射而成。由于角膜和晶状体前表面均为向前的凸面,故形成正立像:晶状体前表面曲率小于角膜前表面曲率,故其像较大且暗。晶状体后表面为凹面向前,故其像为倒立,且小而亮。

2.让受试者转而注视15cm处的近物(也可由实验者竖一手指作目标),此时可见最大的正立像向最亮的正立像靠近且变小。这说明视近物时晶状体前表面凸度增加且靠近角膜,曲率变大,而角膜前表面和晶状体后表面的曲率位置均未明显改变,这就是眼的调节反射。

3.在受试者注视近物时,还可以见到瞳孔缩小,双眼向鼻侧会聚,前者称缩瞳反射,后者称辐辏反射。

4.让受试者注视远方,观察其瞳孔大小。再用手电筒照射受试者一眼,可见受照射眼的瞳孔立刻缩小;如用手在鼻侧挡住光线以防止光线照射另一只眼,重复上述实验,可见双眼瞳孔同时缩小,这称互感性对光反射。

【观察项目】

1.视近物时,辐辏反射。

2.让受试者注视远方,观察其瞳孔大小。

3.让受试者注视远方,观察互感性对光反射。

【注意事项】

1.瞳孔对光反射检查时,受试者两眼需直视远处,不可注视灯光。

2.辐辏反射检查时,将物体由远处向受试者眼前移动时,受试者眼睛要紧紧盯住物体。

【思考题】

1.由光亮处进入暗环境时瞳孔有何变化?反射途径如何?

2.用手电筒照射受试者的一眼,观察到另一眼存在互感性对光反射。如果被光照眼无瞳孔调节反射,试分析病变存在部位。

(崔艳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