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内分泌系统心身疾病

内分泌系统心身疾病

时间:2022-03-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般来说,在内分泌心身疾病中,单纯因心理社会因素致病者实在少见,而是由器质性因素合并心理应激而发病;若已经因躯体的原因而发病,则心理社会因素可使疾病加重或恶化。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缺乏或相对不足而引起的全身性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内分泌系统是一个调节机体各种功能,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信息传递系统,其信息传递者是内分泌细胞产生的各种激素。激素的分泌与调节受大脑、下丘脑与垂体等器官功能活动的影响。内分泌激素能直接影响心理状态与行为(如心理、攻击行为等),激素也可间接地通过躯体的改变而影响心理状态。因此,内分泌机制可有心身的和身心的两种作用。

本系统心身疾病在内科相对的发病率较高,徐俊冕在1983年统计比较了各科各系统门诊心身疾病发病率,结果发现:一般内科心身症占30.8%,血管专科60.3%,肺科55.6%,妇科30.2%,皮肤科26.6%,而内分泌专科心身疾病患者高达75.4%,居首位。

一般来说,在内分泌心身疾病中,单纯因心理社会因素致病者实在少见,而是由器质性因素合并心理应激而发病;若已经因躯体的原因而发病,则心理社会因素可使疾病加重或恶化。

一、甲状腺功能亢进

甲状腺功能亢进是一种因甲状腺激素过多而导致的疾病,主要表现为神经精神兴奋性上升和高代谢状态、甲状腺肿大与突眼。

(一)致病因素

1.生物、理化因素

(1)遗传因素:部分病人有家族史,如有些病人及其家族中同时或先后发生其他甲状腺自体免疫性疾病,且发生其他自体免疫性疾病如重症肌无力、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等也较为多见。家谱调查发现,同卵双生子显性为30%~60%;异卵双生子为3%~9%,明显高于一般发病率。

(2)免疫因素:约50%本病患者血清中查到长效甲状腺刺激物(long-acting thyroid stimulator,LATS),90%病人查到甲状腺刺激物保护因子(LATS-P)等。这些免疫物质存在于血清γ-球蛋白中,是一种免疫球蛋白(IgG),属于甲状腺自身抗体,对甲状腺有兴奋作用。

(3)其他因素:感染及创伤易诱发本病,服碘后可诱发甲亢。

2.心理因素

(1)明显的精神刺激和心理负荷因素:如亲人亡故、不幸的社会生活事件、情绪压抑、人际关系不适应、对欲求不满足、精力和体力过度耗损等。文献指出: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容易在上述不良因素刺激作用下诱发功能紊乱。

(2)个性特征:神经质、焦虑、抑郁、人格内倾者易患本病。

3.社会因素 有研究认为,25%~95%的患者在病前2~4周内有负性生活事件,有的在极端恐惧或情绪震荡后几小时发病。

(二)临床心理表现

甲状腺功能亢进病人主要表现是紧张、易激动、情绪不稳定、哭泣、欣快、急躁,有的忙碌不停、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严重时可有幻觉妄想、有攻击行为等。

典型的躯体症状和体征,表现为心悸、不耐热、呼吸短促、食欲增加而体重减轻、便意感、月经不调,从大出血到无月经,肌肉无力、疲倦至全身无力,睡眠障碍,进食增加和多汗。这些症状和体征,不同病人有不同的表现。

(三)治疗

1.治疗原则

(1)用抗甲状腺药物,以阻止甲状腺素的分泌。

(2)放射性131Ⅰ治疗,利用甲状腺高度摄碘的能力和放射性131Ⅰ放出β射线的生物效应,使甲状腺腺泡上皮破坏萎缩,从而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同时也减少腺内淋巴细胞,以减少抗体的产生,使功能亢进得到控制。

(3)手术治疗:做甲状腺次全切除术,以减少甲状腺激素分泌,也可使反应减弱。

2.心理治疗

(1)支持性心理疗法:给病人解释、安慰、鼓励等支持性心理治疗,以消除病人对疾病的恐惧、紧张、避免情绪激动,做好松弛训练。

(2)生物反馈疗法:可改善病人心率血压体温等情况。

(3)对因焦虑而失眠者可服用苯二氮类药物如地西泮、艾司唑仑等。

二、糖 尿 病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缺乏或相对不足而引起的全身性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患者主要表现为多尿、多饮、多食和消瘦的“三多一少”症状,常并发血管、神经、感染等多种全身病变,严重时出现酮症酸中毒性昏迷。因此,对本病要早期认识和积极防治,以免晚期引起严重并发症。本病好发年龄为40~60岁,男女患病率相近。

(一)致病因素

1.生物、理化因素

(1)遗传因素:糖尿病的家族史高达8.7%。

(2)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因素:65%病人的血清中有高效价的柯萨奇病毒中和抗体,患者和亲属中常伴有甲亢、甲状腺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存在抗胰岛素细胞抗体。

2.心理因素 不良心理因素是糖尿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重要因素。糖尿病患者可以在心理应激作用下发病和恶化,并且心理因素与躯体因素作用交织形成恶性循环。

(1)心理压抑、心理负荷过重、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因素是重要的发病因素,并在肥胖体型、高脂血症、饮食不当、性格缺陷等易患素质基础上而促发糖尿病。

(2)病人性格缺陷,如多思多虑、胆小敏感、自我暗示、自我注意等。

(二)临床心理表现

在不良心理-社会因素和性格缺陷等易患素质,以及在心身相关机制作用下产生多种情绪障碍,多数病人呈现多种多样的焦虑、抑郁和疑病倾向。当病人了解到糖尿病本质后,还会产生诸如“恐癌症”那样的心理反应,故必须慎重对待和处理。

(三)治疗

1.躯体治疗

(1)饮食疗法。

(2)降糖药物:对急性和胰岛素依赖型病人强调胰岛素替代疗法。

(3)防治合并症:有焦虑症状者可给予抗焦虑药,抑郁明显者给予抗抑郁药。神经变性可给予神经营养药。

2.心理治疗

(1)生物反馈疗法:对消除病人的顾虑,改变对本病的认识很有益处。

(2)自身训练法、放松疗法:减轻或缓解焦虑症状。

3.综合疗法 躯体治疗、心理治疗以及包括各种疗法在内的综合性治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