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介入放射学

介入放射学

时间:2022-03-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介入放射学是40年来在医学影像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介入放射学在国外始于20世纪60年代,80年代获得了迅速发展。随着介入器材及影像设备的发展,经过40年的探索,介入放射学水平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临床治疗领域开辟了一片新天地,深受医患双方的欢迎。从事介入放射学的医师,需要介入操作技术及临床技能的培训,并且与内外科医师密切合作。

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 radiology)是40年来在医学影像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它是利用放射学导向技术,将特定的器械导入人体内某一部位,取得组织学、细菌学、生化和生理学资料,及综合应用影像诊断学和其他临床学科知识和技术,对病变器官和组织施行治疗的应用医学新方法。介入放射学尤其是介入治疗技术,在各个临床学科中都有广泛应用,已成为临床医学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和新世纪医学治疗方法学的发展方向,成为与内科、外科并列的三大诊疗技术,影像诊断学与介入放射学结合共同构成了现代医学影像学。

介入放射学在国外始于20世纪60年代,80年代获得了迅速发展。随着介入器材及影像设备的发展,经过40年的探索,介入放射学水平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临床治疗领域开辟了一片新天地,深受医患双方的欢迎。介入放射学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放射科的性质,使之成为诊断和治疗兼顾、多学科交叉、相互促进发展的临床科室,介入放射科的水平,是衡量一个医院技术水平的重要成分之一。

介入放射学分为血管介入技术和非血管介入技术。

血管介入技术是应用选择性或超选择性血管造影技术,先明确病变部位、性质、范围和程度之后,根据适应证,经插入血管内的导管进行栓塞、血管腔内成形术、支架置入术和灌注药物治疗等。对动脉瘤、血管畸形、动静脉瘘、血管狭窄闭塞及出血、心脏病变和恶性肿瘤的治疗等有重要意义。

非血管介入技术是指在血管以外的管道或器官内进行的治疗和诊断性操作,包括管道(如食管、胃肠道、气管等)狭窄扩张成形术、经皮穿刺(胸腹部器官等)引流与抽吸术、硬化治疗、射频消融、细针穿刺活检、结石处理及经皮椎间盘脱出切吸术等。

决定介入性诊断和治疗成败的关键在于:①适应证的掌握;②术前准备的好坏;③DSA、超声、CT、MRI等设备和导管技术的质量;④患者的配合;⑤术后的处理等。

介入放射学是一种新的边缘学科,为多种疾病的诊治提供了新的手段,为病人减少了痛苦和危险性,也减少了不必要的手术与探查,通过损伤极小的“介入”方法,达到许多过去难以达到的诊断和治疗效果,甚至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得对所有器官系统在内的疾病进行直接处理成为可供选择的治疗途径。从事介入放射学的医师,需要介入操作技术及临床技能的培训,并且与内外科医师密切合作。

介入放射学是现代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临床实践密切结合的产物,顺应了当今整个科学技术发展高度分化而又相互渗透、综合发展的趋势,代表了医学发展的方向,因此,介入性放射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医学发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