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棘球蚴病多发生于畜牧区,我国以内蒙、甘肃、青海和新疆等地多见。因无明显的自觉症状,早期不易被发现。患者多因上腹部有肿物而诊治。一旦证实为肝棘球蚴病均应手术治疗。常用手术的方法是用甲醛溶液杀灭头节和子囊,摘除囊壁内的生发层,消除囊腔。
引起肝棘球蚴病的寄生虫有细粒棘球蚴和泡状棘球蚴。以前者为多数,引起肝包虫囊肿;后者则引起泡状棘球蚴病,其在肝内呈多房性、无包膜浸润生长,自然病程类似恶性肿瘤,预后差,切除率<50%。本章所述内容主要指细粒棘球蚴。
包虫囊肿在肝内生长形成内囊,内囊周围是宿主肝组织形成的纤维包膜,称为外囊。手术中囊液的外溢不仅会引起变态反应,而且外溢囊液的子囊与头节都有形成新的包虫囊肿的能力,所以包虫囊肿外科手术原则是在防止囊液污染的前提下摘除包虫囊肿。其手术方式有包虫囊肿内囊摘除术、外囊切除术、肝叶切除术及经腹腔镜摘除术。
外囊切除术沿外囊与肝实质之间的界面将包括外囊的包虫囊肿整块切除,外囊与肝实质之间的界面很容易找到,但分离的过程出血多,剥离面大,止血困难,故极少应用。外囊切除术的优点是有助于发现外囊旁的外生性子囊,没有外膜残留,不必使用杀包虫药,胆汁漏发生很低。
适合做肝切除的包虫囊肿不多,主要限于左肝外叶或右叶边缘的囊肿或有蒂的囊肿。右叶较大的包虫囊肿行肝切除的指征仅限于复发性的囊肿,并有难以处理的胆道交通伴复发性胆管炎。
经腹腔镜摘除包虫术是应用腹腔镜摘除胆囊的基本方法,实行包虫吸出术。即经皮插入腹腔镜在电视监视下送进长纱布条,包绕在包虫穿刺点周围,穿刺吸出囊液,注入高渗盐水杀灭原头蚴,剪开外囊,用粗吸引管强力吸尽囊液、包虫及子囊,减去部分外囊,敞开外囊空腔,如有渗血或渗胆,可置入引流管。
包虫囊肿内囊摘除术适用于多数包虫囊肿的治疗。手术方法是防止囊内容物外溢的保护措施下,切开囊壁,粗吸引管入囊,两圈荷包缝线收紧,先抽出囊液,然后注入杀虫药,待其充分作用后,吸尽囊液及其内子囊与头节,此时内囊呈白色透明,已塌陷,与外囊自行脱离。扩大外囊切口,用卵圆钳取净内囊与子囊;检查确认无胆道交通,以杀虫药处理囊内壁,残壁用带蒂大网膜填塞固定。
肝棘球蚴病手术并发症的出现与术前并发症、手术方法的选择以及手术中处理都有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