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冯兆张与《冯氏锦囊秘录》

冯兆张与《冯氏锦囊秘录》

时间:2022-03-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集30年业医经验,著《冯氏锦囊秘录》49卷,刊于清康熙六十一年。冯氏关于失眠证的认识,主要见于《杂症大小合参》中。冯氏虽然认为《内经》的营卫气运行理论未能深入剖析失眠证的病机,但对于一过性失眠,他仍然宗《内经》营卫气理论予以说明,可谓精当。这种以情志调摄与药物治疗结合的治疗观,冯氏应该算是较早提出的,这对于失眠病证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冯兆张,字楚瞻,清初浙江海盐人。先业儒,后精于医术,尤擅儿科。集30年业医经验,著《冯氏锦囊秘录》49卷,刊于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共收8种著作,《内经纂要》2卷为清代顾世澄所撰,其余7种皆为冯氏所撰,分别为:《杂症大小合参》、《脉诀纂要》、《女科精要》、《外科精要》、《药按》、《痘疹全集》、《杂症痘疹药性主治合参》等。冯氏关于失眠证的认识,主要见于《杂症大小合参》中。

(一)对魂魄关系的认识

对于肺脏所致失眠的病机,明代医家解桢曾认为,心在肺之下,肺火煽其肺叶,则心神不安其位。他从心与肺的解剖位置出发来解释肺病及心的病理机制,对肺脏病机可谓有所创见,但他仅论肺火所致失眠之一候。而其他医家虽然认为肺不藏魄可致人失眠,但对于魂魄在失眠证发病中的具体意义,均未有具体记载。

冯氏在其书中说:“更有肺金魄弱,肝魂无制,寐中而觉神魂飞扬者。”[158]他认为肺气虚,肺魄不能制肝魂,致神魂飞扬而发失眠。他提出肺魄所致失眠,是通过肝魂而发生作用的,进一步明确了肝魂与肺魄各自在失眠发病中的意义,值得后世医家在临床上加以研究和探索。

(二)心肾神交、神寐归肾的病机论

冯氏在《杂症大小合参》中区分了因病不得卧与不得卧自为病,他先列载了《内经》所论之胃不和与水气病引起的不得卧,并指出此皆经言因病现致不得卧,未论及不得卧之自为病也。接着他引述了《内经》关于卫气不得入于阴,而致失眠之论,但他认为,“此经概言卫气不得入于阴而不得卧,尚未能尽心肾神交,而入阴之至理也。若心主血而藏神,若元阴不足,则不能生血,血少则神无所依矣。夫人之神,寤则栖心,寐则归肾,故寐者,心神栖归于肾舍也,心虚则神不能归舍于肾,故不能成寐,然肾虚,则不能藏纳心神于舍,故寐而不能沉,并不能久,是以壮年肾阴强盛,则睡沉熟而长,老年阴气衰弱,则睡轻微而短。且有形之阴水既亏,则无形之相火流烁,以致神魂散越,睡卧不宁,故不寐健忘两症,虽似心病,实多由乎肾虚也。”[158]他认为“不得卧自为病”主要在于“心肾神交”,而《内经》卫阳不入于阴的病机理论,尚未能够深入说明心肾神交,神寐入阴之至理。提出了人之神,寤则栖心,寐则归肾的观点,虽然他没有明确论及这是对《内经》阳不入阴病机的新诠,但从其所论我们却可以看出他实际上是将心肾不交与阳(神)不入于阴(肾)的病机统一了起来。他还着意强调了肾阴虚是失眠发生的根本原因,在治疗上他也非常重视用补肾阴之法,并提出“人有形体壮盛,而病飞走狂越,似乎痰火有余之症,用栀、柏、芩、连、知母寒凉之剂,而火愈作者,此正是神思间之火动,而真水不足以配之,用药者不求其属,故无效也。当救肾水其火自降,即内经所言寒之不寒,是无水也”[158],进一步说明了肾阴为病的广泛性和临床表现的多样性。

(三)对一过性失眠的认识

冯氏虽然认为《内经》的营卫气运行理论未能深入剖析失眠证的病机,但对于一过性失眠,他仍然宗《内经》营卫气理论予以说明,可谓精当。他说:“大抵卫独行阳,则阳盛阴虚为不卧,卫久陷阴,则阴盛阳虚为多卧,此定论也。故人久坐夜宴,及劳神过度,反不得眠,是卫气久留于阳,则阳气满而阳主动,其理可见矣。”[158]对于一过性失眠,或称非病理性失眠,历代医家鲜论其理,我们许多人或许有过这样的经验,因故不能按时睡眠,在经历了困倦的折磨之后,在清晨将临之时,一扫疲态而觉神思清明,虽欲睡而不能,其脏腑功能并未受到病理性的影响,如用冯氏营卫气运行的理论解释,恐怕是最为贴切的了。

(四)情志调摄与药物治疗结合的治疗观

冯氏对于因思虑劳心或房劳伤肾使神思不宁而致失眠者,他提出了“须澄心息虑,内观养神”[158],这种情志调摄之法对于因精神情志等所致的失眠具有重要的治疗意义。虽然古代养生家早有论及,但他们多以之为养生的原则加以普遍提倡,其重调养,并未明确区别失眠的不同临床表现,只把它作为一个明确的治疗原则。这种以情志调摄与药物治疗结合的治疗观,冯氏应该算是较早提出的,这对于失眠病证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