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术思想与成就

学术思想与成就

时间:2022-03-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再者,因其多兼肝胃不和之证,尚需配伍理脾和胃疏肝之品。又如四肢倦怠,同样是肝病常见症状之一。对于肝病的某些体征、化验检查和诊断,应建立在中西医结合,辨病辨证相结合的观点上。肝病善怒,易于损伤脾胃。脘闷腹胀,食后加重,肝郁脾虚证候。关于肝胃不和,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皆可见有肝胃不和症状,但病机不尽相同。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出现腹水,腹胀病苦,病情复杂,预后较差。

王氏一生,以治疗肝病、研究肝病最能反映他的学术思想与成就。

王氏治疗肝炎和治疗肝硬化的门诊量最大,因为他主要身在肝病科,中医中药治疗效果较好,经验体会丰富深刻。王氏通过实践证明,历代医学文献所记载的经验和理论,在临床实践上是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的。比如对于急性黄疸型肝炎,王氏经临床实践深刻体会到温热病或湿温的特殊表现。湿得热而愈深,热因湿而愈炽。在治疗上多习惯以茵陈蒿汤为主方,辨证加减,效果是比较满意的。该方针对阳黄的发生为郁热在里不得发越,此郁积之热与湿邪相合,湿热郁积熏蒸发为黄疸。使用茵陈蒿汤以茵陈为君清热利湿退黄,栀子清三焦之火,佐用大黄清里泄热,使用此方之苦寒,通泄郁热,清利湿邪,使该湿热之邪从下而解,邪有出路,黄疸自除。但是退黄也不宜过用寒凉,如用寒凉当以渗泄为主,佐以甘草,湿方可除,热方易解。重伤脾胃多容易产生变证。所以应当多用一些利湿之品,如车前子、滑石、猪苓、泽泻等,或再另加芳香化浊之味,如藿香、草豆蔻、砂仁等,即可以使湿热之邪尽快消退,又能防止苦寒伤胃,而不致腹胀、腹痛、腹泻。

对于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或肝炎后长期的低热(微发热),同样因为温热蕰结所致。黄疸型肝炎的特点是热胜于湿,无黄疸型肝炎及长期发热者特点是湿胜于热。所以后者要渗湿为先,渗湿为主,而清热为辅。再者,因其多兼肝胃不和之证,尚需配伍理脾和胃疏肝之品。对于肝炎后血胆红素持续增高,且兼见寒湿之象者,宜用茵陈附子干姜汤加减治疗,有一定疗效。

慢性肝炎或肝病病程较长,其病状也多较复杂,故辨证过程,“辨别虚实”很重要,辨虚实是一重要环节。要点是需要我们四诊合参,全面观察,认真分析全过程及其虚实真假属性,否则,就容易误诊误治。比如慢性肝炎患者,也常常出现大便溏泄,久久不止的症状,似乎多属脾虚证候;但是也有不少患者却兼湿热积滞之候而被忽略,比如大便微微黏滞污垢而不显著者,便后不畅,便意较多。原因是过食肥甘油腻,或误投滋补之品,以胃肠湿热积滞,也可以出现大便溏泄,所以便溏腹泻,证有虚实,不可以用健脾益气一法统治之。如果是有湿热积滞,就该加用渗湿清热化滞之品。因为脾喜燥恶湿,湿性滞腻,最易引起便溏或泻。因此,湿去则泻止,湿减则泻轻,有大便溏泄者,可应用大黄炭或酒炒大黄泄热导滞,是通因通用,塞因塞用法的例证。又如四肢倦怠,同样是肝病常见症状之一。虽然病程较长,但湿热不清,脾为湿困,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脾失健运,水谷精微不能化生,则虚不受补,即使多进滋补,也多不易消化吸收,不能取汁化赤,化生气血。因为脾主四肢肌肉,脾为湿困则四肢倦怠乏力,要害是湿困脾阳。因此,单一的补虚不能消除虚弱倦怠和疲劳,不可单纯地按虚证论治,惟病人证候的虚实属性是依据。若见有倦怠肢软,大便溏泄,食谷不化,小便清长,下肢水肿,即属脾湿气弱,就该健脾益气。如若脾虚与湿热并存,其治当须清补兼施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或补虚,清热,利湿数法同时并用,皆需依据病人的具体病情而定,要充分注意到,或者说不能够离开肝炎患者本虚标实,“湿热为病”的病理实质。

对于肝病的某些体征、化验检查和诊断,应建立在中西医结合,辨病辨证相结合的观点上。既尊重临床体征和化验检查,重视其客观意义,又重视中医的辨病辨证特色,紧抓患者的主证特点,区别对待,具体治疗。比如部分病人出现皮肤瘀点或见有蜘蛛痣,多属中医热郁血分,热迫血溢或兼有脾虚证候,治疗当以清热凉血为主,常用药物如小蓟,生地黄、茅根、牡丹皮、茜草、白芍等。对于转氨酶升高者,根据其临床表现可知,肝炎急性期“酶”升高多因湿热内盛,而且偏于湿热蕰郁气分,故其治疗应当使用清热解毒、渗湿凉血药物,如茵陈、败酱草、金钱草、寒水石、龙胆草,板蓝根、蒲公英等。若值冬季,因于寒气闭塞,也容易内热偏盛,应当重用清热凉血解毒药物。胆固醇偏高者、在临床多表现为脾气虚、湿浊内盛之证等,故其治疗应以健脾袪湿为主。关于肝脾增大,多偏癥瘕积聚范围,治疗中当配合活血化瘀的药物、如三棱、莪术、桃仁、红花等,其他如鳖甲、龟甲等软坚散结药物对肝脾增大、红细胞、白细胞偏低者用之较好;生牡蛎散结软坚活血尚能利水;马鞭草宜用于脾大,善治脾区或左侧胁下痛,但不宜多用,每剂5g为宜,多用反而更痛。活血药物在慢性肝炎或肝脾增大者使用较广,特别是妇女患者肝功障碍,胁痛明显,单纯使用滋补肝肾法效果不满意,配伍上活血化瘀药物反使肝功恢复,胁痛减轻,提高了疗效的结果。

至于疏肝健脾药物,因为“气为血帅”“气行血行”,血随气运,为达到目的,加用理气药可以促进,加强活血化瘀通络的功效。肝病善怒,易于损伤脾胃。肝病常见肝胃不和,食而不化。脘闷腹胀,食后加重,肝郁脾虚证候。使用疏肝健脾药物,特别是理气药,不仅能清除胀满,健脾益胃,而且兼能去热,因为理气药能疏郁散火,所谓“治火先行气,气顺火自降”的说法良有以也。比如青皮入肝胆二经,为行气化滞必用之品。若气滞兼有气血两虚,法当益气养血为主,可少加青皮、木香等,疗效较好。如有肝区疼痛,兼见体胖、病属气虚兼有气滞,除用人参、黄芪补气之外,酌加青皮、木香、砂仁等疏气化滞,可使补益不滞,相辅相成。常用的疏肝理气药物有青皮、陈皮、枳壳、郁金、香附、延胡索、川楝子、大腹皮、槟榔、旋覆花、代赭石、木香、乌药等;常用的健胃化湿药物有藿香、佩兰、炒莱菔子、砂仁、蔻仁、焦三仙、炒谷芽、炒稻芽等。

关于肝胃不和,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皆可见有肝胃不和症状,但病机不尽相同。前者病处急性过程,多见湿热较盛,邪阻三焦而肝胃不和,故治以清热利湿为主,疏肝理气和胃为辅,清利药用得多而理气和中药用得少。后者多处慢性过程,相对湿热较轻,脾虚气滞不运明显,因而肝胃不和,治以行气化滞,疏肝和胃为主,清利为辅,是故所用清热利湿药少而行气化滞、健脾和中药多。余如病程久暂,虚实盛衰,治疗难易各自有别,自当精心辨治。

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出现腹水,腹胀病苦,病情复杂,预后较差。一般治疗较困难。古人通过实践,把本病的预后归纳为“唇黑伤肝,缺盆平伤心,脐突伤脾,背平伤肺,足心平伤肾”等5种绝候,是谓不治之证。然而随社会之进步与我们临床工作者的努力,虽不能一一治而痊愈,而对过去的“不治之证”之治疗,确有明显的进展,有的变成了可治之证。王氏根据临床体会,在我院之所见,病例实证较少而虚证较多,且多久治不愈和反复发作的患者,王氏之治疗,多用攻补兼施法。所谓“攻”主要在于利水。从临床症状看,本病的最大痛苦在腹水所引起的胀满,尿少,腹水不改善,胀满不得消。因之消除腹水是减轻胀满的关键。但是消除腹水的途径,非单纯地使用利水药一途,而应当根据具体患者的“腹水”“臌胀”之病机,辨证论治。比如,水气犯肺型患者,实际上是在腹水基础上,又发生了胸水,主要是水气上犯,肺气壅塞不得下降,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以现小便不利,水湿停聚。治疗不仅要利水为法,还须用麻黄、杏仁、葶苈子,开提肺气,并加强利水。腹水消退仅仅是标证的缓解。腹水消退以后的康复和顾本则更为重要。例如,有患者腹水消失后,脾虚气弱变为主要表现,实验室检查血浆蛋白使用仍然偏低,故需补气养血,健脾渗利之法,继续治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