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线粒体脑病

线粒体脑病

时间:2022-03-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病情进展较快,多在20岁前死于心脏病。3.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综合征 多在40岁前起病,儿童期更多,临床表现突发卒中、偏瘫、偏盲或皮质盲、反复癫发作、偏头痛,病情逐渐加重,头颅CT和MRI显示主要为枕叶脑软化,病灶范围与主要脑血管分布不一致;也常见脑萎缩、脑室扩大和基底节钙化。

【病因】 遗传缺损引起线粒体代谢酶缺陷,使ATP合成障碍,能量来源不足所致。线粒体是细胞内提供能量的细胞器,人类mtDNA是长16 569bp的环状双链分子,分轻链和重链,含37个基因,主要编码呼吸链及与能量代谢有关的蛋白。mtDNA缺失或点突变使编码线粒体氧化代谢过程必需的酶或载体发生障碍,糖原脂肪酸不能进入线粒体充分利用和产生足够的ATP,导致能量代谢障碍和产生复杂的临床症状。

【病理变化】 光镜下见异常线粒体聚集的蓬毛样红纤维,电镜显示大量异常线粒体糖原和脂滴堆积,线粒体嵴排列紊乱。

【临床表现】

1.慢性进行性眼外肌瘫痪(CPEO) 多在儿童期起病。首发症状为眼睑下垂,缓慢进展为全眼外肌瘫痪,眼球运动障碍,因两侧的眼外肌对称受累,复视并不常见;部分病人可有咽部肌肉和四肢无力。

2.Kearns-Sayre综合征(KSS) 表现为三联征,20岁前起病、CPEO、视网膜色素变性。常伴有心脏传导阻滞、小脑性共济失调、脑脊液蛋白增高、感觉性神经性耳聋和智能减退等。病情进展较快,多在20岁前死于心脏病

3.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MELAS)综合征 多在40岁前起病,儿童期更多,临床表现突发卒中、偏瘫、偏盲或皮质盲、反复癫发作、偏头痛,病情逐渐加重,头颅CT和MRI显示主要为枕叶脑软化,病灶范围与主要脑血管分布不一致;也常见脑萎缩、脑室扩大和基底节钙化。血和脑脊液乳酸增高。

4.肌阵挛性癫伴肌肉破碎红纤维综合征(MERRF) 主要特征为肌阵挛性癫发作、小脑性共济失调和四肢近端无力,多在儿童期发病,有的家系伴发多发性对称性脂肪瘤。

5.其他 视神经损害,视网膜变性,血管性头痛等。

【辅助检查】

1.脑电图检查 全脑性电失律,亦有局灶性改变,可见癫的棘慢波综合或尖慢波综合,以皮质损害为著,但大多数慢波为主。

2.头颅CT及MRI检查

(1)急性期:单侧或双侧皮质、皮质下的多发病灶,CT为低密度病灶,MRI为长T1长T2信号,两者均无增强(不强化)效应。病变范围并不按动脉供血区分布,多见两侧半球后部即颞顶枕叶皮质多发呈卒中样异常信号。其特点是不按解剖学血管支配分布,累及皮质和皮质下白质,或仅见皮质的团状异常信号,多无肿块效应。

(2)亚急性期:可在灰质有局灶性皮质出血灶。

(3)慢性期:皮质萎缩及小脑萎缩,第四脑室扩大。

基底节钙化(铁沉积)是另一个影像学特征,对称性、进展性,最常见于苍白球,其次为丘脑、齿状核等。

【诊断】 反复的卒中样发作,病灶多在颞、顶、枕叶皮质及皮质下,并有头痛及偏头痛病史,发作伴偏瘫、失语、皮质盲或感觉性神经耳聋、抽搐及智能减退,发病年龄<40岁,血乳酸增高,CT和MRI有局部病变或钙化,肌电图有肌源或神经源性损害,肌肉活检呈典型病理学改变,分子生物学基因测定等。

【治疗】 辅酶Q10可使乳酸和丙酮酸水平降低。维生素B2对累及脂质代谢的病人有效,激素可减轻乳酸中毒的症状,可同时应用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K3药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