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1,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304)
附子汤方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芍药三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305)
【词解】
1.口中和:就是口不苦,亦不烦渴之意。
【释义】
少阴病一二日,口中不燥不渴,可推知里无邪热。背恶寒,乃阳气衰微之征,此处恶寒当与太阳表证之恶寒、阳明病白虎加人参汤证的背恶寒加以区别。太阳病恶寒,乃风寒侵袭肌表,卫阳被郁,故与发热头痛脉浮等症同见;阳明病白虎加人参汤证的背恶寒,是由于邪热内炽,汗出太多,肌腠疏松,或阳郁于里所致,故必有口中燥渴引饮。三者虽各有恶寒见证,但因性质不同,故治法亦迥异,临床须加以鉴别。本条论述附子汤略为简单,应与下条相参研究。本证属阳虚阴盛,故在治疗时除以附子汤温经散寒,补益阳气外,同时可用灸法以回阳救逆,壮其元阳,驱其阴寒,灸法与汤药并用,可加强药物温经散寒之功。至于灸何穴位,一般认为可灸大椎、关元、气海等穴。
305条论述了阳虚寒湿身痛的证治。从“手足寒脉沉”,可以看出本证的症结所在,即阳气虚弱。因里阳不足,生阳之气下陷,故脉沉;阳气虚衰,不能温充四末,故手足寒;因阳气不足,阴盛之气滞而不行,留着于经脉骨节之间,故有身痛,骨节痛等。附子汤证之身痛,因少阴阳虚,寒湿凝滞,症见手足寒,脉沉,治当温经驱寒除湿,阳气复而寒湿去,则身痛自愈。
以上两条虽然从条文中看属于肾阳不足,恶寒、体痛,但在附子汤的组成中有茯苓、人参、白术等健脾利湿药物,因而我们认为附子汤的证候应该属于脾肾阳虚,阳气不能正常发挥其濡养筋脉、温煦肌肤和温化水湿的作用,出现了以上诸症,其中脾胃功能损伤不可忽视。
【方义】
本方以附子名方,目的在于温补元阳以散寒邪,伍以人参、白术、茯苓、芍药,则不但温阳胜寒,且能逐水镇痛。试从方中用药规律来看,茯苓、白术并用,善治水气,如苓桂术甘汤、真武汤,均用此二味以治水气。徐大椿在其《伤寒论类方》中,将附子汤列入理中汤类,排在理中汤、真武汤之后。由此足见理中汤与真武及附子汤之间的密切关系。理中汤为太阴病主方,而真武与附子汤又是少阴病的重要方剂,显而易见,如此排列恰恰体现了太阴病和少阴病的关系。真武汤和附子汤二者药味仅差一味,剂量却大相径庭,前者佐生姜,旨在温阳行水;后者佐人参,意在壮阳益气。后者白术、附子用量倍于前者,恰好说明少阴病阳气虚的程度。
因此,结合临床,我们认为附子汤证的病机为脾肾阳虚,寒湿凝滞。临床指征为背恶寒,手足寒,肢体骨节疼痛,口中和,腹中冷痛,小便清长,舌淡苔白滑,脉沉或沉弦。
本方重用附子为君药,量至两枚,是取其辛热温阳之功,配人参、白术、芍药、茯苓共达破阴回阳、除湿镇痛之效。附子虽为辛热有毒之品,经依法炮制,其毒性已微,只要临床辨证准确,配伍合理精当,掌握煎药及服用方法,必能取得满意疗效。方中附子用量较大,煎药时须先下多煮15~30分钟为宜,再入他药,二煎兑于一起分服,则无中毒之虑。
【历代论述】
柯韵伯:方中用生附二枚,取其力之锐,且以重其任也。盖少火之阳,鼓肾间动气以御外侵之阴翳,则守邪之神有权,而呼吸之门又锁钥,身体骨节之痛自除,手足自温,恶寒自罢矣。以人参固生气之原,令五脏六腑之有本,十二经脉之有根,肾脉不独沉矣。三阴以少阴为枢,设使扶阳而不益阴,阴虚而阳无所附,非治法之善也。故用白术以培太阴之土,芍药以滋厥阴之木,茯苓以利少阴之水,水利则精自藏,土安则水有所制,木润则火有所生矣。扶阳以救寒,益阴以固本,此万全之术,其畏而不敢用,束手待毙者,曷可胜计耶?(《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
吕震名:此少阴病温经散寒正治之法。附子之熊烈,下消肾中之水寒,上滋君主之热化,人参助阳,芍药和阴,茯苓利窍以逐水,白术燥湿以燠土,并力温脱,绝不加入一毫升散之药,但使元阳得振而病自解。(《伤寒寻源》)
从以上两位的论述中“白术以培太阴之土”“白术燥湿以燠土”,附子汤中脾肾两虚的证候不言而喻。
【病案分析】
1.刘某,男,56岁,工人。1997年12月8日初诊。大便溏泻反复2年余,每日4~6次,无夹脓血,腹痛隐隐,喜按喜热饮。近3个月来,面色白,全身酸痛乏力,手足寒,纳差,阳事不举,舌淡、苔白,脉沉细。用附子汤加味:白参10克(煎兑),附子15克,焦白术15克,云茯苓20克,鸡内金10克,白芍20克,芡实10克。服5剂后,大便减至每日2~3次。守方加干姜10克,连服20天,大便每日1~2次,成形,余症改善。再予服附子理中丸善后[5]。
按语:《医宗必读》论泄泻治法有九,其中“一曰温肾。肾主两便,封藏之本。竟虽属水,真阳寓焉,少火生气,火为土母,此火一衰,何以运行三焦,熟腐五谷乎?故虚者必夹寒,脾虚者必补母。经云寒者温之是也”。患者出现的手足寒、纳差、阳事不举既有肾阳不足,又兼有脾阳虚弱,符合附子汤的证候特点。故以附子汤温阳散寒除湿,配以鸡内金、芡实涩肠止泻,而使久泻止。
2.王某,男,工人,56岁,1978年10月6日初诊。胃脘疼痛10余年,近2年来加重,每遇秋冬季节则疼痛明显加剧,纳呆呃逆,口吐清水,肢冷畏寒,倦怠乏力,腹胀便溏。曾在某医院及我院诊断为萎缩性胃炎,服中西药罔效。查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此乃中阳不足,脾胃虚寒。法宜温中散寒,健脾和胃。处方:党参12克,炒白术12克,肉桂10克,醋香附12克,焦麦芽12克,制附子10克,茯苓10克,白芍10克,延胡索10克。每日1剂,水煎服。服用12剂,胃脘疼痛大减,食欲大增。效不更方,加蒲黄6克,再连服10剂,诸症悉除而愈。随访2年未复发[6]。
按语:此例乃虚寒型胃脘痛,其因多有命门真火不足,火不生土,土湿木郁,肝脾不和所致,与条文所论附子汤证相吻合。用附子汤补命门真火,健脾除湿;加香附、延胡索行气止痛。诸药合用,使脾健气利,阴阳调和,病亦自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