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树突状细胞疫苗

树突状细胞疫苗

时间:2022-03-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③分泌多种细胞因子或趋化因子调节机体免疫反应。④DC通过与某些肿瘤细胞相互接触,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美国Dendren公司开发的前列腺癌疫苗Provenge是应用PAP和GMCSF融合基因表达载体导入自体DC所形成的个体化疫苗,在临床试验中受试者生存期比安慰剂对照组延长4.5个月,有望2010年内被FDA批准上市,这将极大鼓舞妇科肿瘤DC疫苗的研究开发。

抗原的识别、加工、呈递和T细胞的致敏、激活和扩增依赖于抗原呈递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目前已知机体内功能最强大的APC。最早由美国学者Steinman于1973年在观察小鼠脾脏细胞时发现。人体内DC的数量极少,仅占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1%,以成熟、半成熟和未成熟三种形式广泛存在于除脑以外的全身各脏器,具有抗病毒抗肿瘤作用。未成熟DC具有较强的抗原摄取和加工能力,仅表达少量MHC分子和共刺激分子。成熟DC失去内吞活性,细胞膜高表达MHC-Ⅱ分子,抗原呈递能力增强,不仅能够激发次级免疫反应,还能激活静息T细胞始发初级免疫应答。DC表面标记物繁多,尚缺乏统一论证。CD1a是外周血和骨髓中最好的标记,CD83是成熟DC的标志。目前认为DC主要有两条分化发育途径:一是髓系分化途径,最终分化为朗格汉斯细胞和间质DC;二是淋巴系分化途径,最终分化为类浆细胞DC。

1.DC抗肿瘤机制 ①诱导细胞免疫:DC摄取抗原后将其加工为肽-MHC分子复合物,在共刺激分子协同作用下启动CD8+CTL介导的免疫应答。②增强体液免疫:DC可激活抗原特异性CD4+辅助性T细胞产生抗体,也可直接作用于B细胞,促进免疫球蛋白的分泌。③分泌多种细胞因子或趋化因子调节机体免疫反应。④DC通过与某些肿瘤细胞相互接触,直接抑制肿瘤细胞。

2.DC体外激活扩增 DC体外扩增技术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外周血CD14+细胞和骨髓CD34+祖细胞是其常见来源,前者最常用。DC的培养分为启动培养和分化培养两个阶段,需要GMCSF,IL-4,TNF-α等多种共刺激因子协同作用,GM-CSF和IL-4联合应用可扩增得到较多DC细胞。脐血也是很好的来源,国内学者采用卵巢癌患者外周血和脐血均成功扩增得到树突状细胞,且脐带血来源者DC细胞显著多于外周血来源者。

3.DC疫苗的制备 ①肿瘤抗原负载DC:肿瘤特异性抗原或肿瘤相关抗原多肽负载DC是目前研究最多的抗肿瘤免疫方法之一,已在细胞研究和动物模型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和论证,目前已用于临床试验。②肿瘤全细胞抗原负载DC:用坏死或死亡的肿瘤细胞负载DC,用肿瘤细胞裂解物负载DC,用凋亡肿瘤细胞负载DC,用活肿瘤细胞通过肿瘤细胞与DC融合负载抗原。③抗独特型抗体负载DC。④对DC进行转基因修饰,将编码细胞因子或趋化因子的基因导入DC。

4.DC疫苗临床研究 国际上,DC疫苗最早应用于淋巴瘤的临床治疗。1996年Hsu等首先采用独特型免疫球蛋白负载患者外周血DC用于治疗滤泡型B细胞淋巴瘤,接受治疗的4例患者均产生明显的抗肿瘤免疫应答,其中1例患者肿瘤完全消退,1例部分消退。时至今日,DC疫苗已经在恶性淋巴瘤、恶性黑色素瘤、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胃癌等一系列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Santin等在1999年用重组HPV16 E7蛋白冲击自体DC细胞,随后用制备的DC疫苗进行体内外实验均出现了明显的CTL增强现象。2001年对一位放化疗后复发的宫颈癌患者实施了15次DC注射治疗,DC均经过HPV18 E7蛋白刺激,前5次还联合低剂量IL-2 [106 U/(m2·d)]。注射后患者出现了注射局部的肿胀、触痛等过敏样症状,但组织活检发现肿瘤受到明显杀伤与抑制。从开始治疗到肿瘤细胞再次扩散,共经历20个月,不仅生存期明显延长(24个月),而且患者生活质量有明显提高。2002年Hernando等用自体肿瘤细胞溶解物及孔蓝蛋白(KLH)负载DC制成疫苗用于卵巢癌治疗研究,临床试验表明DC疫苗安全耐受性好,能激发机体有效反应。Santin(2002)认为丝氨酸蛋白酶作为卵巢癌相关抗原有望用于卵巢癌的DC疫苗治疗。2008年Santin等将HPV16/18 E7抗原激活的DC疫苗用于ⅠB、ⅡA期宫颈癌患者体内,评估其毒性和免疫原性,21天后研究发现,所有患者体内CD4+T细胞增加,抗体产生,且E7特异性CD8+T细胞增加(8/10)。由于缺少能够被T细胞识别的明确的卵巢癌特异性抗原,DC疫苗在卵巢癌的临床研究进展相对较慢,进行的例数也不多。Schlienger(2003)等研究发现,DC细胞在灭活的卵巢癌细胞、成熟的CD40配体以及肿瘤坏死因子相关激活的细胞因子刺激下能够诱导产生抗原特异性T细胞。Brossart(2000)等人研究证明,即使大剂量化疗后的卵巢癌患者,皮下注射经GMCSF、IL-4、TNF-α以及HER-2/neu多肽或者MUC1多肽制备的自体外周血来源的DC疫苗,也能够获得很好的免疫效应。山东大学齐鲁医院(2005)构建MUC-1/Y基因修饰树突状细胞诱导特异性CTL,显示了显著的抗卵巢癌效应研究。

美国Dendren公司开发的前列腺癌疫苗Provenge(Sipuleucel-T)是应用PAP和GMCSF融合基因表达载体导入自体DC所形成的个体化疫苗,在临床试验中受试者生存期比安慰剂对照组延长4.5个月,有望2010年内被FDA批准上市,这将极大鼓舞妇科肿瘤DC疫苗的研究开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