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糖尿病运动后血糖升高怎么办

糖尿病运动后血糖升高怎么办

时间:2022-03-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糖尿病的治疗目标是通过纠正糖尿病患者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代谢紊乱以防止急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减低慢性并发症的风险。2型糖尿病的治疗流程见图5-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降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导致的失明和视力损伤。目前尚未证实有确切的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药物。药物治疗主要应围绕糖尿病的全身治疗。

限于目前的医学水平,糖尿病还是一种不可根治的慢性疾病,因此糖尿病需要持续的医疗照顾。糖尿病的治疗目标是通过纠正糖尿病患者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代谢紊乱以防止急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减低慢性并发症的风险。

糖尿病的治疗应是综合性的治疗。一方面,糖尿病的治疗是包括饮食控制、运动、血糖监测、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和药物治疗。另一方面,虽然糖尿病主要是根据高血糖确诊因而需要医疗照顾,但对大多数的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往往同时伴有“代谢综合征”的其他表现,如血压、血脂异常等,所以糖尿病的治疗应是包括降糖、降压、调脂和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如戒烟等措施的综合治疗。

(一)糖尿病健康教育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传统医学模式发生了改变。糖尿病现代综合疗法已远远超出了以往传统的治疗观念。健康教育被公认为其他治疗成败的关键。良好的健康教育可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治疗,有利于疾病控制达标,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降低耗费和负担,使患者和国家均受益。健康教育的对象包括糖尿病防治专业人员的培训,医务人员的继续医学教育,患者及其家属和公众。让患者了解糖尿病的基础知识和治疗控制要求,掌握饮食治疗的具体措施和体育锻炼的具体要求,使用降糖药物的注意事项,学会胰岛素注射技术,从而在医务人员指导下长期坚持合理治疗并达标,坚持随访,按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二)生活方式的干预

1.饮食治疗 饮食治疗是所有糖尿病治疗的基础,是糖尿病自然病程中任何阶段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必不可少的措施,不良的饮食习惯还可导致相关的血管危险疾病,如高血压、血脂异常和肥胖。

饮食治疗的目标是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内,通过饮食控制或配合药物治疗来获得理想的代谢控制,有利于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预防。在饮食控制方面,应遵循个体化的原则,即除了要考虑到饮食治疗的一般原则外,还要考虑到糖尿病的类型、生活方式、文化背景、社会经济地位、是否肥胖、治疗情况、并发症和个人饮食的喜好。对于年轻的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治疗应确保其正常的生长和发育,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并使饮食治疗和药物治疗、运动得到良好的配合。对于使用胰岛素和促胰岛素分泌剂者,通过教育患者掌握糖尿病自我管理的技巧,减少或防止低血糖发生的危险。

糖尿病患者膳食总热量的20%~30%应来自脂肪和油脂,食物中的胆固醇含量应<300mg/d。糖类所提供的热量应占总热量的55%~65%,应鼓励患者多摄入复合糖类及富含可溶性食物纤维素的糖类和富含纤维的蔬菜。对糖类总热量的控制比控制种类更重要。蛋白质摄入不多于总热量的15%,有微量白蛋白尿的患者更应严格控制。酒精可引起应用促胰岛素分泌剂或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出现低血糖。肥胖、高血压或高三酰甘油血症的糖尿病患者更应限制饮酒。

2.运动 运动可以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血压和血脂。经常性的运动可改善血糖的控制并减少降糖药物的用量。因此,运动治疗应成为所有糖尿病患者管理方案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运动治疗的原则是适量、经常性和个体化。每日至少30min中等强度的活动,但运动项目要和患者的年龄、健康状况、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相适应,应将体力活动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运动的强度可根据运动1h后的心率与预期最大心率间的关系来估计。

运动治疗不应只强调运动的益处而且要注意和避免运动可能引起的危险,如运动有导致冠心病患者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或心律失常的危险性;增殖型视网膜病变的患者有发生玻璃体积血的可能性;神经病变的患者有发生下肢外伤的危险性。高强度的运动可在运动中和运动后的一段时间内增高血糖的水平并有可能造成持续性高血糖,在1型糖尿病患者或运动前血糖已明显增高的患者,高强度的运动还可诱发酮症或酮症酸中毒,因此应在血糖得到良好控制后进行运动。运动前应避免在运动中要使用的肢体注射胰岛素。使用促胰岛素分泌剂和注射胰岛素的患者应避免在空腹时运动,运动的时间应在餐后1h开始。

(三)高血糖控制

1.血糖监测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血糖监测的结果反映了饮食控制、运动治疗和药物治疗的效果,并可指导对治疗方案的调整。监测血糖也是防治低血糖的重要措施。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和妊娠期的糖尿病患者必须自测血糖,用口服降糖药的患者也最好自测血糖。血糖自测应注意以下事项:注射胰岛素或使用促胰岛素分泌剂的患者应每日监测血糖1~4次;1型糖尿病患者应每日至少监测3~4次;生病或剧烈运动之前应增加监测次数;生病或血糖>20mmol/L时,应同时测定血酮体或尿酮体。监测时间宜在每餐前、餐后2h,睡前。如有空腹高血糖,应监测夜间的血糖。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葡萄糖与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之间形成的非酶催化的稳定糖基化产物,糖化血红蛋白占总血红蛋白的比例与血糖的浓度成正比,而红细胞的寿命约为120d,因此糖化血红蛋白的浓度可以反映近3月以来的血糖平均水平。目前绝大多数的检测方法均为检测糖化血红蛋白中的A1C成分,因此HbA1C已成为公认的评价血糖控制水平的检测方法,也是评价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方案的金标准。血糖控制达标的患者应每年检查2次HbA1C,未达标或治疗方案调整后的患者应每3个月检查1次。

2.口服降糖药治疗和胰岛素治疗 降糖药物包括口服降糖药、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目前批准使用的口服降糖药包括促胰岛素分泌剂(磺脲类、格列奈类)和非促胰岛素分泌剂(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药和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上述药物降糖机制各不相同。

决定降糖药物选择的因素包括:肥胖、年龄及其他健康状况、不良反应、市场上供应情况及价格。2型糖尿病的治疗流程见图5-1。

(四)糖尿病常见并发症的治疗

1.糖尿病眼病 糖尿病患者眼各部位均可出现糖尿病的损伤,如角膜异常,虹膜新生血管,视神经病变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失明的主要原因,各型糖尿病的视网膜病变患病率随患病时间和年龄的增长而上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降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导致的失明和视力损伤。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包括:光凝治疗、玻璃体手术治疗等。目前尚未证实有确切的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药物。药物治疗主要应围绕糖尿病的全身治疗。

2.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损害分为5期,临床病理表现为:①肾小球高滤过期;②无临床表现的肾损害期;③早期糖尿病肾病期;④临床糖尿病肾病期;⑤肾衰竭期。

对糖尿病患者采用下列治疗措施可预防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及进展:①控制高血糖;②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药(ARB);③控制高血压;④控制高血脂

糖尿病肾病所致肾病综合征只能对症治疗,即利尿消肿,且治疗困难。常需先静脉滴注胶体液扩容,再静脉注射袢利尿药才能有效。糖尿病肾病患者出现肾功能不全时应采取如下治疗:限制每日蛋白质摄入量,同时服用α-酮酸-氨基酸制剂,保证热量,以延缓肾损害进展。排除体内代谢毒物,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对终末肾衰竭的治疗:只能进行肾脏替代治疗包括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及肾移植

3.糖尿病神经病变 糖尿病诊断后的10年内常有明显的临床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生,其发生率与病程有关。高血糖导致神经病变的机制复杂,但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延缓本病的发生与发展。糖尿病神经病变包括局部神经病变,弥漫性多神经病变,自主神经病变等。糖尿病神经病变治疗的目标是缓解症状及预防神经病变的进展和恶化。针对病因的治疗包括:①纠正高血糖、高血压、血脂紊乱。已有严重神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应采用胰岛素治疗。②神经营养素:维生素B1,维生素B12,甲钴胺等。③改善神经微循环:如丹参、川芎嗪、葛根素、山莨菪碱和前列腺素E1脂质体等。对症治疗包括止痛:利多卡因、曲马朵、卡马西平、苯妥英等。降钙素皮下注射也可缓解疼痛。胃肠道症状: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尿潴留:甲基卡巴胆碱、α-受体阻滞药等。

图5-1 2型糖尿病的治疗流程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