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的概念

“心”的概念

时间:2022-03-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思维方式的差异决定了中医“心”的概念与西医“心”的概念绝不等同。“心”字首见于甲骨文,其原始意义为人和动物的心脏实体形象。从中可以看出,中医所说的“心”并不仅仅只是对一个实质脏器的命名,而是对一系列生理功能以及生命现象的总括。解剖知识告诉人们“心主血”。因此,“心藏象”是主血之心与若干相关的人体、自然之象的集合体。

【引经据典】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说古论今】

要理解中医学是如何认识心,首先要了解中医学中“心”的意义。现代解剖学中脏器名称“心”源于西方医学,我们现在普遍应用的解剖名称是借用中医脏腑的名称翻译而来,但两者内涵并不一致,存在着“解剖实体”与“功能单位”的本质区别。思维方式的差异决定了中医“心”的概念与西医“心”的概念绝不等同。

“心”字首见于甲骨文,其原始意义为人和动物的心脏实体形象。对人体脏腑解剖是心概念形成的基础,记载来源于古代祭祀。《礼记·郊特性》中载:“血祭, 盛气也;祭肺、肝、心, 贵气主也。”《灵枢·经水》中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古人通过这种感性的、直观的方法对自身的构造已有了最基本的认识,如《素问·五脏生成篇》之“诸血者,皆属于心”、“故人卧血归于肝”、《素问·痿论》之“心主身之血脉”等有关论述,与现代解剖学的差异仅在于扼要与精细之间。古人对自身结构的认识受到生产力水平的严重制约,因而无法对内脏的微细结构进行深入研究,而且随着儒学的兴起局面也不允许解剖学向纵深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古人不得不放弃由结构到功能的认识方法,而只能通过对表现于外的正常或异常的生命现象进行长期、大量的观察,借助既有的粗糙的解剖知识去推测这些现象与内在脏腑的联系。各脏腑最基本的生理功能也是在这一观察水平上得出的,如心主血、肝藏血、肺司呼吸、肾主水等功能都是与其各自的解剖结构相适应的。

仿象臆测使心的概念脱离了解剖实体而导向功能化,又利用阴阳五行等古代系统整体研究事物的思路, 以五行论五脏, 心则具有火脏的概念,“心藏象”理论亦逐渐形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对心的生理特性以及功能有着详细的论说:“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从中可以看出,中医所说的“心”并不仅仅只是对一个实质脏器的命名,而是对一系列生理功能以及生命现象的总括。

《素问·六节藏象论》中所谓“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清楚地说明了有诸内者必形诸外,察外可以测内的观点。《素问·五脏生成篇》说:“五脏之象,可以类推。”故由外揣内可以得到生命现象与内在脏腑的诸多联系。如“心藏神”的功能就是以解剖知识为始基,通过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用主观思辨的方法推论演化出来的。解剖知识告诉人们“心主血”。而反复的实践经验使人们发现血与神密切相关,血足者神旺,失血者神少,亡血脱血者神昏或失神。既然心主血,而神以血为物质基础,故神亦必藏于心。这就将藏于体内的脏腑与诸多相关的生理病理现象联系确定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名之曰“藏象”。并且这种认识方法还决定了将人体与时间、空间的联系也纳入藏象之中。“心藏象”其形成源于古代解剖学上的“心主血”,观人体之象得出“心藏神”、“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在体合脉”、“在志为喜”、“在液为汗”等;观自然之象则联系“夏季”、“南方”、“炎热”、“赤色”、“苦味”等。因此,“心藏象”是主血之心与若干相关的人体、自然之象的集合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