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工作压力的加大,心血管病,尤其是冠心病(coronal artery disease,CAD)的发病率、病死率明显增长,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二致死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数据表明,2000年,在中国城市住院心脏病患者中,冠心病占58%,病死率占总心脏病病死率的25%。因此,早期诊断和预防冠心病成为医学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冠心病的临床诊断手段很多,常规的方法,如心电图、心脏超声、冠状动脉和心腔造影、核素显像等,以其简便易行而在临床中广泛应用。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方法层出不穷,如血管腔内超声、光学相干断层、MRI、MDCT及PET等。上述检查方法以自身独特的优势,针对疾病的不同环节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冠脉造影是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金标准”,而超声心动图是检查心脏血流变化的重要手段。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在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和应用有着独特的优势,18F可与多种化合物标记,从而无创性地评估心肌血流灌注、心肌葡萄糖和脂肪酸代谢及心脏受体功能等,13N-稀氨溶液心肌灌注断层显像,可以测定绝对的心肌血流量与冠脉血流储备(CFR),对于评估顿抑心肌,鉴别心肌梗死(纤维化)与心肌存活(冬眠心肌),选择最适合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PTCA的冠心病患者,18F-FDG心肌PET显像已被公认为“金标准”。
多探测器螺旋CT(multiple detectors spiral CT,MDCT)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以其扫描速度快(5~12s)、空间分辨率高越来越受到重视,经脉注射造影剂后冠状动脉造影技术(CTA、MRA)不仅可以观察心肌血流灌注、判断心肌存活,同时还具有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冠状动脉管壁斑块,评价血管内支架的再狭窄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的术后随访、心脏功能的评价等多项功能,成为一种非常有前景的“一站式(one-stop shop assessment)”检查手段。
PET/CT的出现是对心脏检查的又一重大贡献和历史性突破,将基于分子水平的生理代谢PET与超高速MDCT同机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一机多能,形成完整的评价CAD指标体系。
图像融合、信息全面是当今影像医学发展的趋势,因此,有必要熟悉和掌握冠心病的各种检查方法,以达到准确诊断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