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应用解剖特点

应用解剖特点

时间:2022-03-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胃窦部黏膜较厚,底部黏膜较薄。这些动脉的分支与胃壁内彼此间有广泛的吻合,形成网状动脉分布。胃的神经供应属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副交感神经纤维来自左、右迷走神经,它促进胃的运动、增加胃液分泌,与交感神经的作用是相对抗的。黏液颈细胞分泌黏液,呈酸性;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壁细胞分泌胃酸及内因子;内分泌细胞数量很少,分泌血清素。

胃是消化道最大的部分,上连食管,下接十二指肠,后壁卧于胰腺之上,构成小网膜腔前壁的大部分。小弯邻肝左叶,大弯则上邻脾,下靠横结肠。在临床上常将胃分为五部分:①贲门部,是与食管相接的部分;②胃底部,位于贲门的左上方,高出食管贲门交界,是胃的最上部分;③胃体部,是胃底部和胃窦部之间的部分,所占面积最大;④胃窦部,胃小弯缘斜向与水平向相交近胃窦处有一凹入刻痕,称为幽门窦切迹(亦称胃角切迹),自此切迹向右至幽门的部分为胃窦部,或称幽门窦部;⑤幽门部,是与十二指肠相接的部分(图11-3-1)。

胃壁分为4层,即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腹膜层)(图11-3-2)。①黏膜层:是胃壁的最内层,富含血管,呈红色。胃窦部黏膜较厚,底部黏膜较薄。②黏膜下层:由疏松结蒂组织和弹力纤维组成,由于此层的存在,黏膜层可以在肌层上滑动,手术时可以自肌层剥离。黏膜癌肿可以扩散至该层。③肌层:胃肌层包括3层不同方向的肌纤维,内层是斜行纤维,与食管的环行纤维相连,在贲门部最厚,逐渐变薄,在胃体部消失。中层是环行纤维,在幽门部最厚,最终形成幽门括约肌。外层是纵行纤维,与食管和小肠的纵行肌相连,在胃大、小弯处最厚。④浆膜层:即腹膜层,于胃大、小弯处与大、小网膜相连。

图11-3-1 胃的解剖

图11-3-2 胃壁分层

胃的血管极为丰富,血液供应来自小弯侧的胃左、右动脉形成的动脉弓和大弯侧的胃网膜左、右动脉形成的动脉弓,以及胃短动脉。这些动脉的分支与胃壁内彼此间有广泛的吻合,形成网状动脉分布。胃的各静脉基本与同名动脉伴行,均注入门静脉系统(图11-3-3)。

胃的神经供应属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交感神经的作用为抑制胃的运动和减少胃酸分泌,并传出痛觉。副交感神经纤维来自左、右迷走神经,它促进胃的运动、增加胃液分泌,与交感神经的作用是相对抗的。胃壁黏膜下层和肌层内的神经网是由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纤维共同组成,以协调胃运动和分泌功能的相互关系(图11-3-4)。

胃的淋巴结分为16组(图11-3-5):①贲门右;②贲门左;③胃小弯;④胃大弯;⑤幽门上;⑥幽门下;⑦胃左动脉旁;⑧肝总动脉旁;⑨腹腔动脉周围;⑩脾门;脾动脉旁;肝十二指肠韧带内;胰头后;肠系膜根部;结肠中动脉周围;瑏瑦腹主动脉旁。

根据肿瘤所在的部位,可将上述淋巴结按淋巴引流的顺序分为三站(表11-3-1)。

图11-3-3 胃的血管

图11-3-4 胃的神经

图11-3-5 胃的淋巴结

表11-3-1 胃癌部位与淋巴结站别的关系

胃黏膜是由一层柱状上皮细胞组成,表面有密集小凹。柱状上皮细胞分泌含有中性多糖黏蛋白的黏液。在此柱状上皮黏膜层内尚有大量胃腺体,胃的不同部位有不同胃腺体,主要有:①泌酸腺,在胃底和胃体,占全胃面积的2/3,含有4种细胞。黏液颈细胞分泌黏液,呈酸性;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壁细胞分泌胃酸及内因子;内分泌细胞数量很少,分泌血清素。②幽门腺,在胃窦和幽门处,主要含主细胞和黏蛋白原分泌细胞,无壁细胞,故分泌液呈碱性。幽门腺内有内分泌细胞,如上皮细胞(EC细胞):释放5-羟色胺(5-HT),呈嗜银或嗜铬染色;G细胞释放促胃液素;D细胞分泌生长抑素。③贲门腺,在贲门部,主要分泌黏液,与胃体部黏液相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