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外科学的历史

外科学的历史

时间:2022-03-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代是我国中医外科学的兴旺时代,精通外科的医师如薛己、汪机、王肯堂、申斗垣、陈实功和孙志宏等遗留下不少著作。至中世纪,由于教会控制着欧洲各国的上层建筑,神学渗透到一切文化领域,外科医学受到了完全的约束和限制,外科医师也一度兼任军队理发师的职责。至19世纪中叶,外科技术突破了镇痛、止血和预防感染3个难关,外科学获得了迅猛的发展,也从此开拓了现代外科疾病手术治疗的新时代。

(一)世界古代外科

古代文明中,医学在世界各地的发展参差不齐,当时的医学为经验医学,是外科与内科的统一,外科治疗也仅仅是运用简单的工具处理皮肤表面的问题。

最早期的埃及医者具有“医巫兼治”的特点,如迄今发现最早的外科传统医学文献史密斯埃及纸草文(Edwin Smisth Egyptain Papyrus)则由神化的古埃及监管医术的法老王大臣伊姆霍提普(Imhotep)抄写成文,而写于公元前约1 500年的埃伯斯纸草文(Ebers Papyrus)中多次出现类似咒文、咒符和古怪处方。

在古代巴比伦古印度,均有运用刀及其他工具进行治疗疾病的文字记录,其中古印度的《妙闻集》描述医者专用器械达125种之多。

古希腊,被后世尊奉为“医学之父”的希波克拉底从自发的唯物观点去认识和治疗疾病,在其《文集》的《外科论》分篇中,对外科手术的场所、患者、术者、助手、器械及光纤均有翔实的记述,对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医学发展影响极大。

(二)中国古代外科学

在我国医学史上外科开始得很早,公元前14世纪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疥”、“疮”等文字的记载。

周代(公元前1066-公元前249年),外科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外科医师称为“疡医”。

秦汉时代的医学名著《内经》已有“疽篇”的外科专章。

汉末,杰出的医学家华佗(141-203年)擅长外科技术,使用麻沸汤为患者进行死骨剔除术及剖腹术。

南北朝,龚庆宣著的《刘涓子鬼遗方》(483年)是中国最早的外科学专著,其中有金疡专论,反映了当时处理创伤的情况。

隋代,巢元方著的《诸病源候论》(610年)中,叙及断肠缝连、腹疝脱出等手术并采用丝线结扎血管;对炭疽的感染途径已认识到“人先有疮而乘马”所得病,并指出单纯性甲状腺肿的发生与地区的水质有关。

唐代,孙思邈著的《千金要方》(652年)中,应用手法整复下颌关节脱位,与现代医学采用的手法相类似。

宋代,王怀隐著的《太平圣惠方》(992年)记载了用砒剂治疗痔核。

金元时代,危亦林著的《世医得效方》(1337年)已有正骨经验,如在骨折或脱臼的整复前用乌头、曼陀罗等药物先行麻醉;用悬吊复位法治疗脊柱骨折。

明代是我国中医外科学的兴旺时代,精通外科的医师如薛己、汪机、王肯堂、申斗垣、陈实功和孙志宏等遗留下不少著作。陈实功著的《外科正宗》中,记述刎颈切断气管应急用丝缝合刀口;对于急性乳腺炎(乳痈)和乳癌(乳岩)也有较确切的描述。孙志宏著的《简明医彀》中,已载有先天性肛管闭锁的治疗方法。

清初设有专治骨折和脱臼的医者;《医宗金鉴》中的“正骨心法”专篇,总结了传统的正骨疗法;清末高文晋所著的《外科图说》(1856年)是一本以图释为主的中医外科学。

(三)近代外科学

由于动物解剖学的开展,外科在古代西方各地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常解剖小动物以观察其结构,并开设课堂讲学,他是比较动物学的先驱。

至中世纪(476-1453年),由于教会控制着欧洲各国的上层建筑,神学渗透到一切文化领域,外科医学受到了完全的约束和限制,外科医师也一度兼任军队理发师的职责。

中世纪末,“文艺复兴”时期,罗马教皇一世(1414-1484年)颁发尸体解剖训令后,人体解剖学的研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公元16世纪(1540年),英国正式成立外科医师行会,其后将外科医师与理发师分开营业(1745年);直至1800年英王乔治三世特许建立“伦敦皇家外科学院”;40年后维多利亚女王才统一成立“全英皇家外科学院”。从此,世界各地的外科医师开展工作和研究的范围才越来越大,其地位也日渐提高。

在外科逐渐脱离宗教期间,有几位划时代的学者为外科学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图1-1-1 首次无痛手术

意大利解剖学家G.B.Morgagni(1682-1771年)坚持临床结果不明的病例需结合尸检,从根本上突破了宗教的束缚,使外科医学家的临床经验更具有实际基础。

瑞士外科学者A.Von Haller(1708-1777年)对生理学的深入研究,促成了在解剖学的基础上向外科生理学的飞跃,使外科伤病变化更加符合唯物辩证法。

美国牙科医师W.T.G.Morton(1819-1868年)于1846年在哈佛大学医学院麻省总医院首次采用乙醚麻醉实施无痛手术(图1-1-1),使外科手术治疗伤病变得更得心应手。

1892年,德国Schleich首先提倡用可卡因做局部浸润麻醉,但由于其毒性高,不久即由普鲁卡因所代替,至今普鲁卡因仍为安全有效的局部麻醉药。

伤口“化脓”是19世纪初外科医师所面临的最大困难之一。1846年,匈牙利Semmelweis首先提出在检查产妇前用漂白粉水将手洗净,使他所治疗的产妇死亡率自10%降至1%,成为抗菌技术的开端。

1867年英国Lister采用苯酚(石炭酸)溶液冲洗手术器械,并用苯酚溶液浸湿的纱布覆盖伤口,使截肢手术的死亡率自40%降至15%,奠定了抗菌术的基本原则。

1877年德国Bergmann对15例膝关节穿透性损伤伤员,仅进行伤口周围的清洁和消毒后即加以包扎,有12例痊愈并保全了下肢。他认为,不能将所有的伤口都视为感染的,而不让伤口再被污染更为重要。在这个基础上他采用了蒸汽灭菌,并研究了布单、敷料、手术器械等灭菌措施,在现代外科学中建立了无菌术。

1889年德国Furbringer提出了手臂消毒法,1890年美国Halsted倡议戴橡皮手套,这样就使无菌术臻于完善。

手术出血也曾是妨碍外科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1872年英国Wells介绍了止血钳,1873年德国Esmarch在截肢时倡导用止血带,他们是解决手术出血的创始者。1901年美国Landsteiner首先发现人类红细胞ABO血型,从此可用输血来补偿手术时的失血,开创了输血医疗事业。初期采用直接输血法,但操作复杂,输血量不易控制。1915年德国Lewisohn提出了混加枸橼酸钠溶液使血不凝固的间接输血法,以后又有血库的建立,才使输血变得简便易行,输血技术也得到不断地充实和完善。

至19世纪中叶,外科技术突破了镇痛、止血和预防感染3个难关,外科学获得了迅猛的发展,也从此开拓了现代外科疾病手术治疗的新时代。

(四)现代外科学

20世纪,现代外科学在各个领域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1929年英国Fleming发现了青霉素,1935年德国Domagk提倡用百浪多息(磺胺类药),此后各国研制出一系列抗菌药物,为外科学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时代。再加上麻醉术的不断改进,输血和补液日益受到重视,这样就进一步扩大了外科手术的范围,并增加了手术的安全性。50年代初期,低温麻醉和体外循环的研究成功,为心脏直视手术开辟了发展道路。60年代开始,由于显微外科技术的进展,推动了创伤、整形和移植外科的发展。70年代以来,随着各种纤维光束内镜的出现,加之影像医学的迅速发展(从B型超声、CT、MRI、DSA到SPECT、PET)大大提高了外科疾病的诊治水平;特别是介入放射学的开展,以及应用显微导管进行超选择性血管插管,将诊断和治疗深入到病变的内部结构。此外,生物工程技术正对医学起着更新的影响,而医学分子生物学的进展,特别是对癌基因的研究也已渗入到外科领域中。

早期传统的外科学没有分工,随着科学的迅速发展,人们发现外科学不仅仅是研究手术的学科,现代外科学不但包括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预防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研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此时任何一个外科医师已不可能掌握外科学的全部知识和技能。为了继续提高水平,现代外科学进一步分为若干专科,如普外科、骨科、泌尿外科、胸心外科、血管外科、整形外科、烧伤外科等。随着现代医学基础学科研究的不断深入,在理论概念、诊疗方法、术式技术、仪器设备等一系列领域都有焕然一新的革命性变化,加之各种前沿交叉学科的互相渗透,外科疾病在病因病理、诊断以及多种联合治疗方面都呈现出崭新的面貌,更新了传统范畴,使之从基础到临床、从理论到实践都迈进了新的时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