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

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

时间:2022-03-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出血时应输全血。但因全血与血浆中相应凝血因子含量低,对严重出血或手术患者,特别当合并有心脏功能不全时,难以奏效。长期输入因子Ⅷ,患者可产生相应抗体,使输抗血友病球蛋白的疗效减低,乃至无效,甚至可加重出血,应给予重视。鉴于各凝血因子的体内半衰期不同,对严重出血患者,如为因子Ⅷ缺乏,则应每12h给补充1次,因子Ⅸ则应每日1次,而因子Ⅺ只需每2日1次。有促使因子Ⅷ释放的作用,可用以治疗轻型血友病A。

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是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所致的出血性疾病。大致可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类。

(一)血友病

血友病是一组因遗传性凝血活酶生成障碍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包括血友病A、血友病B及遗传性FⅪ缺乏症。

【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

(1)出血:出血轻重与血友病类型及相关因子缺乏程度有关。血友病A出血较重,血友病B则较轻。血友病出血多为自发性或轻度外伤后出血不止,且具备下列特征:生之具有,伴随终身;常表现为软组织或深部肌肉内血肿;负重关节如膝、踝关节等反复出血甚为突出,最终可致关节肿胀、僵硬、畸形,可伴骨质疏松、关节骨化及相应肌肉萎缩重症者可发生呕血、咯血,甚至颅内出血。但皮肤紫癜极罕见。

(2)压迫症状及体征:血肿压迫周围神经可致局部疼痛、麻木及肌肉萎缩;压迫血管可致相应供血部位缺血性坏死或淤血、水肿;口腔底部、咽后壁、喉部及颈部出血可致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2.辅助检查

(1)筛选试验:CT正常或延长,APTT延长、凝血酶原消耗(PCT)不良及简易凝血活酶生成试验(STGT)异常有助于血友病A的诊断及分型。

(2)确诊试验:通过凝血活酶生成试验(TGT)及纠正试验可确定3种血友病。

(3)特殊检查:FⅧ:C、FⅨ、FⅪ抗原及活性测定;vWF抗原(vWFAg)测定。

(4)携带者及胎儿产前诊断:采用PCR等基因诊断技术,可对携带者及胎儿作出诊断,以利优生优育。

3.诊断

(1)血友病A

①临床表现:男性患者,有或无家族史,有家族史者符合X连锁隐性遗传规律;关节、肌肉、深部组织出血,可呈自发性,或发生于轻度损伤、小型手术后,易引起关节畸形及血友病囊肿。

②实验室检查:CT正常或延长;APTT多数延长,PCT、STGT多数异常;TGT异常并能被钡吸附正常血浆纠正;FⅧ:C水平明显低下;vWFAg正常,FⅧ:C/vWFAg比值降低。

(2)血友病B

①临床表现:基本同血友病A。

②实验室检查:APTT延长,PCT缩短;TGT延长,能被正常血清纠正;FⅨ抗原及活性明显减低。

【治疗】

1.避免外伤和手术 如发生关节出血,应固定患肢。忌服阿司匹林等影响凝血药物。

2.替代治疗 是治疗血友病的共同的主要措施。根据病情与条件可选用全血、血浆及血浆凝血因子浓缩剂。

(1)输血或血浆:输全血或血浆,每8~12h1次,至出血停止。大出血时应输全血。因子Ⅷ易在血液贮存中消失,故对血友病A患者应使用新鲜全血或新鲜血浆,如条件许可,应在采集后6h内输入。而血友病B和因子Ⅸ缺乏症患者可用不超过5d的近期库存全血或血浆。但因全血与血浆中相应凝血因子含量低,对严重出血或手术患者,特别当合并有心脏功能不全时,难以奏效。首次输入的血浆量=[要求达到血浆中该因子的浓度(%)-测得的血浆中该因子的实际浓度(%)]×血浆容量。而一般来说,血浆容量=体重(kg)×0.07×(1-血细胞比容)。

(2)血浆凝血因子浓缩剂:其优点为可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凝血因子水平以控制出血,并可避免输入大量全血或血浆引起循环负荷过重、心功能不全。

①用于治疗血友病A的常用剂有血浆冷沉淀物和抗血友病球蛋白(每瓶200U,用50~100ml注射用水稀释后静脉点滴,其中1U相当于1ml正常人新鲜血浆中所含的因子Ⅷ的量);给本制剂1U/kg(体重),可提高患者血浆的因子Ⅷ水平约2%。故在血友病A患者,如有轻度软组织出血(如小血肿时),应使用抗血友病球蛋白5~10U/kg,将其血浆中因子Ⅷ水平提高20%~40%,如有较严重的软组织出血或血肿压迫血管、神经时,应使用20~30U/kg(每12~24h重复),将其血浆中因子Ⅷ提高40%~60%;而如有生命危险的严重出血(如咽、颅内出血、手术时)时,应使用30~50U/kg(每12h重复半量,直至出血停止和伤口愈合,将其血浆中因子Ⅷ水平提高到50%~100%。长期输入因子Ⅷ,患者可产生相应抗体,使输抗血友病球蛋白的疗效减低,乃至无效,甚至可加重出血,应给予重视。对证实患者有因子Ⅷ的抑制物抗体时,可酌情进行血浆置换术。

②用于治疗血友病B的常用制剂为凝血酶原复合物。一般出血用30ml/kg,可将患者血浆中因子Ⅸ水平提高到15%~30%,严重出血时用60ml/kg,可将患者血浆中因子Ⅸ水平提高到40%~60%。用于治疗因子Ⅺ缺乏症的常用制剂也为凝血酶原复合物。本病的轻度出血者的血浆因子水平应使之达到5%~15%,而严重出血者则15%~20%。只需输入1次即可。甚至只输注1次血次(约10ml/kg),即可使本病的外科大手术或严重出血的病人取得止血的效果。鉴于各凝血因子的体内半衰期不同,对严重出血患者,如为因子Ⅷ缺乏,则应每12h给补充1次,因子Ⅸ则应每日1次,而因子Ⅺ只需每2日1次。输入量原则上如前所述,但还应视病情及出血量而具体考虑。上述这3种类型血友病的替代治疗中,均应注意观察可能出现的发热、肝炎、溶血反应、DIC等副作用合并症,给予及时妥善地处理。

3.药物治疗

(1)1-去氨基-8-D-精氨酸加压素(DDAVP)。有促使因子Ⅷ释放的作用,可用以治疗轻型血友病A。一次剂量0.3~0.5μg/kg,以生理盐水30~40ml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10~15min即可有效。最初2~4d,每8~12h注射1次,以2~5次为1个疗程。但因该药可促进纤溶酶原活化素的释放,激活纤溶系统,故应同时给予抗纤溶药物。该药有致水潴留的副作用,应予注意,并应限制入液量。

(2)抗纤溶药物。能阻止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抑制纤溶系统活性,而保护患者已形成的纤维蛋白不被溶解,起到止血作用。目前常用氨甲环酸,每次250~500mg,溶于50%葡萄糖溶液20ml中静脉注射或直接入墨菲管,每日2~3次。但因可在泌尿系统形成小的血凝块,引起尿路阻塞和肾功能衰竭,故血尿时禁用。

(3)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一般可减少出血,但机制尚不清楚,常用泼尼松1mg/(kg·d),分次口服,短期使用。紧急时可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300mg或地塞米松10mg。

4.外科治疗 关节出血者应在替代治疗的同时,进行固定及理疗等处理。对反复关节出血而致关节强直及畸形患者,可在补充足量FⅧ:C 或FⅨ的前提下,行关节成形或置换术。

(二)血管性血友病

血管性血友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多为显性遗传。

【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 出血倾向是本病的突出表现。与血友病比较,其出血在临床上有以下特征:出血以皮肤黏膜为主;男女均可发病,女性青春期患者可有月经过多及分娩后大出血;出血可随年龄增长而减轻,此可能与随着年龄增长而vWF活性增高有关;自发性关节、肌肉出血相对少见,以此致残者亦少。

2.辅助检查

(1)出血时间:BT延长是vWD最为常见的实验异常。阿司匹林耐量试验多呈阳性。

(2)血小板黏附试验:多数患者血小板黏附功能减低。

(3)瑞斯托霉素血小板聚集试验(RIPA):患者血小板对瑞斯托霉素诱导产生聚集。

(4)vWF抗原(vWFAg)测定:多数患者vWF抗原降低。

(5)Ⅷ:C活性测定:多数患者Ⅷ:C活性中度降低。

【治疗】

1.一般治疗

2.替代治疗 新鲜全血、新鲜血浆、新鲜冰冻血浆及冷沉淀物、浓缩制剂等。

3.DDAVP 可促进vWF由内皮细胞释放并提高Ⅷ:C活性,因此对大多数血管性血友病患者治疗有效。

(三)维生素K缺乏症

维生素K缺乏症是一种获得性、复合性出血性病症,存在引起维生素K缺乏的基础疾病,出血倾向、凝血因子缺乏或减少为其特征。

【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 除原发病的症状、体征外,本病主要表现为出血:皮肤黏膜出血,如皮肤紫癜、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内脏出血如呕血、粪、血尿及月经过多等;外伤或手术后伤口出血;新生儿出血症,常表现为脐出血、胃肠道出血等。

2.辅助检查

(1)筛选试验:PT延长、APTT延长。

(2)确诊试验:FⅩ、FⅨ、FⅦ及凝血酶原抗原及活性降低。

3.诊断参考标准 存在引起维生素K缺乏的基础疾病;临床有皮肤、黏膜及内脏轻、中度出血;PT、APTT延长,FⅩ、Ⅸ、Ⅶ及凝血酶原抗原及活性降低;维生素K治疗有效。

【治疗】

1.治疗相关基础疾病

2.饮食治疗 多食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

3.补充维生素K 出血较轻者,维生素K425~50mg/d,分次口服,持续2周以上;出血严重或有胆道疾病者,维生素K120~40mg/d,加入250~500ml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3~5d后改用口服。

4.补充凝血因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