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属于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是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黏液便,症状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而又缺乏形态学和生化学异常改变可资解释的综合征。其特征是肠道功能的易激性,过去被称为黏液性肠炎、结肠痉挛、结肠过敏、过敏性结肠炎、易激结肠等,这些名称现均已废弃。本病临床上十分常见,占胃肠门诊的20%~50%,多见于中年人,女性约为男性的2倍。肠易激综合征虽呈良性经过,但由于发病率高,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学习,因而,在全世界范围内均受到重视,我国也逐步开展了对本病的研究工作。其病因尚不十分清楚,但已被公认为是一种具有特殊病理生理基础的心身疾病,其实质很可能囊括了一群原因迄今不明的疾患。
【病史】
1.肠易激综合征特点 如起病通常缓慢,间歇性发作,有缓解期。症状虽有个体差异,但对某个患者则有固定不变的发病规律和形式。
2.腹痛 为主要症状,多伴有排便异常,腹痛于排便后缓解。部分患者易在进食后出现腹痛,可发生在任何部位,但以下腹部多见。疼痛性质多样,程度各异,极少在睡眠中发生。
3.腹泻 本病患者出现的腹泻特点为粪量少(很少超过正常范围)、禁食72h后消失,夜间不出现,约1/4患者可因进食诱发。
4.便秘 有些患者以便秘为主,亦可与短期腹泻相交替,常有排便不尽感,粪便可带较多黏液。此类患者往往长期依赖泻药。
5.腹胀 白天加重,夜间睡眠后减轻,腹围一般并不增大。
6.症状出现和加重常与精神因素或遭遇应激状态有关 应询问病人有抑郁、焦虑、紧张、多疑等心理精神的异常表现。
【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通常无阳性发现。部分患者有多汗、脉速、血压高等自主神经失调的表现,有时可于腹部触及乙状结肠肠曲或有压痛的肠襻。行乙状结肠镜检时,极易感到腹痛,对注气反应敏感,肠道易痉挛而影响操作,肛指检查时可发现括约肌张力增高,有疼痛感。
【辅助检查】
1.大便镜检和培养。
2.根据需要行钡灌肠、纤维结肠镜和腹部B超检查,以排除各种肠道器质性病变,不提倡一开始就做撒网式的检查。
3.对于诊断可疑和治疗无效者,应选择以下项目做进一步检查:
(1)甲状腺功能检查。
(2)乳糖氢呼气试验。
(3)72h粪便脂肪定量。
(4)上消化道内镜检查。
(5)小肠造影。
(6)胃肠通过时间测定。
(7)肛门、直肠压力测定。
(8)排粪造影。
(9)胃十二指肠压力测定。
【治疗原则】
由于对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因此迄今尚无一种治疗方法或药物有肯定的疗效,也缺乏客观可靠的疗效判定标准。现今的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及心身的综合治疗,在治疗措施的选择上要注意个别化,并谨慎把握尺度,避免矫枉过正。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措施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对症处理
2.寻找并去除促发因素 包括饮食治疗和精神、行为治疗。
3.纠正与症状相关的病理生理基础 包括改善胃肠动力、解除肠管痉挛、减少肠内产气等。
【治疗方法】
1.调整饮食 肠易激综合征治疗目的主要是缓解腹痛和调整大便习惯。应鼓励患者多进低脂饮食,食物中增加蛋白质含量也能抑制结肠的收缩。摄入纤维素对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具有很大帮助。
2.心理和行为疗法 包括心理治疗、催眠术、生物反馈疗法,据国外报道有一定疗效,优于单纯用药。国内开展尚少。
3.药物治疗 种类繁多,且层出不穷,大致包括解痉药、胃肠动力促进药或抑制药、消除胃肠胀气药等,有时恰当地合用几种药物效果更佳。
(1)解痉药:①抗胆碱能药物。最常用,可部分拮抗胃结肠反射和减少肠内积气,对减轻餐后腹胀、肠痉挛、便意窘迫有益。②钙通道阻滞药。可减弱结肠动力和抑制胃结肠反射,对腹痛、腹泻有一定效果,可用硝苯地平、维拉帕米等。
(2)胃肠动力相关性药物:洛哌丁胺可抑制肠蠕动,止泻效果良好。多潘立酮(吗丁啉)和西沙必利对减轻便秘和上腹饱胀等有效。
(3)消除胃肠胀气药:二甲硅油、药用炭具有消气去泡效果,临床上常用。
(4)激素和胃肠肽制剂:这方面的研究刚起步,生长抑素类似物如八肽生长抑素(善得定)可以抑制大多数胃肠激素的释放,从而减少胃肠运动中的某些刺激因素。
(5)精神药物:对于具有明显精神症状的患者,可适当予以镇静药、抗抑郁药、抗焦虑药,均可能有帮助,一般应从小剂量开始。
(6)泻药:因其不良反应多,通常避免使用,但对严重便秘、饮食治疗不奏效者可以应用。
4.其他 部分腹泻型患者可能有肠道菌群失调,此时应用生态制剂(如丽珠肠乐、整肠生等)或肠黏膜保护药和吸附药(思密达)对改善症状有帮助。对可能存在胆汁酸重吸收不良者,可给予考来烯胺口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