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皮肌炎及多发性肌炎

皮肌炎及多发性肌炎

时间:2022-03-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皮肌炎及多发性肌炎是一种原因未明的骨骼肌的炎症性疾病,临床上以对称性肢带肌、颈肌及咽肌无力为特征,皮肌炎还伴有特征性皮疹。PM/DM常伴有系统性损害,可合并其他结缔组织病及恶性肿瘤。常为首发症状,以对称性四肢远端及颈肌无力为特征。充血性心衰及严重心律不齐是本病死亡原因之一。在治疗前首先应判断病情的轻重程度,以便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措施。

1.皮肌炎及多发性肌炎是一种什么性质的疾病?

皮肌炎及多发性肌炎(DM及PM)是一种原因未明的骨骼肌的炎症性疾病,临床上以对称性肢带肌、颈肌及咽肌无力为特征,皮肌炎还伴有特征性皮疹。PM/DM常伴有系统性损害,可合并其他结缔组织病及恶性肿瘤。

本病年发病率为0.5~8/10万,可见于任何年龄,儿童及成人的发病率呈两个高峰,青少年相对较少,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约为2.5∶1。

2.皮肌炎及多发性肌炎的分型及其他少见类型有哪些?

(1)根据1986年Baker及Engel将本病分为七型

①成人多发性肌炎;

②成人皮肌炎;

③儿童和青年皮肌炎;

④皮肌炎合并其他结缔组织病(重叠综合征);

⑤多发性肌炎合并其他结缔组织病;

⑥皮肌炎合并恶性肿瘤;

⑦多发性肌炎合并恶性肿瘤。

(2)其他类型的肌炎

①包涵体肌炎;

②嗜酸性粒细胞肌炎;

③结节病性肌炎和其他肉芽肿性肌炎。

3.皮肌炎及多发性肌炎的病因有哪些?

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感染:已发现多种病原体的感染与本病的发生有关,尤其是弓形虫及病毒感染关系密切。

①弓形虫感染:患者可有弓形虫抗体效价增高,有报道称经抗弓形虫药物治疗后,DM症状改善。

②病毒:以柯萨奇病毒B为主,其他如埃柯病毒、乙肝病毒、微小RNA病毒、HIV等也可能与某些DM、PM发病相关。

(2)遗传因素:PM有一定人群易感性,可能与HLA-B8、HLA-DR3及HLA-DRW52等相关。

(3)免疫异常:已证实PM及DM系由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共同介导,细胞免疫在本病发生中起重要作用,T细胞的活化引起一系列自身免疫反应,在患者的血清中可发现多种自身抗体,其中有些具有特异性如J0-1抗体,ANA及抗SSA抗体等也常存在。

(4)其他:某些药物(如西咪替丁、氯喹、青霉胺等),恶性肿瘤(肿瘤抗原)可能通过免疫反应导致本病。

4.皮肌炎的皮肤表现有哪些特征?

(1)向阳性皮疹:上眼睑或眶周出现水肿性暗紫红色的斑,可为一侧或双侧,近睑缘处可有毛细血管扩张,对光敏感。这种皮疹也可出现在双颊、鼻梁、颈部及前胸“V”形区及上背部。在DM具有特征性,见于60%~80%的患者。

(2)Gottron斑丘疹:是DM另一种特征性皮疹,见于60%~80%患者,在关节伸面尤其是掌指关节、指间关节伸面或肘、膝关节伸面、内踝等处出现米粒至绿豆大小红色或紫红色斑丘疹,其上可覆盖细小鳞屑,边缘不整,可融合成片,伴有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和色素沉着或减退,表皮可有破溃。

(3)甲周病变:甲根皱襞处可见毛细血管扩张性红斑、瘀点,甲周及甲床有不规则增厚,甲周可有线状充血性红斑,局部有色素沉着或色素脱失。

(4)皮肤异色病:约半数患者上胸“V”字区可出现多发角化小丘疹伴点状深褐色色素沉着伴毛细血管扩张、皮肤萎缩及色素脱失。其他部位皮肤也可出现。

(5)恶性红斑:全身弥漫性红斑呈鲜红、火红至棕红色,头面部为主,似醉酒貌,伴有褐色色素斑及大量毛细血管扩张,常与恶性肿瘤合并出现。

(6)非特异性皮疹:20%可有雷诺现象,其他如环形红斑、皮下结节、网状青斑、口腔溃疡等,75%~80%患者有光敏感。

5.多发性肌炎的主要临床特征是什么?常有哪些系统性损害?

(1)起病:多数隐匿起病,少数可急性起病。

(2)一般表现:可有低、中度发热,乏力,可有对称性关节疼痛,甚至晨僵。

(3)肌肉表现

①肌无力。常为首发症状,以对称性四肢远端及颈肌无力为特征。骨盆带及下肢远端肌无力可引起上楼、下蹲、站起困难,步态蹒跚;肩胛带及上肢远端肌肉受累则抬臂困难,不能梳头、穿衣,相应肌肉受损可出现抬头困难,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肌无力的程度可分为6级。

②肌痛和(或)肌肉压痛。25%患者可伴有。

③肌萎缩及肌纤维化。晚期可出现。

④骨骼肌溶解导致肌红蛋白尿及肾衰竭,见于罕见的暴发性病例。

(4)肺部表现:间质性肺炎、肺纤维化及胸膜炎常见,易合并吸入性肺炎,6%~10%患者有肺间质性病变。

(5)心脏表现:50%患者受累,主要为心肌炎及心包炎,心肌有炎症细胞浸润、间质水肿和变性、局灶性坏死及纤维化。患者可有心包积液、心脏扩大、心肌病、心律不齐及传导阻滞等。充血性心衰及严重心律不齐是本病死亡原因之一。

(6)肾脏损害:较少,但在暴发型PM可因骨骼肌溶解、肌红蛋白尿引起肾衰竭,CIC在肾小球沉积也是肾损害的原因。

(7)消化道受损:食管横纹肌炎症可引起吞咽困难。

(8)钙质沉着:多见于儿童慢性DM病例,皮下及肌群筋膜可有钙沉着,形成团块。

6.皮肌炎及多发性肌炎的主要病理改变有哪些?

(1)肌肉:肌纤维可呈玻璃样、颗粒状和空泡变性甚至坏死,肌纤维粗细不一,肌细胞有不同程度再生。血管周围及肌肉间质有炎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及浆细胞为主。慢性患者,可见肌纤维大小不等,破坏的肌细胞由纤维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代替,间质纤维化明显,而炎细胞浸润较轻。有的病人肌活检除见肌纤维炎症改变外,在肌细胞胞质和(或)核内还可以见到刚果红染色阳性的包涵体,含有包涵体的肌炎称之为“包涵体肌炎”,是PM的少见类型,多发生于老年人,呈慢性进展性。

(2)皮肤:表皮萎缩、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浅层淋巴细胞浸润。可有角化过度、棘层肥厚和乳头样增殖。

7.皮肌炎及多发性肌炎的主要实验室检查是什么?

(1)一般检查:可有轻度贫血、白细胞增多、ESR增快;可有IgG、IgA、IgM增高及C3、C4减少;尿肌酸排泄量增加;急重型PM血中肌红蛋白增加,引起肾脏损害时可出现血尿、蛋白尿、管型尿及尿肌酸测定明显增高。

(2)自身抗体检查:①~⑦抗体无特异性,⑧、⑨抗体具有特异性

①ANA。3/4患者呈阳性(细斑点核型)。

②RF。阳性率<50%。

③抗PM-Scl抗体。见于10%PM患者,其中半数会伴硬皮病。

④抗Scl-70抗体。出现于伴发SSc患者。

⑤抗nRNP抗体。见于PM伴发SLE患者。

⑥抗Sm抗体。同上。

⑦抗SSA、SSB抗体。见于PM伴发SLE及舍格伦综合征患者。

⑧抗J0-1抗体。其抗原为组氨酰tRNA合成酶,有高度肌源特异性,阳性率为25%~45%,有间质性肺病变者阳性率高。

⑨抗Mi-2抗体:抗原性质不明,常见于成人PM患者,阳性率20%,为DM特异性抗体。

(3)肌酶谱检查:血清中肌肉来源的酶增高,在疾病过程中,肌酶升高的程度与病情消长相平行。

①肌酸激酶(CK)。最敏感,46%~96%可升高,其升高程度反映了肌肉损伤程度,病情好转CK下降,连续动态观察可了解PM的进展过程。晚期因肌萎缩,CK可不高。CK有3种同工酶,CK-MM(绝大多数来自骨骼肌)、CK-MB(主要来自心肌)及CK-BB(主要来自脑和平滑肌)。CK-MM活性占CK总活性95%~98%,对PM诊断最有价值。

②醛缩酶(ALD)。对PM无特异性,但可增高。

乳酸脱氢酶(LDH)。

④谷草转氨酶(GOT)。骨骼肌中含量较多。

⑤谷丙转氨酶(GPT)。主要在肝脏

⑥碳酸酐酶Ⅲ。是唯一存在于骨骼肌中的同工酶,在PM和DM患者均有升高。

8.多发性肌炎患者的肌电图检查有哪些异常?

肌电图(EMG)异常可见于70%~90%PM患者,为准确起见应同时检测上、下肢3块以上肌肉,多数检查结果符合肌源性损害,具体表现:

(1)多相波电位增多,波幅下降,短时波。

(2)可见异常的重复高频放电(阵挛样改变)。

(3)自发电活动(纤颤电位、正锐波)常见;插入电位延长。

9.皮肌炎和多发性肌炎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1982年Maddin提出如下标准:

(1)肢带肌(肩胛带肌、骨盆带肌以及四肢远端肌肉)和颈前曲肌呈对称性软弱无力,有时伴吞咽困难或呼吸肌无力。

(2)肌肉活检示病变的骨骼肌纤维变性、坏死、被吞噬、再生以及单个粒细胞浸润等。

(3)血清肌酶谱(如CK、AST、LDH、ALD等)增高。

(4)肌电图有肌源性损害。

(5)皮肤有特征性皮疹:上眼睑紫红色斑,以眶周为中心的水肿性紫红色斑;掌指关节和指关节伸面的Gottron丘疹;甲根皱襞毛细血管扩张性斑;肘、膝关节伸面,上胸“V”区鳞屑性红斑皮疹;面部皮肤异色病样改变。

判定标准:

(1)确诊皮肌炎:符合3~4项标准及第5项标准。

(2)确诊多发性肌炎:符合前4项标准。

(3)可能皮肌炎:符合前4项中2项和第5项标准。

(4)可能多发性肌炎:符合前4项中3项标准。

10.多发性肌炎需要和哪些疾病相鉴别?

(1)皮肌炎

①SLE。典型皮损,肌肉受损症状突出,特异性自身抗体不同。

②SSc。根据各自皮损特征及特异性抗体可以区别,但二者可合并出现。

(2)多发性肌炎

①运动神经元病,如进行性脊肌萎缩、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等神经元性损害疾病相鉴别。

②其他肌源性疾病,如重症肌无力、肌营养不良症、肌无力综合征(伴发癌肿或其他自身免疫病)、代谢性肌病(如糖原贮积病、脂代谢障碍肌病等)、风湿性多肌痛症等。

继发性肌病。激素性肌病;继发于感染(如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原虫等);继发于其他疾病(如克罗恩病、结节病、甲状腺炎、甲状腺功能亢进、乳糜泻、恶性肿瘤恶病质);继发于药物(如D-青霉素胺、西咪替丁、青霉素、磺胺等)。

11.皮肌炎及多发性肌炎应如何进行治疗?

在治疗前首先应判断病情的轻重程度,以便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措施。根据发病的急、缓、肌无力及疼痛程度、肌萎缩及废用程度、肌酶水平及内脏受损状况(有无吞咽困难、心肺功能状况、有无肌红蛋白尿等),将DM/PM的病情分为以下三型。

(1)轻型:发病缓慢,肌力在3级以上,生活自理,活动无明显障碍,无肌萎缩或仅有轻度肌萎缩,CK轻度至中度增高。

(2)中型:发病慢或亚急性,肌无力和(或)肌痛明显,肌力4~5级,生活自理有困难,CK有中度以上增高。

(3)重型:起病可急骤,或慢性进展型,有严重的急性肌炎,常伴有明显吞咽困难,有心肌受累和(或)活动性肺泡炎,可出现肌红蛋白尿,肌力在5~6级,常伴有肌酶明显增高。

在药物方面,应首选糖皮质激素,具体用法根据病情可参考下列方案:

(1)糖皮质激素:首选药物。

①轻型。选用泼尼松口服,剂量45~60mg/d,连服1~3个月,待症状缓解,CK下降后逐渐减量,可每2~4周减5mg,以5~10mg/d维持,疗程不少于2年。

②中型。泼尼松剂量适当加大至1~2mg/(kg·d)(60~100mg/d),待病情明显改善(2~3个月)后减量,每2周减5mg,维持量10mg/d,疗程不少于2年。

③重型。开始先给予甲泼尼龙500~1 000mg/d冲击,连用3d后改为泼尼松60mg/d口服,待病情明显改善(2~3个月)后减量,每2周减5mg,维持量10mg/d,疗程不少于2年。

应用糖皮质激素时应注意:

①用药应及时、足量,减量勿过快,疗程宜足够长以免复发。

②注意观察激素的副作用,大剂量长期应用要警惕股骨头无菌性坏死。

③为减少副作用,病情稳定后可改为隔日口服。

④适当补充钙剂,维生素D和钾,大剂量应用时予以胃黏膜保护剂。

⑤治疗中如肌无力加重,应注意与激素性肌病相鉴别。

(2)免疫抑制药:目前主张与糖皮质激素联合应用,可提高疗效。

①可选用药物包括MTX、Aza、CTX、CsA及氯喹等。

②轻、中型患者可首选MTX,每周7.5~15mg,口服。

③重症应用激素及MTX无效时可选用霉酚酸酯(骁悉),1.5~2.0/d,口服。

(3)血浆置换:在药物治疗无效或病情危重者可应用。

12.皮肌炎及多发性肌炎的预后如何?

DM及PM的预后与病情严重程度及治疗密切相关。

(1)下列因素预后较好:慢性渐进性、系统性损害较轻;儿童病例;激素治疗及时、剂量恰当及疗程足够长者。一般2~3年后逐渐恢复,部分病例可达缓解,50%儿童病例可以完全缓解。

(2)下列因素预后差:急性发作病例、合并严重的心、肺合并症、肌炎程度严重伴吞咽困难及呼吸肌无力者、合并恶性肿瘤者、CK在严重的DM患者不升高者、伴发重症泛发性血管炎者及治疗延迟或治疗不当者。

(3)死亡原因:合并恶性肿瘤、呼吸道合并症、伴发其他结缔组织病、心血管合并症及感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