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论温化法治疗支气管哮喘

论温化法治疗支气管哮喘

时间:2022-03-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并指出了其治疗原则:“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元代朱丹溪首创哮喘病名,阐明其病机“专主于痰”。故痰是哮喘发病的主要病理因素。故痰加瘀血,结成窠臼,伏于肺窍,遂成哮喘反复发作的病理基础。同时阳虚则温化失司,致气滞血瘀,寒饮内停。外邪引动内饮,则使哮喘发作。肺病日久,久病及肾。肺脏宣降正常则哮喘得平。因此温阳化痰、瘀法当是治疗哮喘的重要法则。

痰、瘀是哮喘发生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病理产物,也是造成临床诸多症状的关键因素。在治疗哮喘中,温(阳)化(痰、瘀)法是非常重要的方法。

(一)痰、瘀伏肺是哮证的夙根

早在《内经》就有关于哮喘病症的记载。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中有“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形象描绘了哮喘发作时的症状。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中指出“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必有伏饮,”从病理上将其归于“痰饮病”中“伏饮”的范畴,初步认识到此病反复发作的基础是痰饮伏于膈上。并指出了其治疗原则:“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所载的具体方药,如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等,仍是现在临床上常用的有效方剂。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提到“肺病令人上气,……致咽喉有声如水鸡声也,……其胸膈痰饮多者,嗽则气动于痰,上搏于咽喉之间,痰气相击,随嗽动息,呼呼有声。”元代朱丹溪首创哮喘病名,阐明其病机“专主于痰”。他在《病因脉治·哮病》曰“哮病之因,痰饮留伏,结成窠臼,潜伏于内,偶有七情之犯饮食之伤,……外有时令之风寒束其肌表,则哮喘之症作矣。”清代李用梓的《证治汇补·哮病》亦明确提出:哮喘发作的病理基础是因为“哮为痰喘之久而常发者,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阻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故痰是哮喘发病的主要病理因素。近代医家根据“久病必瘀”的理论,认为瘀也是哮喘反复发作的一个重要因素。《血证论》曰“盖人身气道,不可阻滞,……内有瘀血,气道阻塞,不得升降而喘”,“须知痰水之壅,由瘀血使然”。瘀血为有形之阴邪,可阻滞脉道或行于脏腑,阻碍气血津液运行,影响任何一脏都会造成水液代谢失常,水湿停聚化为痰水,且瘀血日久,新血难生,可以致虚。瘀血同痰水同为有形阴邪,蛰伏肺膈,遇寒或遇劳等诱因,可阻滞气道,肺失宣降而使哮喘发作。就痰与瘀血的关系来说,痰瘀同源,痰可以酿瘀,瘀亦可化痰水。故痰加瘀血,结成窠臼,伏于肺窍,遂成哮喘反复发作的病理基础。

(二)阳虚是哮喘发病的根本

痰瘀为阴邪,易伤阳气,初则表现为肺为痰困,卫阳郁闭不固,卫外无权,易感外邪,日久可伤及肺阳,更易感邪,尤其是寒邪或某些过敏因素。同时阳虚则温化失司,致气滞血瘀,寒饮内停。外邪引动内饮,则使哮喘发作。正如《内经》所云:“形寒寒饮则伤肺”。肺病日久,久病及肾。肾阳为元阳,是一身阳气之根本。阳气虚衰,尤其是脾肾阳虚,则蒸腾气化失常,气血、津液代谢失调,出现痰饮、瘀血等病理现象。同时肾的纳气功能减退,摄纳无权,则出现动则气喘等现象。故阳虚是哮喘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根本原因。

(三)温化法当是治疗哮喘的重要法则

[冯新格,王丽新.论温化法治疗支气管哮喘.吉林中医药,2003;23(2):12]

由于痰瘀伏肺是哮喘发病的主要病理环节,而阳虚(或兼外寒)是哮喘发病的主要原因,故在治疗上应当温(阳)化(痰、瘀),即执仲景“当以温药和之”之法。温化可以首先培补阳气,阳气足则温煦推动作用正常,痰、瘀得温则行则化,痰瘀得以清化,气血津液才能正常输布运行,脏腑功能恢复正常。肺脏宣降正常则哮喘得平。因此温阳化痰、瘀法当是治疗哮喘的重要法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