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医疫病认识的起源阶段(公元前-前年

中医疫病认识的起源阶段(公元前-前年

时间:2022-03-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医疫病学也起源于这个时代。《内经》是中医学第一部经典著作,关于中医疫病学的记载,也当以《内经》为最早。虽然寥寥数语,却将疫病的传染性、症状相似性、起病急、发展快、治疗棘手等一些特点均进行了较为准确的描述。难能可贵的是,早在二千多年前,中医就把预防隔离作为控制传染病的重要手段明确提了出来。关于疫病的病因病机,《素问·刺法论》于“疠”“疫”之分,则以干支推之,谓天运化“疫”,地运化“疠”。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大动荡、大转折的时代,也是文化上诸子峰起、百家争鸣的时期。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中医学出现了第一次兴盛争鸣,中医学的基础理论、诊治原则,都是在这一时期见诸于文字的。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古代医经一派有7家,经方派有12家,由此可见秦汉以前在医学方面的学派兴起、百家争鸣的盛况。医经派除亡佚的《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外,现有文字传世的中医学第一部古典巨著《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基本上是这一时代的杰出产物,对中医学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中医疫病学也起源于这个时代。《内经》是中医学第一部经典著作,关于中医疫病学的记载,也当以《内经》为最早。《素问·刺法论》云:“帝曰: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疠大至,民善暴死。”虽然寥寥数语,却将疫病的传染性、症状相似性、起病急、发展快、治疗棘手等一些特点均进行了较为准确的描述。难能可贵的是,早在二千多年前,中医就把预防隔离作为控制传染病的重要手段明确提了出来。此外,《素问·刺法论》云:“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天牝从来……”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避其毒气”是强调未病者的预防和自我保护,而强调“正气存内”则与现代医学提出的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的观点不谋而合。

关于疫病的病因病机,《素问·刺法论》于“疠”“疫”之分,则以干支推之,谓天运化“疫”,地运化“疠”。对于“疫”与“疠”,不过上下刚柔之异,故又以火土金水木统之,即所谓“五疫”。而按之实际,则“疠”“疫”均有寒温之别,其流行者“温疠”“温疫”多,而“寒疠”“寒疫”少。《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其病温厉大行,远近咸若”;又云:“其病温厉,皆言温疠”,但未提及“寒疠”,而以“温疠”概“寒疠”。该篇中多次指出,由于“地气迁,气乃大温”“阳乃大化,蛰虫出见”“温病乃作”“其病温厉大行,远近咸若”等,第一次把因气候大热感受温邪而发的热性病明确地指为“温病”,并记述了温病在发病、流行等方面的特点。但必须提到的是,“温疫”“温疠”者,以“疫疠”为病名,言疫之温者、疠之温者,需与其他的“寒疫”“寒疠”作区别,并且可以看出,当时对疫病的认识,非只热性疫病,只不过是热性较多、流传较广而已,这种认识是十分科学的。因为古无“瘟”字,由此可以推测,“温疫”“温疠”之“温”不是病名,《内经》中所提到的“温”多是温热之意,其“温病”指的是热性病。而真正意义上的中医疫病在《内经》中称作“疫”、“疠”或“厉”,和温病是有区别的,但从这一时期开始,有些医家就开始“温”、“瘟”相混了,其不知古虽无“瘟”,而代以“疫”、“疠”,决非“温”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