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神经后支(posterior rami of spinal nerves)自椎间孔处由脊神经分出后,绕上关节突外侧向后走行,至相邻横突间分为内侧支(后内侧支)和外侧支(后外侧支)。颈神经后支分布至项区皮肤和深层肌;胸神经后支分布至胸背区皮肤和深层肌;腰神经后支分布至腰区、臀区的皮肤和深层肌;骶、尾神经后支分布至骶骨背面和臀区皮肤。脊神经后支呈明显的节段性分布,故手术中横断背深肌时,不会引起肌肉瘫痪。
腰神经后支较细,其损伤较为多见,是导致腰腿疼痛的常见原因之一,这主要与该神经行程中所经过的结构有关。腰神经后支分出后,向后走行经骨纤维孔至横突间肌内侧支(也称后内侧支)和外侧支(也称后外侧支)(图2-11)。
图2-11 腰神经后支
1.后内侧支 在下位椎骨上关节突根部的外侧斜向后下,经骨纤维管至椎弓板后面转向下行,分布至背深肌和脊柱的关节突关节等。第5腰神经后内侧支经腰椎下关节突的下方,向内下行。
2.后外侧支 在下位横突背面进入竖脊肌,然后在此肌的不同部位穿胸腰筋膜浅出,斜向外下行。第1~3腰神经的后外侧支参与组成臀上皮神经,跨越髂嵴后部达臀区上部,有时由于外伤等因素,可引起腰腿痛。腰部横突间韧带较发达,呈膜状,内下方有腰神经后支通过。该韧带增生肥厚时,可压迫该神经,是腰腿痛常见的椎管外病因之一。
骨纤维孔:又称腰神经后支骨纤维孔。该孔位于椎间孔的后方,开口向后,与椎间孔的方向垂直。其上外侧界为横突间韧带的内侧缘,下界为下位椎骨横突的上缘,内侧界为下位椎骨上关节突的外侧缘。骨纤维孔的体表投影相当于同序数腰椎棘突外侧下述两点的连线上:上位点在第1腰椎平面后正中线外侧2.3cm,下位点在第5腰椎平面后正中线外侧3.2cm。骨纤维孔内有腰神经后支通过。
骨纤维管:又称腰神经后内侧支骨纤维管。该管位于腰椎乳突与副突间骨沟处,自外上斜向内下,由前、后、上、下四壁构成。前壁为乳突副突间沟,后壁为上关节突副突韧带,上壁为乳突,下壁为副突。管的前、上、下壁为骨质,后壁为韧带,故称为骨纤维管。但有时后壁韧带骨化,则形成完全的骨管。骨纤维管的体表投影在同序数腰椎棘突下外方的两点连线上:上位点在第1腰椎平面后正中线外侧约2.1cm,下位点在第5腰椎平面后正中线外侧约2.5cm。骨纤维管内有腰神经后内侧支通过。
从上述可见,腰神经后支及其分出的后内侧支和后外侧支在各自的行程中,都分别经过骨纤维孔、骨纤维管或穿胸腰筋膜裂隙。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孔、管或裂隙有保护通过其内的血管、神经的作用,但由于孔道细小,周围结构坚韧而缺乏弹性,且腰部活动度大,故在病理情况下,这些孔道会变形、变窄,压迫通过的血管和神经,而导致腰腿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