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治疗方案和诊断证明书

治疗方案和诊断证明书

时间:2022-03-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神经系统为主的症状多在10~20岁出现,并且病程较肝型进展缓慢。然而,当患者表现为肝型症状时,则有可能不出现K-F环。生化检查表现为血清铜和血清铜蓝蛋白显著降低,24h尿铜含量显著升高。诊断有困难的病例可行肝穿刺采取肝组织,测定肝组织铜含量,是肝豆状核变性诊断的金标准。

【临床诊断】

1.是一种常染色体隐形遗传性先天性铜代谢缺陷病。

2.责任基因为ATP7B,位于13q4.3-2号染色体。

3.可能的损伤机制为线粒体内铜沉积介导的自由基和氧化损伤。

4.儿童期常以肝功能衰竭为首发症状(黄疸或门脉高压)。以神经系统为主的症状多在10~20岁出现,并且病程较肝型进展缓慢。最多见的主要症状为构音困难和吞咽困难。也可出现智能障碍和情绪紊乱。

5.常通过角膜出现绿色色素沉着环(K-F环)得以诊断。然而,当患者表现为肝型症状时,则有可能不出现K-F环。

6.实验室检查:血清铜蓝蛋白下降,血清铜增高,尿铜增高。

7.影像学检查仅能提供病变累及神经系统的范围,不能提供定性诊断的依据。

【影像学检查目的与方案】

1.影像学检查目的 了解神经系统受累的范围,监测治疗后的变化。

2.影像学检查方案 CT和MRI为主要影像学方法,MRI更敏感,应首选。

【影像诊断】

1.一般特点

(1)病变主要累及基底神经核。

(2)不同程度的脑白质萎缩。

2.CT表现 平扫表现为双侧基底神经核低密度改变。

3.MRI表现

(1)肝功能衰竭者表现为双侧苍白球、中脑背侧对称性的短T1信号(T1加权像上的高信号改变)。

(2)青少年或年轻成人患者的双侧基底节、中脑背侧、丘脑、大脑脚、小脑上脚和齿状核出现长T1、长T2信号。

(3)常常出现脑白质萎缩,有时可在大脑半球的白质内出现局灶性的长T1、长T2信号,以额叶和颞叶多见。

(4)治疗后出现受累核团体积缩小,T2加权图呈低信号。

(5)未治疗的患者MRS表现为所有的代谢产物均轻度下降,NAA/Ch和NAA/Cr的比值较正常对照组下降,治疗后患者的MRS表现正常。

4.鉴别诊断 肝豆状核变性的CT和MRI表现并无特异性,也可见于其他许多疾病。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及有关生化检查。生化检查表现为血清铜和血清铜蓝蛋白显著降低,24h尿铜含量显著升高。诊断有困难的病例可行肝穿刺采取肝组织,测定肝组织铜含量,是肝豆状核变性诊断的金标准。

【治疗原则】

1.低铜饮食 避免食用动物肝脏、水生贝类、坚果、巧克力、豆类、蘑菇等。

2.药物治疗 青霉胺、曲恩汀、锌盐、四硫钼酸铵。

3.其他 多巴胺、肝移植。

【临床演变和复查】

早期治疗,能避免严重的不可逆的损伤,无症状者治疗可预防组织损伤的发生。MRI复查可观察治疗的疗效。

【病例】

男,19岁。构音困难,吞咽困难1年余。角膜有K-F环,血清铜增高,尿铜增高。轴位T1WI(图3-7A)示双侧壳核、苍白球和丘脑腹外侧核区对称性低信号区,双侧尾状核头部轻度萎缩,侧脑室前角扩大。T2WI(图3-7B)显示双侧尾状核头部、壳核、苍白球、丘脑腹外侧核、中脑前部(大脑脚)和导水管周围对称性高信号区。临床最后诊断:肝豆状核变性。

图3-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