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 莱姆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1975年在美国康涅狄格州Lyme镇发现该病而命名。该病分布广泛,美国、欧洲大多数国家、俄罗斯、日本、澳洲和非洲均发现本病。我国自1985年首次报道,目前经流行病学调查及病原学证实23个省(市、区)存在Lyme病自然疫源地。
【病因及发病机制】 本病的病原体伯氏疏螺旋体。伯氏疏螺旋体以蜱等作为虫媒传递,感染人和动物,但被感染的蜱咬后不一定患病。蜱幼虫叮咬人体后,伯氏疏螺旋体侵入皮肤并在局部孵育(Ⅰ期),多数在局部皮肤播散,形成慢性游走性红斑,此期最易从受损皮肤培养出螺旋体;数日至数周内(Ⅱ期),螺旋体经淋巴管进入淋巴结,或经血液播散到各个器官,通过循环免疫复合物的形成而致血管损伤,引起心肌、视网膜、肌肉、骨骼、滑膜、脾、肝、脑膜和大脑病变。
【病理】 本病主要侵犯皮肤、神经系统、心脏、肾小管和关节。血管周围可见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及内膜增厚,并与螺旋体同时存在。
【临床表现】 本病的病程可分为三期。
第一期:在蜱叮咬后3~32d,以皮肤损害、出现游走性红斑为特征。还可有头痛、肌痛、颈强直及罕见的面神经瘫痪,常在3~4周后症状消失。
第二期:从皮疹发生后数周开始,以神经症状为主,有时发生神经症状前可无皮疹或可识别的蜱叮咬史及痕迹。可出现急性无菌性脑膜炎,表现头痛、颈强直等脑膜刺激征,半数病人有轻微精神行为改变,如注意力不集中、易怒、情绪不稳定、记忆和睡眠障碍等;多个和单个神经根常被累及,表现剧烈根痛或肢体乏力,可伴有脑脊液淋巴细胞数增多,也可发生多发性神经炎和多数单神经炎;脑神经则以面神经最易受累,出现两侧面部同时或先后的麻痹。
第三期:以带有HLA-DR2抗原的病人中出现慢性关节炎为特征,常出现在原发感染后数月。少数病人有慢性脑脊髓病表现,特别是记忆障碍和识别功能异常,也可出现视神经和括约肌功能异常。
【辅助检查】
1.血常规 急性期周围血中白细胞增多。
2.脑脊液 常规检查可见淋巴细胞增多,甚至可高达数万,平均100× 106/L,蛋白质轻度增高,糖正常,偶有降低;病程4~5周后可见脑脊液中IgG指数升高及脑脊液IgG寡克隆带,提示鞘内免疫球蛋白的合成。
3.病原体检查 可从患者血液、脑脊液、皮肤分离培养伯氏疏螺旋体,但因操作复杂而不能用做常规诊断。
4.免疫学检查 用ELISA法可迅速检出脑脊液及血清中伯氏疏螺旋体特异性IgM和IgG抗体,感染后3~4周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6~8周达峰,随后下降,4~6个月恢复正常;IgG抗体在6~8周升高,4~6个月达峰,常在数年内仍可测到。亦可采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适用于病程较短、血清检测阴性的患者,多可检出伯氏疏螺旋体抗体,随着病程延长,抗体反应增强,Westernblot反应区带增加。酶联免疫斑点(ELISPOT)试验可检测血清及脑脊液中抗伯氏疏螺旋体IgG抗体分泌细胞。
5.脑电图 多数显示正常。
6.影像学检查 头颅CT和MRI多数显示正常,但慢性期CT及MRI可显示脑部的多灶性病变及脑室周围白质损害,类似于脑脊髓炎的MRI征象。
【诊断】 主要依据流行病学资料和典型临床表现,即有蜱、蚊虫叮咬以及叮咬后发生皮肤红斑的病史,并在其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以及血清和脑脊液的免疫学检测结果给予诊断。
【鉴别诊断】 莱姆病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无菌性脑膜炎、多发性硬化、心肌炎、关节炎等表现类似,早期症状缺乏特异性,临床医生加强对本病的认识极为重要。
【治疗】 伯氏疏螺旋体对四环素、氨苄青霉素和头孢曲松高度敏感,对苯唑青霉素和氯霉素中度敏感,对氨基糖苷类、环丙沙星和利福平不敏感。
1.早期Lyme病治疗可用四环素等治疗。①四环素:250mg口服,每日4次,10~30d;②强力霉素:100mg口服,每日2次,10~30d为1个疗程;③阿莫西林:500mg口服,每日4次,10~30d为1个疗程;④甲红霉素:250mg口服,每日3次,10~30d为1个疗程。
2.有神经症状的病人应给予三代头孢菌素治疗,常用头孢曲松钠或头孢呋辛钠。①头孢曲松钠:成人每日1~2g,分1~2次静脉注射;儿童每日20~80mg/kg,分1~2次注射给药。②头孢呋辛钠:成人每次0.75~1.5g,静脉注射,每日3~4次,重症病人每日用量可达9g,儿童每日50~100mg/kg,分2~3次注射,疗程为2~3周;对慢性病人和病情较重者可适当延长治疗时间,必要时可连续治疗数月。
3.螺旋体外膜蛋白A(OspA)制备成的疫苗能保护人群免受螺旋体感染,有效率约为80%,一般需要接种3次。12岁以下的小孩禁用。
【预后】 及时诊断和治疗,预后较好。约10%的患者转变为严重的慢性病变(Ⅲ期),残留部分神经功能,治疗效果不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