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MD)是多系统受累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发病机制不清,近年来认为,是因包括骨骼肌膜、红细胞膜、晶状体膜和血管膜等广泛的膜异常所致。除表现多组肌群萎缩和肌强直外,还有晶状体、皮肤、心脏、内分泌及生殖系统等多系统损害。
【分类】
1.先天性肌强直病 又称汤姆森(Thomsen)病。
2.萎缩性肌强直 又称营养不良性肌强直。
3.先天性副肌强直 又称欧伦堡(Eulenburg)病。
【原因】
此为遗传性疾病,致病基因位于19q13.3,该病外显率为100%。
【诊断依据】
1.病史 有头面部肌肉、胸锁乳突肌和四肢远端肌萎缩,以及肌无力与肌强直史。
2.临床表现 肌强直的特征是骨骼肌主动收缩后需较长时间方能放松,经多次动作后症状好转。头面部肌肉、胸锁乳突肌和四肢远端表现肌萎缩、肌无力,体检时出现肌强直,叩击处出现肌球。
3.辅助检查 肌电图的典型肌强直放电,DNA分析出现异常的CTG重复,即可诊断。MD表现为骨骼肌收缩后不能立即松弛,肌强直时肌电图出现连续高频后放电现象。
【鉴别诊断】
1.先天性肌强直 发病早,肌强直广泛,无阵发性肌无力。不伴白内障、前额脱发,性腺萎缩与智力衰退等。
2.肌营养不良症 发病年龄晚,肌强直较局限,肌萎缩与肌无力明显。无阵发性肌无力,常伴白内障、前额脱发、性腺萎缩与智力减退。
3.先天性副肌强直 发病早,肌强直局限。有阵发性肌无力,寒冷刺激能立即引发肌强直。
【肌营养不良症的处理】
1.加强呼吸管理 因呼吸肌和咽喉肌无力且常累及呼吸,而反复发生吸入性肺炎。镇静安定药宜减量应用,气管导管应保留至术后呼吸完全满意时方拔除。
2.防止肌强直 给予氯琥珀胆碱、寒冷刺激及叩击,可诱发肌强直发作,因此不宜用氯琥珀胆碱。注意保暖,避免冷刺激。局部静脉麻醉可能有助于减弱或终止肌强直。如为广泛的肌强直发作,可用普鲁卡因、奎宁、苯妥英钠和泼尼松等膜稳定药治疗。
3.注意 应防止因心脏传导系统异常,所引起的血流动力学紊乱。
4.麻醉方法 宜选用小剂量硫喷妥钠诱导,吸入麻醉药维持麻醉。对阿片类药、巴比妥类及苯二氮类药等十分敏感,易发生呼吸抑制。对非去极化肌松药虽反应正常,仍以不用为好。如确需应用,宜选用作用时间较短的阿曲库铵和维库溴铵等。术后待呼吸自动恢复,不用新斯的明拮抗。
【先天性肌强直的处理】
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外显率高,男女均可受累。少数患者可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麻醉中治疗及处理,同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
【先天性副肌强直的处理】
参见肌营养不良症的处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