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第四节术后发热

第四节术后发热

时间:2022-03-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术后发热是围手术期最常见的现象,一般体温升高幅度在1.0℃左右。术后肺不张、肺栓塞、肺炎,异物残留体腔引起的感染,以及输血输液引发败血症等。④门脉高压脾切除后的不明发热,与术后免疫功能低下和肝功能障碍有关。肺炎主要有呼吸道症状,X线检查可明确诊断。3.手术后并发症 各种吻合口瘘,如尿瘘、肠瘘、胆瘘、支气管胸膜瘘与脑脊液鼻漏等,根据临床表现及引流物性质可明确诊断。手术后发热,查明其发热原因极为重要。

术后发热是围手术期最常见的现象,一般体温升高幅度在1.0℃左右。如果体温升高幅度过大,或接近正常后再度发热,或发热持续不退,则应寻找原因并及时处理。

【分类】

术后发热分为感染性发热与非感染性发热两类。

【原因】

1.感染 如伤口感染、肺部感染、腹腔手术后残余脓肿、留置导尿管引起的尿道炎,以及静脉内留置导管引起的静脉炎甚至脓血症。术后肺不张、肺栓塞、肺炎,异物残留体腔引起的感染,以及输血输液引发败血症等。

2.组织损伤 组织损伤、坏死物质吸收及热原释放引起的发热。

3.手术并发症 各种吻合口瘘,如尿瘘、肠瘘、胆瘘、支气管胸膜瘘等引起的化学性炎症或合并感染,均可引起高热不退。

4.脱水 手术中失血、失液或术后补液不足,也可引起脱水热。

5.变态反应 如输血反应和药物热。

6.内分泌或代谢异常 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肾上腺皮质危象,代谢异常(手术诱发的血卟啉病),均可引起术后发热(本章第一节和第三节)。

7.中枢性发热 神经外科手术后,体温调节中枢损伤或功能紊乱,常引起中枢性高热。

8.特殊手术 包括:①心包切开综合征可致发热,与手术中心包内残留血液、脂肪或组织碎屑有关。由于手术者重视术中清理心包积血,近年来此综合征已明显减少。②器官移植后发热,如急性排异反应和移植物抗宿主反应。③围生期溶血-肝功能损害-血小板减少综合征。④门脉高压脾切除后的不明发热,与术后免疫功能低下和肝功能障碍有关。

9.二重感染 患者长时间、大剂量应用广谱抗生素后,易引起二重感染而致发热。

【诊断依据】

手术后患者其体温高于37.5℃,即可诊为术后发热。

【鉴别诊断】

1.感染

(1)术野感染:感染性发热多发生于术后3~6d,表现为体温正常后再次升高,或高热持续不退。有感染的局部症状,如腹膜炎体征、尿道流脓、伤口脓性分泌物等。

(2)肺部感染:术后肺不张和肺炎是常见的并发症,小区域的肺不张一般无明显症状与体征。急性大面积肺不张,可突发气急、咳嗽、发绀以及急性循环功能障碍。肺炎主要有呼吸道症状,X线检查可明确诊断。危险因素包括①围手术期未控制的呼吸道感染;②有吸烟史;③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或其他慢性肺部疾病;④全身麻醉后;⑤长期卧床患者。

(3)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因严重创伤或感染而引发,其诊断标准为①核心体温>38.0℃或<36.0℃;②心率>90/min;③呼吸急促>20/min或过度通气致PaCO2<4.3kPa(32mmHg);④白细胞计数>12×109/L或<4×109/L,或未成熟白细胞>10%。凡具备上述2项(或以上),即可诊为SIRS。

2.组织损伤 组织损伤引起的“吸收热”多于术后24h内发生,一般不超过38.0℃,发热时间多在2~4d内且症状较轻。术后肺栓塞和心肌梗死也可有发热,根据临床表现容易诊断(第9章、第20章)。

3.手术后并发症 各种吻合口瘘,如尿瘘、肠瘘、胆瘘、支气管胸膜瘘与脑脊液鼻漏等,根据临床表现及引流物性质可明确诊断。

4.脱水热 术中大量液体丢失、术后大量出汗或体液外引流而未及时补充,均可引起脱水热,表现为皮肤干燥、少尿、尿色变深、尿比重增加。

5.输血、输液和药物反应 输血输液反应参见本章第一节。化疗药物如博来霉素、平阳霉素等均可引起发热,发生率30%左右。一般体温达38~39℃,严重者可达40℃。应用细胞因子、胸腺素、干扰素等,也可引起发热。

6.内分泌或代谢异常 参见本章第一节。

7.神经外科手术后发热 体温中枢损伤可引起中枢性发热,特点为高热或超高热且呈稽留热型,但皮肤温度增高不明显、无汗、脉搏不快或增速不明显。结合病史并排除感染,容易诊断。

8.特殊手术后发热

(1)心包切开综合征:①心包手术后2周左右,出现发热、胸痛、咳嗽、气短、肌肉痛、关节痛等症状;②可有心包摩擦音、胸膜摩擦音或呈心包积液、胸腔积液;③心电图呈心率增快及低电压等心包炎改变;④白细胞增加、异形淋巴细胞增加、血沉增快,有时血清A/G比倒置,可检出血清冷凝集素;⑤心包液、胸腔液培养无细菌生长,并排除肺部感染、尿路感染、肺栓塞。

(2)器官移植后发热:急性排异反应一般在移植后数天到2周出现,80%~90%发生于移植后1个月内,往往在几周至术后1年内多次重复出现。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在急性排异反应中发挥主要作用。主要症状包括:①突然发生寒战、高热;②移植物肿大并引起局部胀痛;③一般情况变差,移植器官功能减退。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容易诊断。

(3)移植物抗宿主反应:骨髓移植后由于移植物存在免疫潜能细胞,与组织不相容的受体发生免疫反应所致,表现为发热、贫血、皮疹、头发脱落、脾大、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及腹泻等。

(4)围生期溶血-肝功能损害-血小板减少综合征:1954年,Pritchard报道子痫孕妇呈溶血、肝功能损害和血小板减少为特征的综合征,1982年命名为HELLP综合征。本病发病机制不清,发生于先兆子痫或子痫患者。1/3发生于产后,大部分发生于产后48h内。

(5)门脉高压脾切除后发热:与术后免疫功能低下和肝功能障碍相关。

9.二重感染 有长期大剂量应用广谱抗生素史,且诱发真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念珠菌舌炎、口炎、假膜性结肠炎等,可伴发热。除万古霉素外,几乎所有抗生素均可引起本病,尤以克林霉素、氨苄西林更易发生。将其分泌物(痰)、尿或便进行镜检或培养,可证实诊断。

【病因治疗】

手术后发热,查明其发热原因极为重要。如为术野或肺部感染,应加强抗感染治疗;如为手术并发症,则应根据并发症的性质确定处理方案和时机。输血输液反应所致者,应停止输血输液。

【对症处理】

无论诊断明确与否,凡体温>39℃均应采用物理降温。一般不轻易使用激素或退热药物,以免延误诊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