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术后患者体温检测

术后患者体温检测

时间:2023-03-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护士应向病人耐心解释疾病的有关知识及进行移植的必要性,介绍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介绍现代肝移植的成就,邀请其他器官移植的病人及恢复期的肝移植病人与其交谈,增强治疗信心,使病人处于接受手术治疗的最佳心理状态。将病人四肢固定于床边,立即对病人的生命体征和脏器功能进行全面评估。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每日更换伤口及引流管周围敷料,特别是对T管的护理尤为重要。深褐色胆汁可能提示有供肝的缺血性损伤或坏死。

【术前护理】

1.心理支持 移植受体均是身临绝境,不移植他人器官不能存活的病人,他们对器官移植的基本知识,医师的医疗技术及移植后的生命质量、生活前景等缺乏客观认识,因此既有绝处逢生的希望,又有严重的焦虑、恐惧、抑郁心理。护士应向病人耐心解释疾病的有关知识及进行移植的必要性,介绍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介绍现代肝移植的成就,邀请其他器官移植的病人及恢复期的肝移植病人与其交谈,增强治疗信心,使病人处于接受手术治疗的最佳心理状态。

2.检查化验 配合完善各项检查化验。

3.一般支持疗法 给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高维生素饮食,如有贫血应术前输血及血浆,使血红蛋白达10g/L,总蛋白>60g/L。

4.肠道准备 术前3d进半流质饮食,术前1d进流质饮食,口服肠道抗生素,术前晚清洁灌肠,禁食、禁饮水(不禁药)。

5.皮肤准备 手术前日常规准备皮肤(颈部至大腿1/3,两侧至腋后线)沐浴后用皮肤消毒剂周身擦洗1次。在皮肤皱褶处涂制霉菌素软膏,观察皮肤有无破损,有无毛囊炎,必要时取标本做细菌培养,术日晨再用皮肤消毒剂周身擦洗1次,换上消毒衣裤。

6.术前用药 术前1d静滴抗生素,术后3d静滴或肌注维生素K,术前予6~8h环磷酰胺2mg/kg静滴,术前2h甲泼尼龙10mg/kg,10min内静注。

7.备血 备血10 000ml,(其中新鲜5 000ml),2个单位血小板、2个单位新鲜血浆和各种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

8.准备 插胃管、尿管,带抗生素、环磷酰胺、甲泼尼龙、影像学资料入手术室。

9.房间准备 房间应为较大、宽敞的单人房间,室内备足一切用物,避免人员频繁出入,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房间内用甲醛熏2h后开窗通风,紫外线照射,更换消毒被服。

10.药品准备 包括各种液体,葡萄糖注射液、葡萄糖盐水注射液、平衡盐注射液,护肝、止血、能量合剂,纠酸、镇静以及免疫抑制药等。

11.抢救设备的准备 包括呼吸机,多功能生命监测仪,备吸氧、吸痰用各种导管,雾化吸入器等。

【术后监护】

1.接患者入监护病房 一般进行以下的连续监测:心电图监测、动脉血压监测、中心静脉压监测、肺动脉压监测、呼吸频率监测、经皮氧饱和度监测和中心体温监测。护理人员首先安排好床位平卧,迅速连接各种管道并妥善固定。将病人四肢固定于床边,立即对病人的生命体征和脏器功能进行全面评估。

2.生命体征的监测 神志的观察:一般肝移植术后1~4h患者清醒,如长时间不清醒则考虑有并发症发生。一般是术中低血压,脑缺氧时间长,脑水肿或因凝血机制紊乱致颅内出血或者是移植肝失活血氨上升等原因所致。因此,术后应准确记录患者清醒时间,密切观察神志变化。

(1)体温的观察:肝移植患者因手术时间长,大量输血,经低温灌洗的供肝移植于腹腔后,体温会逐渐下降,体表或体内温度可低于35℃,甚至33℃。术后1d内15~30min测体温一次,如体温下降或不升则应给予复温护理:室温保持在28℃,床单位使用电热毯,待体温上升后停止使用,输入的液体加热并保持恒温37℃。术后体温如超过37.5℃,应考虑是否有排异反应或病原微生物感染。在排除急性排异反应的前提下,加大或加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

(2)呼吸的监测:因手术的影响,加之术后免疫抑制药的应用,术后患者易发生肺不张、肺内感染、反应性胸腔积液等合并症,应尽早拔除气管插管,恢复自主呼吸,维护呼吸功能。尽可能早期拔除胃管,保证呼吸道通畅。术后严密观察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度、气道内压、潮气量、监测血氧饱和度、血气分析以及咳嗽咳痰情况,如有异常应考虑有无肺不张、胸腔积液等并发症,并给予充足的氧气吸入,如吸氧氧流量为2~3L/min,而血氧饱和度不能维持在95%以上者,应注意上述各种情况的发生。鼓励病人行深呼吸、有效咳嗽,定时翻身、拍背、雾化吸入,以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和促进肺泡充盈扩张。注意观察有无肺水肿及胸腔积液的发生,每日拍X线胸片,动态掌握呼吸道的病理生理状况。如有胸腔引流管,应注意引流液的性状、颜色及量,观察水柱波动情况。

(3)循环的监测:术后严密监测心率、血压、肺动脉压、肺动脉楔压、心排血量的变化,监测中心静脉压以及每小时尿量等。早期维持尿量在200ml/h左右,以后维持在100ml/h左右,根据血压、肺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尿量等维持体液及酸碱平衡,保持轻度高血压、低CVP,以利肾脏灌注和肝静脉回流,严格控制采血量,最大限度减少失血量。

3.凝血功能的监测 肝移植术中经历了“无肝期”,供肝经受低温灌注和保存的损伤,肝功能尚未完全恢复,凝血功能紊乱。因此,术后在监测DIC、PT、INR及血常规的同时,应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量、性状,防止腹腔内出血;注意尿色的变化,以防膀胱出血;注意全身皮肤黏膜有无淤血斑、出血点,尽量减少动静脉穿刺;注意神志变化和肢体活动情况,以防颅内出血。定时进行凝血功能监测。

4.管道的监护 肝移植术后管道特别多,管理好各导管是护理肝移植病人的重要环节之一。一般放置气管插管、胃管、腹腔引流管三根、T管、留置导尿管、漂浮导管、动脉测压管等,应保持各管道的通畅,各引流管应注明标记、妥善固定,每日更换引流袋。严密观察、记录各引流管的量和性状,按医嘱采集标本送检。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每日更换伤口及引流管周围敷料,特别是对T管的护理尤为重要。T管是反映排斥反应的窗口,应防止脱落或引流管扭曲或引流物堵塞等原因影响胆汁引流,延误诊断及观察治疗效果。正常胆汁为较清的金黄色液体,放置时间过长可变为深绿色。深褐色胆汁可能提示有供肝的缺血性损伤或坏死。胆汁量锐减、色淡而稀薄,常提示有移植肝的排异。术后T管内无胆汁预示T管阻塞、肝动脉血栓或原发性肝无功能的可能。T管造影一般在术后7d以后进行,造影前后预防性地应用抗生素。因患者大多数有低蛋白血症,加上皮质激素的应用,故T管窦道的愈合时间较长。T管拔除一般在术后的3~6个月。

5.注意卧位 手术后早期移植肝与膈面等组织未形成紧密粘连,体位改变可能造成肝脏移位,从而影响肝脏的血液循环。术后24h取平卧位,血压平稳后可取轻度斜坡卧位。将床头抬高30°,术后1周坐起不超过45°为宜,术后10d左右可下床活动。

6.输液的护理 肝移植术后使用药物种类较多,在使用方法、时间及剂量等方面应严格按医嘱执行。一般术后补充葡萄糖注射液、葡萄糖盐水注射液2 500ml左右,再加上止血、护肝、抗生素、纠酸以及免疫抑制药均需在24h内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可同时建立2~3条通路,也可充分利用三通管,各条通道按所需要量调节速度,切不可过快,以免导致心衰、肺水肿发生。液体过多时,可减少抗生素和止血药的稀释液也可采取直接静脉推注或应用微量注射泵,来减少液体量。药物的稀释方法有别于其他病人,常以5%葡萄糖溶液稀释药物,注意配伍禁忌。

7.饮食护理 术后肛门尚未排气时应该禁食,排气后可进流质、半流质饮食及软食,一般采用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高维生素和低脂饮食。因为肝具有管理各种营养素的代谢作用,当肝功能尚未恢复时,各类营养素的消化、储存及代谢都要受影响。因此,在护理肝移植患者时,要根据这些特点在膳食中增加保护性因素,保持肝的正常功能和再生能力,减少脂肪代谢,减轻肝的负担。

【并发症监护】

1.排斥反应 肝移植虽然排斥反应少,但一旦发生很难逆转。急性排斥反应多发生在移植术后1个月内,首次排异反应多在移植后5~10d出现。主要表现为肝区胀痛、畏寒、发热、自觉不适、乏力、纳差、黄疸及血胆红素和肝酶系急剧上升。最直接且反应最快的是胆汁量锐减,稀薄而色淡。慢性排斥反应表现为易疲乏、胆红素增高、AST升至200~300U/L。排斥反应常先出现临床症状,其后才出现客观指标。因此须严密观察,及时发现和处理,每小时记录胆汁的色、量、透明度及引流袋内有无絮状物,每日监测生化全套,观察有无黄疸及腹水。

2.感染 移植术后感染是死亡的主要原因。主要有细菌、病毒及真菌感染,其原因与免疫抑制药、广谱抗生素的应用及手术时间的长短等有关,常见有切口、肺部、泌尿道、腹腔、胆道、皮肤黏膜等感染。预防感染的措施有:

(1)注意消毒隔离:将患者安置于消毒的单人房间内,室温保持20℃左右,相对湿度60%~70%,房间每8h紫外线照射一次,每天用含氯消毒液拖地2次,拖把专用。病室每周做1~2次空气培养。隔离期根据病人的细菌学培养、血象及免疫抑制药的应用情况,一般为2~4周,隔离期内应严格控制人员进出,病室所需物品应在严格消毒后方可递入。

(2)严格无菌操作:进行任何操作及接触病人均应戴手套、口罩,穿隔离衣,保持各导管清洁无菌和引流通畅,保持伤口干燥,定时行引流液、胆汁、血、痰、尿培养及药敏,观察有无感染征象。

(3)做好皮肤黏膜的护理:保持床铺平整清洁,保持病人皮肤黏膜清洁干燥,使病人做到六洁(口腔、皮肤、会阴、头发、手、足)。术后1周内用75%乙醇擦洗头部每天1次;会阴肛门处用0.25%稀碘仿冲洗,1天4次;眼睛用1%氯霉素滴眼液,每2h1次;鼻腔内用1%过氧化氢清洗每日4次;用达克宁霜涂全身皮肤皱褶处(如颈部、腋窝、腹股沟、会阴、肛门、指缝和趾缝),每日4次。术后1周内,每2h翻身1次,用50%酒精或红花乙醇按摩受压处,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预防压疮。

(4)加强口腔护理:每次进餐后用硼酸漱口液和4%苏打水交替行口腔护理;经常观察口腔内有无白斑、溃疡,每天行咽拭子培养,发现真菌可用生理盐水50ml和制霉菌素50万U在进餐前后行口腔护理。为预防真菌感染,手术后第一天开始常规给予制霉菌素50万U和蜂蜜水10ml及温开水10ml,由胃管注入,3/d。

3.术后出血 以腹腔内或胃肠道出血为常见,病死率较高,多与手术止血困难、患者有消化性溃疡术后大剂量应用类固醇有关。应注意观察腹腔引流量及性质,常规检查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及时给予凝血因子和其他血液制品,必要时手术止血。

4.肝动脉血栓形成 与血管吻合不佳有关。临床表现为大片肝坏死的征象如发热、败血症休克、血清转氨酶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应注意观察,早期发现可施行紧急再血管化术,必要时行再移植手术。

(张庆云 刘化侠 王 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