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回肠末端黏膜呈绒毛状

回肠末端黏膜呈绒毛状

时间:2023-03-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结肠内镜是诊断慢性末端回肠炎的主要手段,插入末端回肠成功率在98%以上,可直视下观察病变,对该病的早期识别、病变特征的判断、病变范围及严重程度的估计较为准确,且可取活检。本病病变多在回肠末端10~20cm以内,可见回盲瓣持续开放,末端回肠黏膜可有充血、水肿、糜烂、出血、浅表溃疡、淋巴滤泡呈息肉样增生或黏膜萎缩,可进行内镜下分型,并可进行黏膜活检检查。就目前的状态而言,结肠内镜检查仍是诊断本病的首选方法。

结肠内镜是诊断慢性末端回肠炎的主要手段,插入末端回肠成功率在98%以上,可直视下观察病变,对该病的早期识别、病变特征的判断、病变范围及严重程度的估计较为准确,且可取活检。

正常回肠末端内镜下表现:正常回肠黏膜呈现淡红色、光滑、湿润,未注气或少注气时,黏膜下血管网模糊不清或隐约可见;大量充气时,血管网极易透见。回肠黏膜微绒毛分布均匀,外观较十二指肠微绒毛短而粗,较稀疏。放大结肠镜下可见回肠黏膜微绒毛呈柱状、叶状或杵指状。正常回肠黏膜可见环形皱襞,但较稀少,不如十二指肠降部明显,且越接近回盲瓣,环形皱襞越平坦,至回肠远端1/3处消失。淋巴滤泡为米颗大小的半球形隆起,散在分布于回肠黏膜上,以青年人最发达,数目较多,以后随年龄增加而渐萎缩减少,老年人则难于见到。

慢性末端回肠炎内镜下主要表现为黏膜的充血、水肿、糜烂、出血、浅表溃疡、淋巴滤泡呈息肉样增生或黏膜萎缩等。慢性末端回肠炎三型的内镜下改变各有特点:慢性浅表型回肠炎,此型最常见,约占56.8%,绒毛结构均匀,内镜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脆性增加,部分患者可见回肠蠕动增强。慢性增殖型回肠炎,较常见,约占30%,绒毛分布不均匀,黏膜粗糙呈颗粒状,散在小结节,部分患者有炎性息肉。慢性萎缩型回肠炎,此型少见,绒毛稀疏分布不均匀,黏膜变薄,色泽变淡,呈灰红色至灰白色,少量注气可见血管网。本病病变多在回肠末端10~20cm以内,可见回盲瓣持续开放,末端回肠黏膜可有充血、水肿、糜烂、出血、浅表溃疡、淋巴滤泡呈息肉样增生或黏膜萎缩,可进行内镜下分型,并可进行黏膜活检检查。根据内镜下改变及病理学特征多能与克罗恩病、肠结核、溃疡性结肠炎所致的倒灌性回肠炎、肠淋巴瘤等进行鉴别。就目前的状态而言,结肠内镜检查仍是诊断本病的首选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