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灌肠疗法的现状及未来

灌肠疗法的现状及未来

时间:2022-03-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灌肠疗法是临床工作中常用的诊断治疗技术,在临床工作中被广泛应用。②灌肠疗法适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操作简便,无创伤,患者乐意接受。④药物在直结肠吸收比口服为快,有些灌肠疗法可用于急危重症的抢救和治疗。药物灌肠疗法,显示出百花争艳的势头。药物灌肠疗法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药物灌肠作用部位,直肠和结肠的生理特点及其吸收途径以及作用机制还需深入研究,以便进一步指导临床应用。

灌肠疗法是临床工作中常用的诊断治疗技术,在临床工作中被广泛应用。灌肠给药对多种疾病均有较好的疗效,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其理由是①药物灌肠疗法体现了上病下取的治疗思想,亦是内病外治及通法的延伸。②灌肠疗法适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操作简便,无创伤,患者乐意接受。③对不能吞服的病员,如昏迷、呕吐和口服药物有困难的患者,尤适合此法给药。④药物在直结肠吸收比口服为快,有些灌肠疗法可用于急危重症的抢救和治疗。⑤对结肠、盆腔疾病、男科疾病等的治疗可发挥药物的直接接触、渗透和吸收作用,从而产生其他疗法不可替代的疗效。⑥利用肠道黏膜的通透性,某些药物的吸附作用,特别适用于没有透析条件下抢救肾功能衰竭的病人。⑦灌肠疗法容易掌握,药源易得,价格低廉。总之,灌肠疗法应用范围广泛,见效快,疗效可靠,无明显不良反应,是值得推广的一种治疗方法。

灌肠疗法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灌肠疗法效果,并影响到患者病情的诊断和治疗,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灌肠法从各个方面又赋予了新的内容。

直肠滴注法是20世纪80年代开展起来的一种改进的保留灌肠方法,是对传统外治疗法的一种改革和创新。直肠滴注法是由保留灌肠法发展而来的,直肠滴注使药液与肠道黏膜充分接触,更易于吸收,更适用于老人、儿童及体弱的患者。

结肠透析是以结肠黏膜为透析膜,避免了血液透析膜所致炎性因子(如白介素-Ⅰ)进入血液产生肾毒性,更利于残余肾功能的保存,这对一些可逆性肾衰竭患者具有重要意义。结肠透析不需要特殊仪器设备,而且操作简单,不良反应小,无创伤,价格便宜,特别适合基层医院、农村、家庭、自然灾害等无条件开展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治疗时,患者病情不支持透析和肾移植治疗的情况下使用。结肠透析治疗方法的不断改进和完善,为慢性肾衰竭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其最终将为探索较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更经济、更有效的肾替代治疗提供新的启示。在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透析及肾移植尚不普及的国情下,结肠透析疗法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微型灌肠剂是近20年来出现的新剂型,在中药的直肠给药中得到应用。它弥补了灌肠液使用体积过大、使用不便的缺点。有人以羚羊角、地龙、茵陈等制成羚龙清热微型灌肠剂(含生药3g/ml),用于小儿热盛抽搐、惊厥为主的各种热性病,具有起效快、作用强、持续时间长、有明显量效关系的特点。

吸收促进剂旨在加强药物在直肠内的吸收速度和程度。常用的类型有表面活性剂、甾体抗炎药、脂肪酸类等。吸收促进剂的研究和开发,重点是根据其种类、与药物的配伍关系,筛选出最安全、最有效的吸收促进剂。

药物灌肠疗法,显示出百花争艳的势头。不仅药物品种剧增,所治疗的疾病种类,愈加广泛和多样。同时,药物灌肠与其他疗法联合应用,在临床上已取得了可喜的疗效。灌肠器具也趋于系列化、标准化,以利于推广应用。

随着药物灌肠治疗学的发展,灌肠护理、灌肠心理,灌肠保健等相关理论与实践也有了长足的发展。药物灌肠疗法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对内、外、妇、儿等各科急、慢性、重症、疑难杂病,疗效颇佳。

目前药物灌肠治疗在临床上应用多根据医师的经验而定,特别是对中药剂型还缺乏完整而系统的研究,灌肠药物剂量的多少、保留时间的长短、灌肠管插入的深度、有效成分分子的大小及其亲水和亲脂性对吸收的影响、灌肠液的渗透压、pH、促进吸收剂的加入等因素对直肠吸收的影响等,都是需进一步研究的课题。目前的灌肠药物多为中药煎剂或中成药稀释液,随制随用,除个别是栓剂外,尚缺乏规范化的中成药制剂和肛注专用器具,影响了药物灌肠治疗的普及和推广。药物灌肠作用部位,直肠和结肠的生理特点及其吸收途径以及作用机制还需深入研究,以便进一步指导临床应用。

目前灌肠治疗操作无统一规范,灌肠器具改良种类繁多,治疗效果的评价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在临床上尚未进行大规模循证医学研究,实验研究亦是很大的空白,对不良反应的临床及实验研究亦缺如。有刺激性的药物对肠黏膜的影响,苦寒性药物对肠胃功能的影响都尚未见到报道。这些情况都不利于灌肠治疗学的发展。相信随着临床医学、药物学和其他边缘学科的发展,随着对灌肠治疗学的深入研究,此疗法必将更加广泛地应用到临床医疗上,为广大患者的医疗保健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胡伯虎,王文京,尹伯钧,等.大肠肛门病治疗学.北京: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1-8

[2]柴中元.说古道今话灌肠.新疆中医药,1994;1:49-50

[3]杨 健,江 涛.B超引导低压灌肠诊断小儿肠套叠.中国综合临床,2001;17(6):481-482

[4]费 军,张朝利,李学彪,等.螺旋CT泛影葡胺灌肠对结肠癌的诊断价值.放射学实践,2003;19(2):113-114

[5]马 莉,唐建元.直肠给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中医研究,2002;15(1):58-60

[6]孙英哲,左竹林.灌肠术.中国临床医生,2002;30(7):57-58

[7]何文英,何文君.药物保留灌肠临床体会.杭州科技,1997;4:26-27

[8]王娟娟.简易灌肠法.齐鲁护理杂志,2002;8(6):475-476

[9]丛淑娟,齐宝琴,宋瑞香.改良法保留灌肠临床应用体会.山东医药,2000;40(21):20

[10]王 英,方 敏,张红丽,等.灌肠技术改进应用体会.实用中医药杂志,2003;19(12):664

[11]Rainer H Muler,Geldebrand.胡晋红译.现代给药系统的理论和实践.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2]王爱武.开发中药灌肠剂应用的探讨.中成药,1994;4:40

[13]幸良诠,李年春.中医肠道给药的研究和展望.中医药信息,1987;1:7

[14]俞 虹.中药灌肠法在儿科临床应用近况.中国民间疗法,1998;3:92

[15]李世英.药物保留灌肠应用概述.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3(12):792-793

[16]冯伟如.药物保留灌肠在临床中的应用.护士进修杂志,1997;12(2):6-8

[17]贾传春.中药灌肠剂治疗急症的临床应用.中国中医急症,1995;4(3):138-139

[18]张美花.保留灌肠的护理研究进展护理研究.2003;17(9B):1061-1062

[19]王立新.近10年来中药直肠滴注临床应用概况.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8(2):13-16

[20]王菩生,陈嘉兴,张 秦,等.中药直肠滴注法临床应用概况.北京中医,2001:56-57

[21]林荣慧.中药保留灌肠临床应用近况.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1997;19(1):146-147

[22]李世英.药物保留灌肠在临床中的应用进展.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1;3(3):234-235

[23]许建中.中药灌肠在临床上的应用.中国民间疗法,1999;3:47-48

[24]王章阳,高振同,刘松青,等.中药直肠给药概况.解放军药学学报,2000;16(1):29-3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