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黄芪建中汤

黄芪建中汤

时间:2022-03-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 黄芪建中汤主治脾胃虚寒证以气虚为主,方中用黄芪大枣益气补虚,用桂枝生姜辛散升举,治疗脘腹疼痛因劳累加重者最为适宜。随访2年,月经恢复正常。根据气短乏力辨为气虚不固,以此选用黄芪建中汤温补脾胃使脾气统血于脉中,加党参益气固摄,白术健脾益气,棕榈收敛固涩止血,山茱萸温涩固精止血,阿胶补血止血。

【歌诀】 

小建中汤加黄芪,脾胃虚弱用之良,

虚劳里急诸不足,温补脾胃气血养。

【方药】 桂枝去皮,三两(9g),甘草炙,二两(6g),芍药六两(18g),生姜切,三两(9g),大枣擘,十二枚,胶饴一升(70ml),黄芪一两半(4.5g)。

【用法】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气短、胸满者,加生姜;腹满者,去枣,加茯苓一两半;及疗肺虚损不足,补气,加半夏三两。

【功效】 补中益气,温养气血。

【学用导读】 黄芪建中汤主治脾胃虚寒证以气虚为主,方中用黄芪大枣益气补虚,用桂枝生姜辛散升举,治疗脘腹疼痛因劳累加重者最为适宜。

【中医辨证】

1.脾胃虚寒证,以气虚为主者 胃脘或腹隐隐作痛或急痛,喜温喜按,疼痛因劳累加重,饮食不振,四肢无力,倦怠,或自汗,或盗汗,或身重,或手足不仁,面色萎黄,大便溏,舌淡,苔薄白,脉弱。

2.用方思路 本方是主治脾胃虚寒证的基础方,以治疗心肺气虚证为临床扩大应用。

3.病变证机 脾虚不运,胃虚不纳,寒气乘虚肆虐中气,以致脾胃虚寒。

4.审证要点 脘腹疼痛喜按、体倦乏力、气短、舌质淡、苔薄白、脉浮或弱。

5.随证加减用药 若气短、胸满因于寒气充斥、壅滞气机运行者,加大生姜用量,以散寒和中;若腹满因于湿邪阻滞,当去大枣之壅涩,加茯苓,以健脾渗湿使湿有所去;若肺气不足者,加茯苓,健脾益肺,即培土生金;若湿邪阻滞中气,中气因湿而生成不足者,加半夏,以燥湿理脾和胃以达补气之效。

【西医辨病】 本方可用于治疗西医临床中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胃黏膜脱垂、胃大部切除后倾倒综合征、胃轻瘫综合征、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慢性肝炎、乙肝等。只要符合其主治病变证机,也可加减运用,辅助治疗如室性早搏、心肌缺血、带下症、崩漏等。

【医案助读】 吴某,女,39岁。1年前原因不明月经先后无定期,经量多,常常1月2至,有时数月淋漓不止,几经妇科检查均未发现异常病理变化,曾诊断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服用止血药虽有治疗作用但未能取得远期治疗效果。刻诊:月经量多,色淡质稀,气短乏力,腰酸腿软,饮食不佳,舌淡,苔薄白,脉虚弱。辨为脾虚不固证。方用黄芪建中汤加减:桂枝10g,炙甘草6g,白芍18g,生姜10g,大枣12枚,黄芪10g,党参15g,白术15g,棕榈15g,山茱萸15g,阿胶(烊化冲服)10g。6剂,1日1剂,水煎2次,合并,分3次服。二诊:子宫出血减少,腰酸腿软有好转。续服前方20余剂,子宫出血被控制。随访2年,月经恢复正常。

诊治提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是由于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障碍所引起的病证,经检查虽没有全身及生殖系统器质病变,但欲取得预期治疗效果则比较难。根据气短乏力辨为气虚不固,以此选用黄芪建中汤温补脾胃使脾气统血于脉中,加党参益气固摄,白术健脾益气,棕榈收敛固涩止血,山茱萸温涩固精止血,阿胶补血止血。方药相互为用,以温补脾胃、固涩止血。

【方证研究】 脾胃虚弱,脉络失养而拘急,则脘腹隐隐作痛或急痛;寒得温则行,故喜温喜按;因劳伤气,故疼痛因劳而加重;胃气虚而不降,则饮食不振;气虚不得温养,则四肢无力、倦怠或身重;气虚不能固护,则自汗或盗汗;气虚不能温煦于外,则手足不仁;气血虚不能上荣于面,则面色萎黄;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则大便溏;舌淡,苔薄白,脉弱,均为脾胃虚弱之征。其治当补中益气,温养气血。方中黄芪补益脾胃,建立中气,益气生血;胶饴补益脾胃,生化气血,缓急止痛;白芍养血补血,缓急止痛;桂枝温阳化气,辛散升举;生姜温暖脾胃;大枣、甘草补益脾胃,和合中气。

现代药理学研究:本方具有抑制肠胃运动、抑制胃酸分泌、促进胃溃疡愈合、改善胃黏膜、抗炎、抗病毒、提高机体免疫能力等作用。

【使用禁忌】 脾胃湿热证慎用本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