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柴胡桂枝干姜汤加黄芪附子医案

柴胡桂枝干姜汤加黄芪附子医案

时间:2023-03-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 张仲景设桂枝加附子汤是主治太阳中风证与阳虚证相兼,但从临床应用中发现,桂枝加附子汤对治疗心阳虚证具有非常显著而可靠的治疗作用。给予桂枝加附子汤温补心阳,加红参益气补虚,薤白通阳宽胸,川芎行气理血止痛,冰片开窍行气止痛。

【歌诀】 

桂枝汤中加附子,主治心阳虚弱证,

心悸胸闷或胸满,若有表虚亦奏功。

【方药】 桂枝去皮,三两(9g),芍药三两(9g),甘草炙,二两(6g),生姜切,三两(9g),大枣擘,十二枚,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5g)。

【用法】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功效】 温补心阳。

【学用导读】 张仲景设桂枝加附子汤是主治太阳中风证与阳虚证相兼,但从临床应用中发现,桂枝加附子汤对治疗心阳虚证具有非常显著而可靠的治疗作用。

【中医辨证】

1.心阳虚证 心悸,或怔忡,或烦躁,手足不温,汗出,胸闷或胸满,气短,口淡不渴,舌质淡,苔薄白,脉弱。

2.用方思路 本方既是主治心阳虚证的基础方,又是治疗太阳中风证与阳虚证相兼(发热,恶风寒,汗出,心烦,小便数,脚挛急,舌淡,脉浮大无力)的基础方,以治疗阳虚自汗证(自汗出,或恶风寒,或手足不温,少气,脉弱)为临床扩大应用。

3.病变证机 心阳虚弱,寒气内盛,心神不得所藏,以致心阳虚证。

4.审证要点 心悸、胸闷、手足不温、舌质淡、苔薄白、脉弱或迟。

5.随证加减用药 若气虚者,加人参、黄芪,以益气温阳;若营血虚者,加当归、白芍,以和营补血;若胸闷者,加香附、薤白,以开胸理气;若胸痛者,加郁金、川芎,以活血行血。

【西医辨病】 本方可用于治疗西医临床中的肠胃型感冒、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心律失常、心绞痛、心肌梗死、室性早搏等。只要符合其主治病变证机,也可加减运用,辅助治疗如溃疡性结肠炎、神经性皮炎等。

【医案助读】 梁某,男,50岁。3年前出现心痛,胸闷,经心电图、B超等检查,诊断为心肌缺血、肥厚性非梗阻性心肌病,近因心痛加重而前来诊治。刻诊:心痛,胸闷,气短乏力,汗出,手足不温,舌淡,苔薄,脉浮弱。辨为心阳虚证。方用桂枝加附子汤加味: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6g,生姜10g,大枣12枚,附子5g,红参10g,薤白24g,川芎15g,冰片3g(冲服)。6剂,1日1剂,水煎2次,分3次服。二诊:胸闷心痛减轻。续服前方30余剂,诸证悉除。随访1年,未再复发。

诊治提示:根据心痛胸闷辨病变部位在心,再根据手足不温与汗出辨为阳气虚弱,以此而辨为心阳虚证。给予桂枝加附子汤温补心阳,加红参益气补虚,薤白通阳宽胸,川芎行气理血止痛,冰片开窍行气止痛。方药相互为用,以奏温补心阳之效。

【方证研究】 心阳虚弱而不能守护神明,则心悸,或怔忡;心神不能内守而躁动,则烦躁;阳虚不能温煦,则手足不温;心胸阳气虚弱,宗气因之郁滞不畅,则胸闷或胸满;气虚不得温养,则气短;舌淡苔薄,脉弱,均为心阳虚之征。其治当温补心阳,调和心气。方中桂枝解肌散寒,通达阳气;芍药益营助卫;附子温里壮阳;生姜解表散寒,调和营卫;甘草、大枣益气助阳,和调内外。

方药配伍特点:温阳药与益气药相配,以治阳虚;补血药与益气药相配,气血互相化生。

现代药理学研究:本方具有抗心肌缺血、改善微循环、增强机体免疫能力、保护胃黏膜、解热、抗炎等作用。

【使用禁忌】 心阴虚证、心热证慎用本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