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细脉(小脉)

细脉(小脉)

时间:2022-03-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细脉又称小脉,脉细如线,但应指明显。《素问·脉要精微论》曰:“细则气少。”细脉多见于阳虚之证,如脾肾虚寒之泄利,肺胃阳气不足之冷嗽,但细数主阴虚有热,则又当别论。现代研究认为,心搏出量减少,周围血管收缩,血管弹性阻力增加,脉压降低可出现此脉象。

1.脉象

细脉小,如细丝,应指显,无绝期。

[释文]

细脉又称小脉,脉细如线,但应指明显。《诊家正眼》说:“细之为义,小也,状如细线”。滑伯仁之《诊家枢要》曰:“细,微眇也,指下寻之,往来微细如线。”李时珍说:“细直如线,若丝线之应指。”

2.主病

大为实,细主虚,气血衰,劳损期。

腰肾冷,见泄利,肺胃寒,诸阳虚。

春夏逆,年少希,秋冬见,老弱宜。

[释文]

(1)主病:细为虚证主脉。凡气血两虚、体虚劳损,皆现细脉。《素问·脉要精微论》曰:“细则气少。”《素问·玉机真脏论》载:“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为五虚。”细脉多见于阳虚之证,如脾肾虚寒之泄利,肺胃阳气不足之冷嗽,但细数主阴虚有热,则又当别论。

(2)正常脉:细脉应秋冬季节之正常脉。秋冬季节万物潜藏,脉现细缓。当春夏阳气升发蒸腾之季见之为逆。再从人体年龄上说,年少或壮年者不多见,而老弱者脉细为相对正常者。

(3)相兼脉主病:细数为有热邪;细紧为有寒邪;沉细为湿痹;细弱为盗汗;细微为冷利;细弦为肝虚;细涩为血虚。

细脉又称小脉,脉细如线,但应指明显。

(4)脉理:营血亏虚不能充盈脉道,气不足则无力鼓动血液运行,故脉体细小而软弱无力。诚如滑伯仁《诊家枢要》所述:“往来如线,盖血冷气虚,不足以充故也,为原气不足。”戴启宗《脉学刊误》说:“血液减少,脉所以细也。”现代研究认为,心搏出量减少,周围血管收缩,血管弹性阻力增加,脉压降低可出现此脉象。

3.脉因证治

(1)阳虚血弱,外受寒邪:四肢为诸阳之本,阳虚四末失其温养,以致手足厥寒,脉细欲绝,乃血虚而经脉受寒,血脉不利也。成无已云:“手足厥寒者,阳气外虚,不温四末;脉细欲绝者,阴血内弱,脉行不利。”相当于冻疮、寒冷性血管炎一类疾病。方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之当归四逆汤治之。药用桂枝汤去生姜、倍大枣,加当归、细辛、通草而成。当归苦辛甘温、补血和血,与芍药合而补血虚;桂枝辛甘而温,温经散寒,与细辛合而除内外之寒;甘草、大枣甘温益气健脾,既助归芍补血,又助桂、辛通阳;更加通草通经脉,使阴血充,客寒除,阳气振,经脉通。

(2)诸虚劳损:五劳七伤,气血亏损,可见盗汗、乏力、心悸、气短、遗精、吐衄等,多见细弱无力的脉象。如《金匮要略》载:“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善盗汗也。”治虚劳可用养心汤。药用人参、黄芪、甘草五味补益心气;肉桂温阳,以“少火生气”;当归、川芎补血以养心;气虚不运多夹痰湿,故以半夏、茯苓以祛痰除湿;加酸枣仁、柏子仁、茯神、远志安神定悸。

(3)溏泄冷利:中焦虚寒,下元虚冷,症见下利稀溏,腹痛喜按,不欲饮食、舌淡苔白、脉细弱无力。《脉经》载:“尺脉细微,溏泄下冷利。”《诊家枢要》曰:“元气不足,乏力无精,内外俱冷,痿弱洞泄。”治当温中以祛寒,补气以健脾,助运化而复升降,则诸证自愈。方用附子理中汤。药用大辛大热之附子、干姜温肾而祛里寒;人参大补元气,助运化而正升降;白术健脾燥温;炙甘草益气和中。

(4)阳虚冷嗽:脾胃阳虚,水气上泛,咳嗽反复发作,痰涎清稀、头眩心悸、畏寒肢冷、或兼小便不利、苔白润、脉细滑。方用温阳散寒、化气行水之真武汤治之。药用附子温肾祛寒;茯苓、白术健脾利水,导水气下行;生姜温散水气;芍药与附子同用,能入阴和阳。

久病之人,面红,心烦,口渴喜饮,汗多,脉象却细弱无力,证似阴虚火旺,实属气阴两虚。既不能单纯作阴虚论治,更不能用一派苦寒泻火之剂,应重用甘温益气之品,使气阴渐复,逐步调治而愈。如不察脉象,但见阴虚火旺之象,便轻率地用滋阴泻火之剂,则气愈虚而阴更难复。非但无功,反而有过,可不慎诸!——著名中医学家·周仲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