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组成】 生黄芪30g,太子参、炒白术、炒白芍、当归、细木通、泽泻、川牛膝、防己各10g,丹参20g。
【随症加减】 兼受风邪,伴下肢游走性疼痛,苔薄白,脉浮者,加威灵仙、防风各10g;偏于阳虚,形寒肢冷,脉沉弱者,加炮附子5g,干姜10g;湿邪留滞,患肢酸困麻木,苔黄腻,脉濡滑者,加薏苡仁30g,苍术10g;湿热下注,小便黄赤,脉滑数者,去黄芪,加黄柏、知母、牡丹皮各10g。
【治疗方法】 每日1剂,煎服2次。服药1月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 益气消肿。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78例,经口服益气消肿汤治疗1个疗程后,78例全部有效。其中46例为优(患肢肿胀消失,肤色正常,行走后无肿胀),30例为良(患肢肿胀消失,肤色接近正常,行走后稍有肿胀),2例为可(患肢肿胀基本消失,肤色光亮,但久行后肿胀仍要加重)。
治验:冯某某,男,62岁。左侧股骨粗隆间骨折。经清创、切开复位、手术内固定等处理后,手术切口愈合拆线,骨折处愈合良好,但左下肢足跗至膝以上肿胀明显,晨轻夕重,按之凹陷不起,皮肤颜色光亮、温度降低,肿胀持续6周未能消退,行走后肿胀加重,肢体酸重。患者平素畏寒肢冷,腰脊酸痛,舌胖大、苔白腻,脉沉细。证属外伤后阳气受损,寒湿留滞,治拟益气温阳,除湿消肿。益气消肿汤加味,处方:生黄芪30g,炮附子5g,太子参、干姜、炒白术、炒白芍、当归、细木通、泽泻、川牛膝、防己各10g,丹参、炒杜仲各20g。每日1剂,水煎温服。服药1个月后,下肢肿胀消退,腰酸亦失,行走等活动自如。
【经验心得】 中老年下肢骨折术后肿胀为临床常见症。由于患者肢体长期内外固定,卧床休息,活动减少,使局部血管、淋巴管弹性减低,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阻塞,导致下肢血液、淋巴液回流障碍,从而出现下肢水肿。中医学认为本病外伤术后,本身正气损伤,加上长时间卧床,久卧伤气,正气虚弱,脾失健运,运化失司,易生水湿;气虚卫阳不足,易受风寒之邪来袭;风寒之邪与湿浊留滞于肌肤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成肿胀。故治拟益气补中,利水消肿,除湿化瘀。基本方中生黄芪、太子参益气补中,炒白术健脾除湿,细木通、防己、泽泻利水消肿,炒白芍、当归、丹参、川牛膝养血和营,化瘀下行。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消肿之功。
【方剂出处】 殳跃飞,等.益气消肿汤治疗中老年下肢骨折后期肿胀78例.浙江中医杂志,2001;(9):47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