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养生食疗,保民健康

养生食疗,保民健康

时间:2022-03-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世医得效方》第二十卷的总标题为“孙真人养生书”,基本上是原文引用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有关养生的论述。危氏摘引孙思邈关于养生的论述,借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孙思邈认为养生中最重要的是“养性”,即“善”。认为应当注意饮水卫生。其二,饮食方面。认为饮酒不可过量,饮酒之后要注意一些禁忌。其五,大小便问题。其六,情绪要保持稳定。这些正好与前面的养生“十二少”相对应。

《世医得效方》第二十卷的总标题为“孙真人养生书”,基本上是原文引用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有关养生的论述。有“养性序”、“道林养性”、“居处法”、“按摩法”、“调气法”、“服食法”、“黄帝杂忌法”、“房中补益法”八篇,其中“养性序”一篇文字与孙思邈原文有出入。危氏摘引孙思邈关于养生的论述,借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孙思邈认为养生中最重要的是“养性”,即“善”。

危氏在“养性序”中说:“性既自善,内外百病自然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提出“养性者,不但饵药餐霞,其在兼于百行,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德行不充,虽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文中还分别引用“老子”、“嵇康”、“岐伯”、“仲长统”、“抱朴子”、“皇甫隆令”这些名人关于养生的论述,并附以作者的理解。

危氏引用孙思邈“道林养性”一篇论述养性的具体内容,认为“养性之道,莫久行、久立、久坐、久卧、久视、久听。盖以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坐伤肉,久行伤筋也。勿汲汲于所欲,勿悁悁(悁悁:忧闷貌)于怀忿恨,皆折寿命”。并提出养生“十二少”:“常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二少者,养性之都契(都契:要义,要领)也。多思则神殆,多念则神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乏,多笑则脏伤,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理,多恶则憔悴无欢”。上述观点正好符合老子“过犹不及”的观点,做任何事情都应该适可而止,这是养生的基本原则。篇中概括为以下八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饮水问题。“凡遇山水坞中出泉者,不可久居,常食作瘿病。又深阴地冷,水不可饮,必作痎疟”。认为应当注意饮水卫生。

其二,饮食方面。特别提出饮酒问题,“又饮酒不欲使多,多则速吐之为佳,勿令至醉,即终身百病皆除。久饮酒者,腑脏积毒致令蒸筋,伤神损寿。醉不可以当风卧,不可令人扇凉,皆即得病也。醉不可露卧湿地,当风取凉。凡人醉不可强食,或发痈疽,或发喑,或生疮。醉饱不可以走车马及跳踯。醉不可接房,醉饱交接,小者面憔咳嗽,大者伤绝脏脉损命”。认为饮酒不可过量,饮酒之后要注意一些禁忌。“又食上不得语,语而食者常患胸背痛。亦不用寝卧多言笑,寝不得语言者,言五脏如钟磬,不悬则不可发声……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则难消也。常欲令如饱中饥,饥中饱耳。凡饱则伤肺,饥则伤气,咸则伤筋,酸则伤骨。故后学淡食,但当熟嚼,使米脂入腹,勿使酒脂入肠。人之当食,须去烦恼(暴数为烦,侵触为恼),如食五味,必不得暴嗔,多令人神惊,夜梦邪怪。每食不用重(重:多)肉,喜(喜:易)生百病,常须少食肉,多食饭,及少菹菜,并勿食生菜、生米、小豆、陈臭物,勿饮浊酒,食面使塞气孔。勿食生肉,伤胃。一切肉惟须煮烂,停冷食之,食毕当漱口数过,令人牙齿不败,口香。热食讫,令冷酢浆漱口者,令人口气常臭,作齿病。又诸热食咸物后,不得食冷酢浆水,喜失声成尸咽。风热食汗出,勿当风,发痉疼痛,令人目涩多睡。每食讫,以手摩面及腹,令津液通流。食毕当行步踌躇,计使中数里来,行毕使人以粉摩腹上数百遍,则食易消,大益人,令人能饮食,无百病,然后所修为真快也。饱食即卧,乃生百病,不消或积聚。饱食仰卧,成气痞,作头昏。寒热来者,寒未解,食热食,成刺风。人不得夜食。又云:夜勿过醉饱,食勿精思,为劳苦事,有损余。虚损人,常须忌……每十日一食葵,葵滑所以通五脏壅气。又是菜之主,不用合心食之”。这些论述正好与现代少食多餐、荤素搭配、营养均衡等观点相契合。

其三,穿着方面。“凡人旦起着衣,反者便着之吉,衣光者三振之曰,殃去,吉。湿衣、汗衣皆不可久着,令人发疮及风瘙。大汗能易衣佳,不易者急洗之,不尔令人小便不利。凡大汗勿遍脱衣,喜得偏风半身不遂。春天不可薄衣,令人伤寒霍乱,食不消,头痛。脱着既时,须调处”。强调夏天要保持衣着的干爽,冬天应注意衣着的保暖。

其四,睡眠方面。“凡人卧,春夏向东,秋冬向西,头勿北卧,及墙北亦勿安床。凡欲眠,勿歌咏,不祥。睡起下床,先须左足。卧勿当舍脊下。卧讫勿留灯,令魂魄六神不安,多愁怨。人头边勿安火炉,日久引火气,头重目赤及鼻干。夜卧当耳勿有孔,吹入即耳聋。夏不欲露面,致令人面皮厚,喜成癣,或作面风。冬夜勿覆头,得长寿。凡人眠勿以脚上悬高处,久成肾水及损尻。足冷人每见十步直墙,勿顺墙面,风利吹人发癫。及体重人汗勿跂床悬脚,久成血痹,两足背腰疼,又不得昼眠,令人失气。卧勿大语,损人气力。暮卧常习闭口,口开,即失气,且邪恶从口入,久而成消渴及失血色。屈膝侧卧,益人气力,胜正偃仰,按孔子不尸卧,故曰睡不厌踧(踧:音dí,平坦貌),觉不厌舒。凡人尸睡则有鬼痛魔邪。凡眠,先卧心后卧眼。”要想有好的睡眠质量,一方面要注意创造宜人的卧室环境,一方面还要在睡前做好相应的心理调适。

其五,大小便问题。“凡人饥,欲坐小便,若饱则立小便,慎之无病。又忍尿不便,膝冷成痹。忍大便不出,成气痔。小便勿努,令两足及膝冷。大便不用呼气及强努,令人腰瘠自涩,宜任之佳”。认为应该保持大小便的通畅,强忍住大小便不出对于养生是极为不利的。

其六,情绪要保持稳定。“常须运心于物平等,如觉偏颇,寻(寻:随即)改正之”。无论贫富,都要心情平静,勿以贫富易志改性。“识达道理,似不能言。有大功德,勿自矜伐。美乐勿离手,善言勿离口,乱想勿经(经:过)心。常以深心至诚恭敬于物,慎勿诈善以悦于人。终身为善,人所嫌勿得起恨……至于居处,不得绮靡华丽,令人贪婪无厌,乃患害之源。但令雅素净洁,无风雨暑湿为佳。衣服器械,勿用珍玉金宝,增长过失,使人烦恼根深。厨膳勿用脯肉(脯肉:干肉),常令俭约为佳,然后行作鹅王步,语作含钟声,眠作狮子卧。每日自咏歌云:美食须熟嚼,生食不粗吞。问我居止处,大宅总(总:皆,都)林村。胎息守五脏,气至骨成仙。”这些正好与前面的养生“十二少”相对应。

其七,气功导引法。“仍于每旦初起,面向午,展两手于膝上,心眼观气上入顶,下达涌泉,旦旦如此,名曰迎气。常以鼻引气,口吐气,小微吐之,不得开口,复欲得气少出入气多。每欲食送气入腹,每欲食气为主人也”。这些气功导引方法可以作为养生保健的参考。

其八,最后强调顺应自然。“故善摄生者,无犯日月之忌,无失岁时之和。须知一日之忌,暮无饮食;一月之忌,晦无大醉;一岁之忌,暮无远行;终身之忌,暮无燃烛行房,暮常护气也。凡气冬至起于涌泉,十一月至膝,十二月至股,正月至腰,名三阳成。二月至膊,三月至项,四月至顶,纯阳用事之月也。每冬至日,于北壁下厚堆草而卧,云受元气。每八月一日以后,即微火暖足,勿令下冷无生意,常欲使气在下,不欲泄于上。春冻未泮(泮:解),衣欲下厚上薄。养阳收阴,继世长生;养阴收阳,祸则灭门。故云,冬时天气闭,血气伏藏,人不可作劳出汗,发泄阳气,有损于人也。又云,冬日冻脑,春秋脑足俱冻,此圣人之常法也。春欲晏(晏:晚)卧早起,夏及秋欲侵(侵:接近)夜乃卧早起,冬欲早卧而晏起,皆益人。虽云早起,莫在鸡鸣前,晏起莫在日出后,凡冬月忽有大热之时,夏日忽有大凉之时,皆勿受之。人有患天行时气者,皆由犯此也,即须调气息使寒热平和,即免患也”。对“天人合一”的追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以上论述正反映了人们在养生保健方面对顺应自然、顺应天地的追求。这与《内经》所说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一致的。

“居处法”一篇中的内容涉及家中起居、沐浴、常备药、自我保健等。如日常起居,“凡人居止之室,心须周密,勿令有细隙,致有风气得入。小觉有风,勿强忍,久坐必须急急避之,久居不觉,使人中风……是以大须周密,无得轻之,慎焉慎焉”。“凡居家不必数沐浴,若沐浴必须密室,不得大热,亦不得大冷……勿当风,勿湿萦髻,勿湿头卧……饥忌浴,饱忌沐……新汗解,勿冷水洗浴,损心包不能复”。居家备药,“凡人居家及远行,随身常有热艾一升,备急丸、辟鬼丸药、生肌药、甘湿药、疔肿药、水银、大黄、芒硝、甘草、干姜、桂心、蜀椒,不能更蓄馀药,此等常不可缺及。一两卷备急药方,并带辟毒蛇、蜂、蝎等药随身”。居家保健,“凡人自觉十日以上康健,即须灸三数穴,以泄风气。每用必须调气补泻,按摩导引为佳。勿以康健便为常然,须常安不忘危,预防诸病也。灸法常须避人神。凡畜手力细累,春秋皆须与转泻药一度,则不中天行时气也”。“凡居家常戒约内外长幼,不快即须早道,勿使隐忍以为无苦,过时不知,便为重病,遂成不救。小有不好,即按摩挼擦,令百节通利,泄其邪气。凡人无问有事无事,常须日别蹋脊背四肢一度,头项苦令热蹋,即风气时行不能着人。此大要妙不可具论”。

“按摩法”详细论述了“天竺国按摩”和“老子按摩法”,二法均可达到活动全身的目的,舒筋活络,促进全身气血的运行。其中说道:“天竺国按摩,此是婆罗门法”,当时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通,从中可见一斑。

“调气法”中主要讲述气功导引之法:“心无烦,形勿极,而兼之以导引行气不已,亦可得长年,千岁不死。凡人不可无思,当以渐遣除之。彭祖曰:和神导气之道,当得密室闭户,安床暖席,枕高二寸半,正身偃卧,瞑目闭气于胸膈中,以鸿毛着鼻上而不动,经三百息,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心无所思,如此寒暑不能侵,蜂虿不能毒,寿三百六十岁,此邻于真人也……常出入天地日月、山川河海、人畜草木,一切万物体中代谢往来无一时休息,一进一退,如昼夜之更迭,如海水之潮汐,是天地消息之道也。面向午,展两手于脚膝上,徐徐按擦肢节,口吐浊气,鼻引清气(凡吐者出故气,亦名死气。吞者取新气,亦名生气。故老子经云:玄牝之门,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言口鼻天地之门,可以出纳阴阳死生之气也)”。

调气的注意事项:“凡调气之法,夜半后日中前,气生得调,日中后夜半前,气死不得调,调气之时则仰卧,床铺厚软,枕高下共身平,舒手展脚,两手握大拇指节,去身四五寸,两脚相去四五寸,数数叩齿,饮玉浆。引气从鼻入腹,足则停止。有力更取,久住气闷,从口细细吐出尽远。鼻细细引入,出气一准前法。闭口以心中数数,令耳不闻,恐有误乱,兼以手下筹,能至千则去仙不远矣。若天阴雾,恶风猛寒,勿取气也,但闭之”。

另外,调气不仅可以防病,还可以治病。“若患寒热及患痈疽,不问日中,疾患未发前一食间即调,如其不得好瘥,明日依式更调之”;“若患心冷病气即呼出,若热病即吹出,若肺病则嘘出,若肝病则呵出,若脾病则唏出,若肾病则呬出,夜半后八十一,鸡鸣七十二,平旦六十一,日出五十四,辰时四十五,巳时三十六。欲作此法,先左右导引三百六十遍”;“病有四种,一冷痹,二气疾,三邪风,四热毒。若有患者,安心调气,此法无有不瘥也”。

在“服食法”一篇中,认为应顺应自然,提倡四时养生,服食应遵循一定的次序。“论曰:凡人春服小续命汤五剂,及诸补散各一剂。夏大热,则服肾沥汤三剂。秋服黄芪等丸一两剂。冬服药酒两三剂。立春日则止。此法终身常尔,则百病不生矣。俗人见浅,但知钩吻之杀人,不信黄精之益寿;但识五谷之疗饥,不知百药之济命;但解施泄以生育,不知固秘以颐养,故有服饵方焉。郗愔曰:夫欲服食,当寻性理所宜,审冷暖之适,不可见彼得力,我便服之。初御药,皆先草木,次石,是为将药(将药:服药)之大较(大较:大要)也。所谓精粗相代,阶粗以至精者也。夫人从少至长,体习五谷,卒不可一朝顿遗之。凡服药物,为益迟微,即无充饥之验。然积年不已,方能骨髓填实,五谷居然而自断。今人多望朝夕之效,求目下之应,腑脏未充,便欲绝粒,谷气如除,药未有用,又将御女,形神与俗无别,以此致弊,胡不怪哉?服饵大体皆有次第,不知其术者,非止交有所损,卒亦不得其力。故服饵大法,必先去三虫,三虫既去,次服草药,好得药力,次服木药,好得力讫,次服石药,依此次第乃得遂其药性,庶可安稳,可以延龄矣”。文中还分列方药以及一些药物的种植、采摘等,所列方药多为保健强身或治病之良方,且多附有详细的炮制与服用方法。

“房中补益法”是有关性保健的内容。文中强调过性生活时应当注意的事项:“凡人气力自有盛而过人者,亦不可抑忍久而不泄,致生痈疽”;“人有所怒,血气未定,因以交合,令人发痈疽。又不可忍小便交合,使人淋茎中痛,面失血色,及远行疲乏来入房,为五劳虚损,少子。妇人月事未绝而与交合,令人成病得白驳(白驳:指肤色驳杂)也”;“交会者当避丙丁日,及弦望晦朔,大风、大雨、大雾、大寒、大暑、大雷电、大霹雳,天地晦冥,日月薄蚀,虹霓地动,则损人神,不吉。损男有倍,令女得病,有子必癫痴顽愚、喑哑聋聩、挛跛盲眇,多病短寿,不孝不仁。又避日月星辰,火光之下,神庙佛寺之中,井栏圊厕之侧,冢墓尸柩之旁,皆所不可。夫交合如法,则有积德,大智善人降托胎中,仍令性行调顺,所作和合,家道日隆,祥瑞竞集。若不如法,则有薄福愚痴恶人来托胎中,仍令父母性行凶险,所作不成,家道日否(否:音pǐ,坏,恶),殃咎屡至,虽生成长,家国灭亡”。“所以善摄生者,凡觉阳事辄盛,必谨而抑之,不可纵心竭意以自贼也。若一度制得,则一度火灭,一度增油。若不能制,纵情施泻,即是膏火将灭,更去其油,可不深自防。所患人少年时不知道,知道亦不能信行之,至老乃知道便以晚矣,病难养也”。因此,适当的性生活是有益于养生的。“或曰:年未六十,当闭精守一为可尔否?曰:不然。男子不可无女,女不可无男。无女则意动,意动则神劳,神劳则损寿,若念真正无可思者,则大佳长生也。然而万无一有,强抑郁闭之,难持易失,使人漏精尿浊,以致鬼交之病,损一而当百也”。60岁以后,如果身体状况和条件允许,还可以有适量的性生活,但应注意降低频率。

总之,卷第二十“孙真人养生书”中涉及人类生活中饮食起居的方方面面,但归根结底是“养性”,使人类的生活顺应自然、顺应天地,达到“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人的寿命自然会得到延长,生活质量也自然会得到提高,人类也自然会得到延续,这才是养生的真正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