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历史悠久的过去

历史悠久的过去

时间:2022-03-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晋朝时,皇甫谧撰成了我国针灸史上第一部体系完整的针灸专著《针灸甲乙经》,确立了349个腧穴的位置、主治、操作,对后世针灸发展影响巨大。以后遂深入钻研针灸医学,终于在前人的基础上,著成了针灸史上的不朽著作《针灸甲乙经》。这一时期灸法最为盛行。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是继《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之后针灸的又一次总结,在针灸学上占有重要地位,被翻译成英、法、德、日等多国文字,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根据考古发掘和文献考证,针灸萌芽于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古代原始社会的人们,生活条件恶劣,加之常与野兽搏斗,一旦患病,除祈祷鬼神外,往往本能地用手或石片抚摩或捶击患者体表某一部位,使病楚减轻。在新石器时代出现了最早的针刺工具“砭石”,是一种经磨制而成的尖状小石器,最初用来刺破脓疡,进而作为刺络放血之用。《山海经》记载有:“有石如玉,可以为箴。”这是远古人类以砭石代针治病的佐证。1963年内蒙古多伦旗头道洼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一根磨削的石针,据鉴定为针刺的原始工具。而灸法起源更早,自从人类学会用火后,当身体某一部位发生病痛时,受到火的烘烤而感到舒适或缓解,故认识到灸熨可以用来治疗,继而从各种树枝施灸发展到艾灸。

晋朝时,皇甫谧撰成了我国针灸史上第一部体系完整的针灸专著《针灸甲乙经》,确立了349个腧穴的位置、主治、操作,对后世针灸发展影响巨大。

战国、秦至西汉,随着铁器的推广应用,金属医针逐步取代了砭石,这时出现了九种不同形状和用途的金属医针,称为“九针”。金属针具小巧锋利,针刺痛苦小,效果好,扩大了针刺的医疗实践范围。这一时期出现的《黄帝内经》,特别是其中的《灵枢经》,较为完整地论述了经络腧穴理论、刺灸方法和临床治疗,对针灸医学作了比较系统的总结,奠定了针灸学的基本理论。

从东汉到两晋、南北朝,针灸临床医学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有很多著名医家。比如华佗,他的针术已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当时曹操患“头风病”,其病势剧烈,说痛就痛,先后找过不少名医,都不能治好他的病。后来闻听华佗医术精绝,遂请华佗为其治疗,每当曹操头风病一发作,华佗就给他扎针,随治随愈。晋朝时,还有一个著名针灸医家皇甫谧,撰成了我国针灸史上第一部体系完整的针灸专著《针灸甲乙经》,确立了349个腧穴的位置、主治、操作,对后世针灸发展影响巨大。他起初并不懂针灸,但是患卒中后,用了许多药物都没有治好自己的病,于是发奋努力学习针灸知识,用针终于使自己站了起来。以后遂深入钻研针灸医学,终于在前人的基础上,著成了针灸史上的不朽著作《针灸甲乙经》。

隋、唐时期,针灸已成为一门专门学科,在太医院里设立了针灸科,针灸教育占有重要地位。这一时期灸法最为盛行。

宋、金、元时期,王唯一著有《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这本书由政府刊印颁行,并刻在汴京的两块石碑上。他还设计铸造了2座针灸铜人模型,外刻经络腧穴,内置脏腑,作为考试和教学之用,是最早的针灸模型,为后世针灸形象化教学开了先河。滑伯仁的《十四经发挥》,进一步发展了经络理论。

明代是古代针灸发展的高潮时期,名医辈出,理论研究深化。其间尤以杨继洲所著的《针灸大成》影响最大,它汇集历代诸家学说和实践经验总结而成,是继《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之后针灸的又一次总结,在针灸学上占有重要地位,被翻译成英、法、德、日等多国文字,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清初至民国时期,针灸医学由兴盛逐步走向衰落,道光二年(1822年),清王朝以“针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为理由,下令停止太医院针灸科。尽管如此,由于针灸治病深得人心,故在民间仍广为流传。

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是继《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之后针灸的又一次总结,在针灸学上占有重要地位,被翻译成英、法、德、日等多国文字,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