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肾小球毛细血管剧烈运动的影响

肾小球毛细血管剧烈运动的影响

时间:2022-03-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病因老年人ARF按病因来分,肾前性占50%~80%,肾小球性占10%~20%,肾后性占8%~38%。在我国住院患者中,药物、感染和手术是ARF的主要诱因,分别为28.9%、21.8%和19.4%。由于ATN是ARF的主要临床类型,现着重说明ATN的发病机制。近年来肾病学界主要是集中对缺血所致ATN的研究深入进展,进一步揭示了ATN的发病机制。

(一)中医病因病机

本病主要病因为外感湿热、热毒之邪,或失血、津伤、液脱,其次为外伤和中毒,包括药毒、虫蛇毒、食毒等。上述病因,损害肾气,致膀胱、三焦气化不利、决渎失司,而成本病。病变过程中多虚实并见,实有湿热、热毒、湿浊和瘀血;虚有肾气不足,或有气津两伤,或有阳气不足。病程中多因实致虚,临床证候多虚实夹杂,病位多在肾和膀胱、三焦。热毒壅肺,肺失清肃,水道不利;或热毒耗伤津液,水源枯竭,尿无以生成;或湿热困脾,运化失健,升降逆乱;或湿热下注,耗损肾之气阴。

(二)西医发病机制

1.病因老年人ARF按病因来分,肾前性占50%~80%,肾小球性占10%~20%,肾后性占8%~38%。在我国住院患者中,药物、感染和手术是ARF的主要诱因,分别为28.9%、21.8%和19.4%。

(1)肾前性ARF:肾血流灌注不足而致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血容量不足:①出血。如外伤、手术、产后、胃肠道出血。②脱水。如吐泻、瘘管或引流、利尿或尿崩症、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烧伤或皮肤病渗液过多、出汗过多、断水绝食等。③第三间隙形成。如胸腔积液、腹水、腹膜炎等。

心排血量减少:①严重心脏疾患,如严重心衰、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心包填塞。②肺疾病,如肺梗死、肺动脉高压。③全身性血管扩张,如过敏性休克、败血症、麻醉状态、降压药、血管扩张药。

其他:影响管球反馈(TGF)和肾脏血流分布的因素和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NE)等缩血管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ACEI)、非甾体消炎药(NSAIDs)、高钙血症、肝病及肝肾综合征。

肾前性ARF又称功能性肾衰,常由容量不足、心衰和脓毒血症等原因引起有效血容量减少,这些因素常引起肾血管收缩,肾小球超滤系数(Kf)降低,GFR下降,流经肾小管的原尿量减少,速度变慢,肾小管对水、钠、尿素氮(BUN)重吸收增多,而出现少尿,BUN升高,故又称肾前性氮质血症。

(2)急性肾小管坏死:通常意义的急性肾衰竭主要指急性肾小管坏死(ATN),常见原因有肾缺血、肾中毒和引起肾小管堵塞的一些因素。肾中毒主要有药物、生物毒和化学毒等。①肾缺血:由肾前性ARF发展而来。②肾中毒:药物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第一、二代头孢菌素,二性霉素,磺胺,利福平,环孢素A(CsA),四环素类,X线造影剂等;生物毒素有鱼胆、毒蕈、蜂毒、蛇毒、细菌及内毒素;化学毒素汞、砷、锌、钛、镉、甲醇、四氯化碳、枯草剂(paraquat);中药中可以引起ATN的主要为含马兜铃酸的中药,此外雷公藤等亦可导致ATN。③肾小管堵塞:溶血时血红蛋白、挤压伤时肌红蛋白、药物结晶、尿酸结晶、色素。

(3)急性间质性肾炎:①过敏性。青霉素、利福平、磺胺、非甾体消炎药(NSAIDs)。②感染性。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阴性杆菌、病毒直接侵犯肾脏、内毒素引起间质炎症。③代谢性。尿酸结晶、钙盐沉积在肾间质。④肿瘤性。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白血病等肿瘤细胞浸润。

(4)肾血管病变:肾动脉栓塞或血栓、动脉斑块栓塞、肾静脉血栓或受压、缩窄性动脉炎等。

(5)肾皮质坏死: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产科大出血、弥漫性大动脉炎。

(6)肾后性ARF:结石、肿瘤、前列腺疾病、手术、神经源性膀胱,引起肾后阻塞以及膀胱破裂等。

2.老年急性肾衰竭的易感性对一组437例患者的回顾性研究表明,年龄70岁以上的老年人急性肾衰竭的发生率是70岁以下的人群的3.5倍,老年人群急性肾衰竭的高发生率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

(1)老年人系统性疾病的发生率升高,如动脉硬化、高血压、心力衰竭、糖尿病、肿瘤等,这些疾病需要多种药物和外科手术治疗进行干预,使得肾前性因素、药物性肾损害等损害因素发生。

(2)老年人总体液含量减少,主要是细胞内液量减少,对体液量变化耐受力低(因为细胞外液相对恒定)。肾脏浓缩功能下降,肾脏对内源性血管升压素(AVP)的异常反应。肾脏稀释功能下降:在水利尿的情况下,老年人可以使尿渗透压达到92mmol/L,而青年人可以达到52mmol/L。保钠能力下降:在限制钠摄入的情况下,机体重吸收钠的能力降低,反应时间延长1倍。此外,在容量扩张时,排钠能力下降。这就使得老年人对容量负荷改变较为敏感,常出现脱水、出血等,或因为心功能不全等,导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

(3)肾血管改变:内膜增厚和不同程度的玻璃样变。动脉硬化和胆固醇斑块形成,易引起肾血管栓塞;肾血流量(RPF)下降,对氨基马尿酸盐(PAH)清除率从20~29岁时600ml/(min·1.73m2)降至80~89岁时的300ml/(min· 1.73m2)。肾血管的舒缩功能储备降低:随着年龄的增长,由于潜在的动脉硬化,肾内血管处于代偿性的相对扩张状态,也就是说舒缩功能储备降低。

(4)有效肾单位数减少:随着年龄老化,肾脏解剖和结构改变,肾脏重量逐渐降低,肾小球数量可能逐渐减少,至70岁时,肾小球数可能减少30%,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减少,系膜区扩张,出现进行性毛细血管塌陷和入球小动脉堵塞。肾小球和肾小管基膜增厚和皱缩,肾小管萎缩和数量减少;

(5)老年人基础GFR下降:年龄增大10岁,GFR减低10%。40岁后,Ccr平均下降速度约每年0.8ml/(min·1.73m2)。

(6)为药物肾损害的易感人群。

3.急性肾小管坏死的病理生理过去解释ATN的发病机制有以下学说:肾小管阻塞学说、反漏学说、管球反馈机制、血流动力学改变、缺血再灌注损伤。这些学说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ATN的发病机制,但其确切机制还未明了,近年来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十分活跃,新近的研究进展丰富了上述学说。由于ATN是ARF的主要临床类型,现着重说明ATN的发病机制。近年来肾病学界主要是集中对缺血所致ATN的研究深入进展,进一步揭示了ATN的发病机制。

(1)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目前认为小管上皮细胞损害存在两种类型。一是细胞死亡,包括坏死(necrosis)和程序化死亡(apoptosis,凋亡);另一种是细胞可逆性损害,又称细胞功能不全(dysfunction)。在缺血、缺氧的情况下,细胞质内钙离子浓度[Ca2+]升高,引起细胞膜损害。这种细胞膜损害在短时间内是可逆的,超过一定时间则变成不可逆,重新供氧也不能纠正膜损害。在此损伤过程中,几个关键性的钙依赖蛋白酶起重要作用,如细胞质依赖半胱氨酸蛋白酶(calpain)、氧化亚氮合成酶(NOS)和磷酸二酯酶(PLA2)等。这些酶的活性提高,引起细胞膜脂质双分子层的破坏。

(2)细胞极性改变:近端小管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细胞极性(cell polarity)是其选择性重吸收的物质基础。肌动蛋白沿肾小管上皮细胞底端膜分布,且与其相关蛋白和Na-K-ATP酶相连,顶端由刷状缘组成,包括微绒毛。微绒毛的支柱为一些骨架蛋白。缺血、缺氧使ATP耗尽,Na-K-ATP与肌动蛋白分离,一些骨架蛋白破坏,Na-K-ATP重新分布,细胞极性破坏。

(3)细胞脱落与小管阻塞:新近的研究表明造成小管阻塞的物质有脱落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微绒毛碎片和Tamm-Horsfal蛋白(THP)。肾小管上皮细胞通过整合素(intergrin)其与基膜上的配体的灶性接触(facal contacts)而黏附在基膜上。整合素的细胞内成分连接着肌动蛋白,细胞外成分与基膜基质上的特异结合点结合。现已证明此识别位点为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上的精氨酸-甘氨酸-天门冬氨酸(arginine-glycine-asparticacid,RGD)序列,当缺血、缺氧使ATP耗竭、[Ca2+]升高,钙依赖蛋白酶激活,造成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破坏,而引起细胞脱落,脱落的细胞-细胞、细胞基质-细胞、细胞-基膜相互黏附引起小管堵塞。由于THP亦有RGD序列,因此、带有整合素的脱落肾小管上皮细胞或其碎屑易黏附在THP上。

(4)内皮细胞损伤:在人类和动物模型缺血性ATN发生过程中,GFR下降是由于存在持续的血管收缩,潜在的球管反馈。实际上,此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内皮细胞损伤。内皮细胞损伤导致细胞膨胀,表达细胞黏附分子增强,导致白细胞激活及白细胞和内皮的相互反应,促使内皮细胞进一步损伤和肿胀,从而阻滞血流运行,上皮细胞代谢受到影响。与此同时,由于血流供应不足,小动脉和直小血管小管肌动蛋白细胞骨架溶解,这是缺血性ATN的重要病理特征。

(5)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后修复:肾小管上皮细胞损害后,其周围细胞表型迅速转化,从成熟表型转变为不成熟表型,进入细胞周期;一些与成熟细胞表型有关的基因在成熟细胞内停止表达,但是在另外一些在胚胎期未分化的细胞表达。EGF、IGF-1、HGF通过加快细胞周期促进细胞增殖,肾小管上皮细胞在上述细胞生长因子和其他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分化,包括极性形成、空间正确分布和连接(细胞-细胞间、细胞-基底膜间)和功能正常(转运、重吸收和内分泌等)。

4.非少尿型ARF产生的病理生理多由肾毒性抗生素引起,近年来非少尿型ARF发生率不断提高,主要因为:各肾单位受损程度不同,少部分肾单位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功能正常,而相应的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各肾单位受损程度不同,肾小球滤过率功能相对较轻,而相应的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较重;肾髓质深部形成高渗能力降低,致使髓袢降支滤液中形成高渗浓度的能力降低,而使髓袢降支滤液中水分重吸收减少;利尿药的早期使用。

5.肾后性ARF的发病机制各种原因引起肾后阻塞致使肾盂积水,肾实质受压,GFR下降。但急性梗阻所致ARF,目前确切机制尚难明了,可能与众多因素有关。急性梗阻可因肾内血管活性物质释放而出现肾内血流量增高,但是这种增高只是暂时的,梗阻后肾脏肾小球入球动脉舒张,但是GFR并不增高。因为此时囊内压增高,超滤系数(Kf)降低,而使GFR至少有轻度下降。此时,RAAS系统作用增强,参与Kf下降。已有研究表明,单、双侧输尿管急性梗阻肾脏血流动力学和GFR变化相类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