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肺野交界性肿块影的鉴别

肺野交界性肿块影的鉴别

时间:2023-03-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肺野交界性肿块状阴影是指发生在与肺脏交界部位且具有肿块状影像的病变。一般来说,两肺野中间部位的肿块病变不易漏诊,但肺交界部位的病变则易漏诊或误诊。

肺野交界性肿块状阴影是指发生在与肺脏交界部位且具有肿块状影像的病变(肺与纵隔、肺与胸壁、肺与横膈等交界部位)。X线发现这些部位的肿块状影,可能是肺内的,也可能是肺外的,易相互误诊。

(一)发现病变

一般来说,两肺野中间部位的肿块病变不易漏诊,但肺交界部位的病变则易漏诊或误诊。如纵隔范围的病变,常因心脏大血管掩盖而漏诊;膈肌范围内的病变可因女性发达乳腺掩盖,上胸部病变也可因发达的胸大肌或肩胛骨遮蔽而漏诊。胸部透视是发现病变的第一步,要注意多轴位观察,对病变有基本了解后摄胸部正侧位或加斜位、切线位片。胸片一定要包括整个胸廓,摄片条件要适中,观察分析要细致全面。有时原发灶被胸腔积液掩盖而不能被发现,可抽出胸腔积液后再摄片。

(二)定位诊断

1.肺与胸壁交界部位的肿块 X线表现为胸壁内凸形影,常见的病变有:包裹性积液、胸膜肿瘤、接触胸膜面的肺内肿瘤以及胸膜外肿瘤(如胸壁神经纤维瘤、肋骨肿瘤等)。在定位诊断上有价值的X线征象有:

(1)胸膜外征。这是胸膜外病变将胸膜顶起的X线表现,往往在病变的切线位上方能显示。即肿块在切线位上与胸壁的夹角为钝角。肺内肿块无胸膜外征的表现,肿块与胸壁的夹角为锐角。此征是胸壁肿瘤与肺肿瘤的主要鉴别点。

(2)呼吸移动征。即在透视下观察深呼吸时阴影的移动,如阴影可随肺纹而上下移动、而不随肋骨移动,多系肺内病变;反之如随肋骨上下移动而不随肺纹移动则为胸膜或胸壁病变。

2.肺与纵隔交界部位的肿块 纵隔位于两肺之间,任何纵隔内组织或器官的病变生长到一定程度可向肺内突出,鉴别如下:

(1)转动体位观察。纵隔病变在任何体位时肿块影均不能与纵隔分开,而肺内病变多在某一位置可与纵隔影分开。

(2)圆心征。沿肿块靠肺侧的弧形边缘做一假想圆,若假想圆的圆心在纵隔内,则病变多来自纵隔;若圆心在肺内,即说明肿块多来自肺内。

(3)气管、食管、心脏移位征。食管吞钡检查纵隔内肿瘤常有气管、食管及心脏大血管的压迫移位,而肺内肿块往往不发生直接压迫征象。

(4)脊柱旁线外移征。后纵隔的肿瘤常使脊椎旁线向外移位,而肺内肿瘤则相反。

(5)病变的轮廓边缘征象:突入肺内的纵隔肿瘤由于外缘有纵隔胸膜包绕,边缘光滑锐利,无分叶或浅分叶,而肺癌多呈分叶状边缘有刺的肿块。

3.肺底与横膈交界部位的肿块 常表现膈顶局限性圆隆阴影,绝大多数是局限性膈膨升,但也有少数其他疾病也可出现膈面局限性包块影,如不细致检查易误诊。如肺底部的肿瘤、囊肿、肺底积液、膈肌本身的肿瘤如脂肪瘤、囊肿、结核球,膈下病变如肝癌、肝副叶、膈疝。在定位诊断上一般来说肺的肿块病变与膈面相交呈锐角,深吸气时见向下弧形边缘,占据一定的肺段与侧胸壁仍可见间隙。膈肌或膈下病变所致的膈上凸出影其交角为钝角,深吸气时可随膈肌而上下移动。过去需人工气腹或人工气胸及钡餐造影检查鉴别,自CT应用以来,有创的传统X线检查基本废弃。

(三)定性诊断

1.肺与胸壁交界部位的肿块 通过定位征象的分析,已明确了肿块是肺内或胸壁的病变,再进行观察肿块的轮廓、边缘、密度以及周围情况。

(1)肺内病变:有分叶、胸膜凹陷、毛刺、空泡征及偏心空洞等恶性征者,应考虑周围型肺癌;如边缘光滑,有钙化或卫星灶者应多考虑为肺良性肿瘤或结核球。

(2)胸膜或胸壁病变:应注意寻找有无肋骨破坏;是单发还是多发,有无胸水。如发现多发病灶,且见肋骨破坏,则应考虑恶性胸膜肿瘤,如胸膜间皮瘤和转移瘤等。

2.肺与纵隔交界部位的肿块 若明确为肺内病变,则观察肿块本身特征及有无支气管阻塞征象,进一步做出诊断。若明确为纵隔肿瘤,则其在纵隔中的位置对于定性诊断至关重要。以下X线征象对定性诊断有所帮助。

(1)肿瘤向两侧突出:此征象见于胸内甲状腺和胸腺瘤,也可见于神经源性肿瘤,胸腺瘤向两侧生长时并不对称,多可见分叶状边缘。

(2)肿瘤钙化:发现肿瘤边缘钙化以畸胎类肿瘤最为常见,其次为胸腺瘤和神经源性肿瘤,有肿瘤内钙化者见于胸内甲状腺和畸胎类肿瘤,在肿瘤内见到牙齿阴影者为畸胎类肿瘤典型表现。

(3)气管受压移位:胸内甲状腺最多见,巨大的神经源性肿瘤,向前生长时也可压迫支气管。

(4)骨受压萎缩:均见于神经源性肿瘤,因神经源性肿瘤与肋骨后部和椎间孔关系密切,肿瘤可压迫邻近骨质。

(5)肺内大片阴影:因畸胎瘤可与支气管相通,易引起肺部感染形成肺内大片阴影并可将纵隔肿瘤掩盖,如不认识这一征象,常可导致误诊。

3.横膈范围肿块阴影 横膈为胸腹之隔,由于肺作为天然对比,发现横膈肿瘤并不困难,但须与肺底和膈下病变鉴别,在定性诊断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1)如系膈上病变,紧贴膈面的肿瘤常有分叶,肺门下移,盘状肺不张。包裹性胸腔积液虽呈凸形影,但边缘常不及膈肌本身或膈下病变锐利和清晰,病变附近还有其他胸膜肥厚的改变,在深呼吸时大小、形态可能有改变。

(2)膈肌本身的病变:最常见的为囊肿、表现膈上的立卵形或扇丘状阴影,边缘清楚。原发横膈肉瘤可呈分叶状肿块,横膈的转移瘤可经血行、淋巴或直接蔓延而来,可表现为限局性的横膈增厚或扁丘状阴影(正常横膈厚5~8mm,各部分厚度均匀)。膈胸膜的限局性增厚有时与转移瘤相似,但转移瘤表面凹凸不平。膈肌炎性病变引起的膈面膨隆一般均有膈胸膜炎性表现及膈肌运动欠佳等。

(3)膈下所致的膈面膨隆:肝副叶突出,膈疝、局限性膈膨升,一般无明显的临床症状或有深吸气胸痛。膈膨出、膈疝等常发生于横膈的前半部,脾疝常位于横膈的后半部。若在病变内发现有气体影,常为胃肠道经胸骨旁疝入胸腔。此时应借助胃肠道检查进一步证实。

(4)纵隔囊肿或肿瘤如心包囊肿、前下纵隔淋巴瘤、胸腺瘤等均可引起心膈角块状影。虽靠近膈肌,其基底仍位于纵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