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王不留行散证

王不留行散证

时间:2023-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 王不留行散证与鳖甲煎丸证,均为瘀血证。近1周来证情加重,痛及右肩,伴恶心呕吐,头晕,便溏溲黄等。予王不留行散加车前子为煎:王不留行、白芍、蒴藋(即陆英)、车前子各30克,川椒、干姜、厚朴各12克,桑白皮、黄芩各9克,炙甘草18克。方用王不留散加减。

【证象】 金疮:金刃创伤,皮肉筋脉破损,流血不止或肿痛者。

【证质】 瘀血阻滞,血脉失畅。

按:本方证为伤科、疡科与妇科病的血瘀气郁证。由于血瘀气郁,其常见证候有局部紫斑或肿块,或机械损伤,或局部疼痛而入夜尤甚,或内有瘀血而入夜伴有手足心发热或手足冷等。

【证治】 活血理气,通阳化瘀。

【证方】 王不留行散方(图17-3):

图17-3 王不留行散结构示意图 (单位:克)

用以上9味,共为细末为散。每服3~6克,温水或黄酒调服;也可外敷。或原方剂量加倍水煎服。

按:方中王不留行主金疮而止血,活血通经,消肿止痛;朔藋细叶活血消肿;桑根白皮主伤中脉绝;三药皆阴干烧灰存性,取其色黑增强止血之效。黄芩、芍药清热敛阴;川椒、干姜祛风散寒,温通血脉;厚朴燥湿行气;重用甘草解毒生肌,调和诸药。后6味分别研细末,与前3味共研细粉,混食均匀,贮藏备用。诸药相合,共奏止血祛瘀,消肿止痛,调理气血,续筋敛疮之效。金创伤口,疮面较小者,可单独取药粉撒敷局部;创伤较大者,则配合内服。此外,亦可用于产后出血、血瘀者。

【类证辨析】 王不留行散证与鳖甲煎丸证,均为瘀血证。但后者证质为瘀血与痰相搏结,病以疟母或五脏瘀血痰阻证为特征,主治于内;而前者证质瘀血为创伤,病以肌肤筋脉为特征,或可主内有瘀血而伴有阳虚为宜。

【临床运用】 本方证可见于肌肉损伤,肌肉疼痛,跌打损伤,肋间神经疼痛,肋软骨炎,产后胎盘滞留,子宫内膜炎,附件炎,月经不调等病症。

【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促进磷在骨痂中沉积,减少毛细血管通透性,对兔耳血管有明显的收缩作用。

【医案选例】

(1)王某,女,52岁,农民。右上腹胀痛,午后低热2个月。曾用吲哚美辛(消炎痛),苯丙醇(利胆醇)、青霉素及清热泻火药,效不显。近1周来证情加重,痛及右肩,伴恶心呕吐,头晕,便溏溲黄等。求诊时以手抵腹,痛苦病容,面色晦滞,时唾清水痰涎,腹膨满,叩之如鼓。墨菲征(+)。舌质瘀黯,苔白腻,脉沉弦。血检:血红蛋白10克,白细胞14 000,中性78%。B超示:胆囊壁增厚,毛糙,收缩功能差。辨证为血瘀寒湿型,以化瘀温里散寒为法。予王不留行散加车前子为煎:

王不留行、白芍、蒴藋(即陆英)、车前子各30克,川椒、干姜、厚朴各12克,桑白皮、黄芩各9克,炙甘草18克。3剂后痛止胀减,思饮食,小便增多,大便复常。舌质仍黯,苔变薄白,脉象沉细。墨菲征(-)。守上方去厚朴加香附、乌药调理15剂,改用香砂六君子丸、桂枝茯苓丸应用月余,复查血象,B超均已正常。

(王月林医案)

(2)曹某,女,25岁,工人。1994年10月29日初诊。患者剖宫产后20天,腹壁伤口溃烂流脓液,经久不敛,倦怠乏力,知饥不食,头晕多汗,乳汁缺少,恶露量少,色黯,小腹痛,舌苔薄黄而腻,舌质淡嫩,脉细弱。证属:金疮不敛(剖宫产后切口感染)。治以:敛疮化瘀,托毒排脓。方用王不留散加减。方药:

王不留行10克,续断10克,桑白皮10克,赤芍10克,黄芩10克,炮姜5克,甘草3克,川厚朴5克,土鳖虫5克,生黄芪15克,白芷5克,川椒3克,金银花15克。水煎服,日1剂,连续10剂后,阴道出血止,腹部疮口闭合,后用健脾生肌调理痊愈。

(戴冬生医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