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麻黄附子汤证

麻黄附子汤证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按:麻黄附子汤,即《伤寒论》第302条之“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附子汤证与麻黄附子细辛汤证均属表里俱寒证。而麻黄附子细辛汤证是病之初起,表证稍急,其阳虚程度较轻,麻黄附子汤证,是阳虚程度较重。而麻黄附子汤则以甘草之缓,取其微汗,且可益气和中,保护正气,三药合用,温经微汗,以温经为主。据其人背寒股冷,乃书麻黄附子甘草汤,服数剂水肿显著减退,不治血而自止……

【证象】 正水:全身水肿,按之没指,腹满而喘,畏寒怯冷,脉沉迟。

【证质】 少阴阳虚,水停外溢。

按:肾阳虚弱失于温化,水气内停而外溢,故见全身水肿,按之没指,腹满而喘,畏寒怯冷,脉沉迟。

【证治】 温经助阳,发汗散水。

【证方】 麻黄附子汤方(图13-4):

图13-4 麻黄附子甘草汤结构示意图 (单位:克)

用以上3味,以水1 400毫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600毫升,去渣。每次服200毫升,1日3次温服。

按:麻黄附子汤,即《伤寒论》第302条之“麻黄附子甘草汤”。方用麻黄发汗散水,宣肺平喘;附子温振少阴元阳,以助气化行水;缓以甘草补土制水,且使发汗不损阳,助阳无伤阴之弊。此为温阳发汗,散水消肿之剂,适用于正水见颜面肢体水肿,而需发汗者。

【类证辨析】 麻黄附子汤证与麻黄附子细辛汤证均属表里俱寒证。而麻黄附子细辛汤证是病之初起,表证稍急,其阳虚程度较轻,麻黄附子汤证,是阳虚程度较重。因此,在用药上,两方虽都以麻黄解散表邪,附子温振阳气,但麻黄附子细辛汤以细辛之辛散,佐麻黄以解表,三药合用,温经散寒,以散寒为主。而麻黄附子汤则以甘草之缓,取其微汗,且可益气和中,保护正气,三药合用,温经微汗,以温经为主。以甘草易细辛,是以病证稍缓,故治之亦缓。

【临床运用】 本方证可用于心律失常,心动缓慢,风湿性心脏病,风湿性关节炎,长期感冒而难愈者。

现代研究】 药理实验证明:本方具有抗炎、抗过敏与抗氧化作用。

【医案选例】

(1)肾炎,西医病名也。某医师有一亲属来研究院就诊,曾服五苓、五皮、肾气丸等乏效。查尿中仍然有红细胞、蛋白,身肿如故,乃延我就诊。据其人背寒股冷,乃书麻黄附子甘草汤,服数剂水肿显著减退,不治血而自止……此病须严忌盐,可多吃豆类、大枣等。

(蒲辅周医案)

(2)张某,男。1975年4月初诊。患者感冒一个多星期,仍恶寒发热,全身酸痛,鼻寒声重,舌淡苔薄润,脉沉细,两尺尤弱。且平素易患感冒,按气虚外感论治,服玉屏风散、参苏饮等方加减无效。遂再审其证,呵欠频频,精神委靡,面色灰白不华,手足不温,显系少阴阳虚之象。与“少阴病……反发热,脉沉者”病机相同,虽病经时日,无下利清谷,四肢厥逆等里阳虚见证,则与“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更相吻合。

麻黄4.5克,熟附子6克(先煎),炙甘草9克。

次日复诊,云诸证若失,改投玉屏风散加附子、炙甘草温阳助阳以善后。

(肖德发医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