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酸枣仁汤证

酸枣仁汤证

时间:2023-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 酸枣仁汤证与栀子豉汤证,均为心神不安的虚烦证。原方去知母、天麻、桑寄生,加黄精12克,山萸肉6克,山药9克,5剂。证属阴血虚损,阳不得入于阴,治以养血益阴,敛阳入阴,与酸枣仁汤加减:上药服3剂后,睡眠已能安,但心悸而烦,自汗出,头晕,口干不欲饮等仍明显,上方加当归10克,白芍12克,桂枝10克,白术10克,继服3剂,一切症均消,为巩固疗效,继服3剂。

【证象】 虚劳,虚烦不得眠。

【证质】 心肝血虚,虚热内扰。

按:本方证因心肝阴血亏虚,虚热内扰,心神失养,故见心中烦乱不安和夜间难以入寐之不得眠。临床伴见头目眩晕,心悸,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证治】 养阴清热,宁心安神。

【证方】 酸枣仁汤方(图5-8):

图5-8 酸枣仁汤结构示意图 (单位:克)

按:方用酸枣仁为主药,补肝阴,养心血,宁心安神治失眠;知母滋阴降火,除烦热,茯苓补脾宁心、定悸安神,共为辅药;佐以川芎调畅气机,疏达肝气,兼以活血,与主药相配,酸收辛散并用,具有养血调肝之妙;甘草和中缓急,是使药。全方相合,共奏清热除烦,养阴安神之效。

【类证辨析】 酸枣仁汤证与栀子豉汤证,均为心神不安的虚烦证。前者是心肝血亏,虚热内扰,以心烦失眠盗汗为主证,属虚证;后者为郁热内扰胸膈,以心烦失眠,胸脘痞满为主,属实证。这是其区别。

【临床运用】 本方证常见于神经衰弱,甲状腺功能亢进,更年期综合征,心脏神经官能症,室性期前收缩,心动过速,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精神兴奋症,慢性肝炎,梦遗等病症。

【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镇静作用,催眠作用,抗惊厥作用,升高白细胞作用,改善甲状腺功能,增强机体对强烈刺激适应能力的作用等。

【医案选例】

(1)林某,男,52岁。心前区绞痛频发,两次住院,心电图不正常,确诊为冠心病,睡眠不好,只能睡3~4小时,梦多心烦,醒后反觉疲劳;头痛,气短,不能久视,稍劳则胸闷,隐痛,脉沉迟,舌边缘燥,中有裂纹。由操劳过度,脑力过伤,肝肾渐衰,心肝失调,治宜调理心肝:

酸枣仁15克,茯神9克,川芎4.5克,知母4.5克,炙甘草3克,天麻9克,桑寄生9克,菊花3克。

5剂药后悸眠好转,头痛减,脉微弦,右盛于左,舌同前。原方加淡苁蓉12克,枸杞子9克。

再诊:睡眠好,心脏亦稳定,未犯心绞痛。脉两寸和缓,两关有力,两尺弱,舌正无苔。原方去知母、天麻、桑寄生,加黄精12克,山萸肉6克,山药9克,5剂。桑椹膏每晚服15克。并制丸药,滋养肝肾,强心补脑,以兹巩固。

丸剂:人参、白术、菊花、茯苓、茯神、麦冬、广陈皮各9克,枸杞子、山药、山萸肉、苁蓉各15克,川芎、远志各6克,生地黄、黄精各30克。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重9克,早、晚各服1丸,温开水送服。

(蒲辅周医案)

(2)张某,女性,65岁,病历号16248。1965年12月13日初诊。多年失眠,久治无效。现症:头晕、口干、心悸、心烦、汗出,轻时虽得暂时入睡,但梦扰连绵,重时则连续一二日不得暂时入眠,苔白,舌质红而少津,脉象虚数,左手为甚。证属阴血虚损,阳不得入于阴,治以养血益阴,敛阳入阴,与酸枣仁汤加减:

酸枣仁30克,知母12克,茯苓15克,川芎10克,炙甘草6克,生牡蛎24克,生龙骨12克。

上药服3剂后,睡眠已能安,但心悸而烦,自汗出,头晕,口干不欲饮等仍明显,上方加当归10克,白芍12克,桂枝10克,白术10克,继服3剂,一切症均消,为巩固疗效,继服3剂。

(胡希恕医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