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新生儿窒息复苏的发展历程和展望

我国新生儿窒息复苏的发展历程和展望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1963年在《中华儿科杂志》发表“关于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方法的建议”后,发现儿科医生从事新生儿工作的还不多,进产房的更少,产、儿科医生很少联系,所以作用不大。全国绝大多数地区“8”的主要死因是窒息,而复苏必须争分夺秒。因此及早普及新法复苏是当务之急。这与每个新生出生时都应有熟练窒息复苏人员在场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

一、历 程

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新生儿,由接生者用手指挤去其口鼻黏液,断脐后即夹住其两脚倒拎,并拍打臀部使其发出哭声。但在作者开展新生儿病理解剖研究死亡原因时,发现未清理呼吸道羊水、胎粪等黏液前急于刺激使其发出哭声是导致新生儿窒息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为此,特创新设计研制了一套新生儿喉镜和气管插管加压给氧等器械。在当时各级卫生部门领导的支持和有关工厂配合下、很快付之实现,并正式开始儿科医生进产房开展新法复苏,经临床应用后,窒息死亡明显减少,又密切了产儿科关系。该器械很快即在上海市各大医院推广。

20世纪60年代初在第六届全国儿科学术会议上宣讲“新法复苏”,全文发表于《中华儿科杂志》。当时《中华妇产科杂志》的主编王淑贞教授还特写“述评”,把作者的论著放在首位刊出。然而1963年在《中华儿科杂志》发表“关于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方法的建议”后,发现儿科医生从事新生儿工作的还不多,进产房的更少,产、儿科医生很少联系,所以作用不大。

20世纪70年代受上海市卫生局委托举办前所未有的新生儿医护学习班,反响极佳。专业学组即分头逐年合作举办全国新生儿医生学习班、提高班,北京、湖北、广东、浙江等地都相继办班,专业队伍迅速壮大。WHO把我院作为妇婴保健研究和培训合作中心,专家们一致认为降低围生新生儿病死率应抓住重点和多数,从流行病学角度看,难易依次为1~9(表14-1),其中≥2 500g占出生总数的95%左右,而难易度为8的围生儿死亡数最多,如果努力提高质量、病死率下降也最快,“9”也就相应减少。全国绝大多数地区“8”的主要死因是窒息,而复苏必须争分夺秒。因此及早普及新法复苏是当务之急。围生医学是一门边缘性学科,‘Perinatal’是指围绕在胎儿诞生前后,只有产、儿科密切合作才能加快新生儿医学的发展和提高。“大产科、小儿科”、“产、儿科各管各”、“新生儿由产科管”都不利于学科发展。

表14-1 新生儿保健难易度评分表

20世纪80年代初在陕西临潼全国新生儿疾病学术座谈会上通过修订《建议》,1983年再次发表于《中华儿科杂志》。上海市卫生局1982年规定产科医院和综合性医院产科婴儿室由儿科医生管、儿科医生要进产房。在“七·五”国家攻关课题中作者承担“新生儿窒息复苏研究”时,除作了“728例新生儿窒息的随访调查”、“新生儿科医生常驻产房的体会”和“新生儿出生评分与脐血血气分析”等外,着重研究新法复苏的加快普及和提高,复苏器械、录像、教具的国产化和编写教材《新生儿窒息复苏必读》为普及创造条件。并开始去部分省、市试点办短训班,效果满意。

20世纪90年代初《必读》出版,进一步扩大办短训班的城市,并推动了部分省、市陆续办复苏班。朱小瑜教授等首先在湖北英山贫困山区推广新生儿新法复苏。个别地区开始由美国儿科学会(AAP)及心脏病学会的新生儿复苏项目(neonatel resuscitation program,NRP)的导师协助培训。1993年在广州召开了以窒息复苏为主题的第三届全国新生儿学术会议,重新修订《建议》发表于中华儿科杂志,以呼吸、心率和皮色来决定下一步操作。Apgar评分不是决定是否要复苏的指标,整个复苏程序和用药方法与发达国家基本一致,不予使用呼吸兴奋药。1994年在全国围生学术会议宣讲“岗前复苏培训、减少窒息死亡”并倡议“要把新法复苏像培训新法接生员一样普及到全国、才能较快地减少死亡和提高民族素质”。1995年卫生部组织协和等六大院校召开窒息复苏专题研讨会论证,决定把《必读》作为培训教材,同意增加胎儿窘迫的防治作为“新生儿窒息的预防”一章,以反映我国产儿科合作特色,并作了如何推广普及等多项规定。1996年上海市卫生局妇儿处和我院领导举办新生儿新法复苏研讨会。交流上海市8年来在全国17个省市办班的效果,代表们一致认为讲课理论联系实际,当天测验,不懂再讲,手把手教,学会为止,设备跟上,回去马上能用,学员普遍反响良好。有了录像、模型和教材便于复习,层层办班和传、帮、带。新疆、云南、广东、河北等省、市因培训时间尚短未能拿出数据外,收到的结果中显示出培训后的窒息病死率较培训前减少39.2%(哈医大二院等12所医院)~88.1%(珠海市妇幼保健院),山西省妇幼保健院产科主任参加培训后教会全科同仁,建立以产科为复苏第一线的产儿科合作队伍,2年多来无1例窒息死亡。上海市奉贤县率先普及到乡村并开展复苏技术“比武”等活动,全县窒息病死率下降了78.9%。1997年的5岁以下儿童病死率比《20世纪90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规定下降1/3。辽宁朝阳市二院亓云祥院长逐级培训并配发器械到乡,收到良效。在开展培训经验方面,一致认为必须卫生行政和专业人员紧密结合,层层办知识班是加速推广普及和迅速大幅度减少窒息死亡的好办法,它还可大大减少缺氧缺血性脑病等并发症和后遗症,有利于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培训后取得合格证上岗是合理而必要的,以后隔1~2年需定期复训考核。为了普及新法复苏到基层、特创建发表了“简易新生儿评分法”,便于今后得出有说服力的结果。

总之,我国新生儿新法复苏的创建年代与发达国家相仿,研究加快普及推广复苏培训也处于同一年代,有关复苏的方法并未比发达国家落后,而落后的是这套绝对行之有效的技术普及推广得不够快而扎实。1996年9月美国圣路易斯大学威廉·克南教授来上海讲学时提到在美国约40万围生医护人员接受过培训,相比之下我们的差距实在太大。《必读》发行4万余册,已在二十几个省、市举办过培训班,有的产、儿科医生还不会气管插管,助产士护士不会的更多。这与每个新生出生时都应有熟练窒息复苏人员在场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

20世纪的《2000—2010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中明确以“降(低新生儿窒息病死率)、消(灭破伤风)”为主,2003年的全国国生医学学术研讨会把新生儿窒息作为重点内容。同年,卫生部和美国强生儿科研究院合作建立了为期5年的中国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项目,目标要使每次分娩至少有1名经过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技术熟练的医护人员在场。2004年7月举办了国家和省级师资培训班,邀请作者为顾问,并有中华医学会围生医学分会、中华护理学会妇产科专业组、中华预防医学会儿童保健分会和美国儿科学会共同合作,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承办。要求各省学员回省后承担全省各医疗保健机构产科、儿科、助产士或护士的培训。逐级培训,国家级师资负责省级师资的培训、督导、评估和辅助师资薄弱省的教学;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重视和加强新生儿窒息复苏的培训和产儿科的合作,并要将新生儿窒息复苏纳入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和年度工作考核范围,定期进行检查监督。这一项推动了我国新法复苏大踏步地推广普及,使之得到政府支持、行政干预而规范化和制度化。目前正在各省向纵深发展。为了配合该项目的深入开展和更适合国情,特邀虞人杰、黄醒华、朱小瑜3位教授合作,将《必读》加以修订。把国内、外的先进经验结合进去,充实内容,编写出版教材《新编新生儿窒息复苏》,专供基层围生医学工作人员使用。从创建新法复苏至今的半个世纪中、各地规范运用此适宜技术者,无不取得良好而明显的效果。

二、展 望

由于窒息是全世界新生儿死亡、脑瘫智障的主要原因,而新生儿病死率却是反映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卫生水平,又是衡量一个国家妇婴保健水平的基本指标这一。其数值还会影响到国家人口的平均寿命。据WHO 21世纪促进健康的3大主题定为“生命准备、生命过程及晚年生活质量”。可见胎、婴儿保健在促进人类健康事业中的重要性,威胁该年龄阶段健康的主要原因当数缺氧导致的胎儿窘迫到新生儿窒息。在《2000—2010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中又作为重点,加上卫生部的重视,展望未来,形势一片大好。然而我国2003年全国妇幼卫生监测结果新生儿病死率为18.01‰,其中因新生儿窒息死亡者占20.8%。另据2003年底中国残联等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智力残疾占54.2%,而其中主要原因为产时窒息、早产和宫内窒息。推广普及新法复苏是一项面广量大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又是社会进步国家小康所必须做到的工作。所以我们专业人员应密切配合“项目”,积极支持,并借此东风大展才华。通过交流、不断提高、创新来完成使命,并须对复苏存活的窒息儿早期干预形成生存和发展并重的观念。所以成立自己国家级新生儿窒息复苏工作组是需要的,因为相应的有关诸多问题,如要有自己国家的教材、全国大专和中专以及大学参考用书、体制的改进、复苏器械设备的供应和更新、提高培训的效率和效果、复训考核、组建应急预案等都得逐一研讨解决。一定要有行政干预、支持和新法复苏的贯彻执行。让我们联合起来,力争做出优异成绩造福新生儿,为人类多作贡献。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 石树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